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教育論文 > 教育理論論文 >

淺談將感恩教育作為農村中小學留守兒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

發(fā)布時間:2015-02-05 11:35

 

  論文摘要 農村中小學作為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在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思想道德素質方面占有重要地位。針對留守兒童感恩意識較為薄弱的現(xiàn)狀,農村中小學要將感恩教育作為留守兒童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堅持主體性、發(fā)展性、體驗性和整體性等教育原則,從宣傳、教學、實踐和情感等方面積極探索感恩教育途徑,通過有效的方法與手段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感恩意識,提升留守兒童的感恩能力,促進留守兒童德育工作的有效落實。

  論文關鍵詞 農村留守兒童 感恩教育 德育 突破口

  當前,正處于認識人生關鍵階段的留守兒童,由于常年與父母分離,在其成長過程中缺少父母的親情呵護和教育引導,使得他們失去了很多接受感恩教育的機會,從而弱化了孩子的感恩意識,造成留守兒童對父母的養(yǎng)育、對老師的教導、對社會的培育、對別人的幫扶等方面都不懂得感激、珍惜和回報,更不能以善意的眼光看待周圍的環(huán)境,缺乏家庭和社會的責任感,極易產(chǎn)生認識、價值觀念上的偏離和行為上的偏差,有些甚至還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與成才。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規(guī)模已達數(shù)千萬之多,且還有不斷擴大趨勢,當前留守兒童感恩意識缺失現(xiàn)象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期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那么,,如何讓留守兒童擁有一顆感恩的心呢? 對此,《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就明確指出:“學校是對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須按照黨的教育方針,把德育工作擺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因此,農村中小學應將感恩教育作為農村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的切入點,因地制宜地開展感恩教育,讓留守兒童學會感恩、懂得感恩和踐行感恩。這對于提高留守兒童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加強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校風建設,提升農村地區(qū)未來人口的素質和促進農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開展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感恩教育雖得到越來越多農村中小學的關注和重視,探索了一些可取的方法,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重視程度不夠、采取的教育措施不當、未建立長效機制等原因,使得留守兒童感恩教育仍處在探索階段,在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已成為農村中小學德育工作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對感恩教育重視不夠
  由于受升學率的影響,當前部分農村中小學將成績作為衡量學生的唯一標準,沒有真正從思想和實際行動上重視德育工作,對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和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重視不夠,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xiàn)象,對感恩教育的支持力度不夠,使得感恩教育過程中存在經(jīng)費不足、師資匱乏、場地缺乏、課時不夠、德育課程設置不合理等問題。甚至有些學校開展感恩教育多半是為了應付上級教育管理部門檢查而做的表面工作,熱衷開展流于形式的活動,無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全面發(fā)展。此外,有些農村中小學教師在教學中,責任意識較為淡薄,對留守兒童的道德教育重視不夠,存在只“教”不“育”的現(xiàn)象,對他們的思想、心理需求漠不關心,對他們的關心愛護、尊重理解不夠,忽視了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引導。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校感恩教育的有效開展,也使得德育功能弱化的同時也弱化了留守兒童感恩意識的培養(yǎng),導致了學生很難系統(tǒng)地接受感恩教育,無法有效地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感恩觀。
  (二)感恩教育措施不當
  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當前農村中小學對感恩教育采取的針對性不夠,在感恩教育的內容、途徑、形式、主體等方面都較為單一,教育效果不夠理想。例如,在教學內容選擇上,有些農村中小學老師往往習慣于從傳統(tǒng)文化中尋找一些有關孝敬的案例,選取的案例不具有時代性,無法激發(fā)留守兒童的學習興趣;在教育方法上基本采取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較多采取傳統(tǒng)“老師說,學生聽”為主的教學方式,這種枯燥單調的說服教育使得留守兒童感受到的是教學的枯燥乏味,而體會不到感恩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意義和價值所在;在活動形式上較為單一,偏重感恩理論知識的灌輸和感恩經(jīng)驗的傳授,忽略了感恩教育的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提供給留守兒童親身體驗機會較少;在留守兒童感恩主體上較為單一,開展感恩活動時將感恩對象局限在父母、老師、黨和國家,對于監(jiān)護人、學校、社會、朋友、同學、鄰居、大自然、生活、生命等其他對象基本沒有涉及。
  (三)感恩教育缺乏長效機制
  建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機制,是農村中小學有效開展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重要保障。但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當前農村中小學并未把感恩教育納入學校德育的整體規(guī)劃,普遍缺乏感恩教育的長效機制。例如,對感恩教育的目標沒有明確定位,對感恩教育的內容、方法、途徑等方面都沒有明確規(guī)劃,未將感恩教育列入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計劃,設置的德育課程缺少感恩教育等內容;現(xiàn)行的感恩教育評價標準多種多樣,未建立統(tǒng)一的感恩教育科學評價機制,以至于采用不同的標準評價每名學生的結果往往相差很大,很難衡量感恩教育的效果;沒有建立健全感恩教育的保障機制,在感恩教育開展過程中,組織機構、課程管理制度、師資隊伍、教學經(jīng)費、政策支持、輿論宣傳等方面都無法保障,這些都導致感恩教育無法正常開展,使得感恩教育時有時無、時弱時強,甚至在某些時段還處于空白狀態(tài),無法充分保證感恩教育的可持續(xù)開展。

  二、農村中小學開展留守兒童感恩教育的對策探析

  培養(yǎng)感恩意識是德育的一個主題,要使留守兒童感恩教育取得明顯實效,就需要采用內部積累與外部獲取相互整合的方式,通過多渠道、多方位、潛移默化來開展感恩教育,為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營造一個良好的感恩氛圍和感恩環(huán)境。
 。ㄒ唬┰谛麄髦屑ぐl(fā)留守兒童的感恩情懷
  在開展感恩教育過程中,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轉變觀念,重視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切實加強感恩教育的宣傳,擯棄“出現(xiàn)問題,消極應對”的工作模式,可以圍繞感恩的相關主題組織內容,在校內外媒體上大力宣傳一些感恩圖報、施恩不圖報的先進人物及事跡,對學生實行正面引導,提高學生對感恩的理解和認識。第一,加強校內媒體的宣傳力度。在學校櫥窗、宣傳欄、黑板報宣傳感恩的知識、先進人物和事跡、圖片展;在校園廣播上播放一些助人為樂的先進事跡,或播放相關的感恩歌曲、詩歌、散文等內容;印發(fā)公益廣告、宣傳手冊、展板、宣傳畫等形式多樣的感恩宣傳品。第二,加強校外媒體的宣傳力度。在校外的主流媒體網(wǎng)站上對留守兒童感恩意識進行宣傳報道,引起社會各界對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注和重視,呼吁更多的愛心人士和慈善機構參與到關愛農村留守兒童的群體當中,開展幫扶留守兒童“獻愛心、送溫暖”活動,為留守兒童送去關愛和呵護。第三,開辟感恩教育的新陣地。在校園網(wǎng)站上開辟感恩教育的專欄,或利用校內網(wǎng)、論壇、qq 群、微博等網(wǎng)絡工具開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動,挖掘學生身邊和社會的感恩案例,刊登一些感恩的理論知識、典型案例和視頻,樹立典型形象,用鮮活的事例和事實說話,使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在網(wǎng)上學習感恩教育知識,增強學生的感恩自覺性。
  學校只有采用多形式、全方位的“感恩教育”宣傳方式,大力宣揚和引導感恩教育,倡導友愛,廣泛宣傳感恩的意義,營造出良好的感恩校園文化氛圍,將感恩的種子撒播到校園的每個角落,讓愛的旋律在心中唱響,使留守兒童在愛的感恩環(huán)境中受到感染、熏陶、啟發(fā)和教育,做到知恩于心、報恩于行,傳遞愛的溫暖。


  (二)在教學活動中滲透感恩教育
  學習是學生的主導活動,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應做到多途徑自覺主動滲透感恩教育,才能提高留守兒童的感恩認知水平。
  首先,在課堂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學校應將感恩教育納入德育課程體系,將感恩教育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對我國傳統(tǒng)感恩文化的理論知識進行講解,用實際案例來引導家庭經(jīng)濟困難的留守兒童建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學會自立自強;還可以將感恩教育融入其他學科教學當中,挖掘各門課程教材中蘊涵著的感恩教育內容,例如,通過讓留守兒童收集和整理有關感恩的古今中外的詩歌、故事、散文、格言等資料,閱讀感恩勵志類刊物,寫感恩教育心得體會等形式,使留守兒童切身體會感恩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其次,開展感恩教育的主題班會。在班會上,有機會的話老師可以邀請留守兒童的家長或監(jiān)護人參加以“怎樣感謝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怎樣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怎樣感謝社會的關愛之恩”,以及“父母為什么外出務工”、“父母外出務工,我該怎么做”等為主題的班會;還可以組織開展“感恩箴言”征集、制作感恩卡片、感恩演講比賽、感恩征文比賽、觀看有關感恩教育的電影以及先進個人或先進集體的評選活動。這樣可以激發(fā)留守兒童對生活的感激之情,教會孩子如何做人,怎樣學會感恩,怎樣以一顆感恩的心去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人。
  最后,組織開展感恩教育的輔導報告。學?梢越M織留守兒童參加一些當?shù)亟逃、關工委或婦聯(lián)舉辦的感恩勵志教育報告會、勞動模范先進事跡報告會、道德模范先進事跡報告會等專題報告會;有條件的話還可以邀請相關教育專家、學者或成功人士現(xiàn)身宣講感恩事跡或進行互動式的活動。這些鮮活的素材比任何教科書上講的故事更有說服力、感染力,也更能激發(fā)留守學生孝敬父母、感恩老師、回報社會、服務他人的感恩情感。
  (三)在實踐活動中踐行感恩行為
  感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并不是空洞的理論,而是要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準則。為此,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要以活動為載體,針對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循序漸進開展感恩教育,在實踐活動中使留守學生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從感性層面上升到理性高度。
  首先,培養(yǎng)家庭責任感。在感恩教育活動中,老師可以專門給留守兒童布置一些感恩實踐活動的家庭作業(yè),布置他們回家?guī)椭O(jiān)護人從事洗衣、做飯、洗碗、掃地等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布置學生給父母寫感恩信或打電話問候,或通過自己的勤工儉學,掙錢給父母買生日禮物;布置學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性質和實際收入,并計算父母每年在自己身上的開銷,讓留守兒童在所布置的家庭作業(yè)中體驗干活的辛苦和體會生活的艱辛,讓他們學會分擔、學會關懷和學會感恩,培養(yǎng)他們的家庭責任感。
  其次,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在不影響留守兒童學業(yè)的前提下,老師應組織留守學生開展新農村調查、紅色文化體驗、學雷鋒活動、社區(qū)服務、法律宣傳、環(huán)保宣傳、獻愛心活動、志愿者活動等主題社會實踐活動。這樣可以使留守兒童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味學校的關懷、老師的關愛,在不斷成長進步的實踐中享受成功的喜悅、成才的自豪,從而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社會認知能力及適應能力,使留守兒童對“感恩”的理解得到實質性的提升,使感恩情感得到升華。
  再次,將留守兒童的感恩對象擴大。根據(jù)不同年齡段留守兒童道德水平的高低,在教育過程中應遵循感恩對象逐級遞進的教育原則,以清明節(jié)、母親節(jié)、國慶節(jié)、教師節(jié)、重陽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為契機,開展以“感恩父母及親人、感謝老師及同學、感激祖國及黨、感懷先人、感恩自然及社會”等主題主題教育活動,促使留守兒童的感恩對象由近及遠、由遠及深,最終在全面感恩教育中獲得成長和長才。
  (四)在情感關愛中感受恩情
  近年來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自卑心理、缺失安全感、自我保護的意識較強、暴力傾向較為嚴重等心理健康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此,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在感恩教育過程中注重對留守兒童進行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
  首先,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咨詢和援助。學校應設立專門的心理輔導機構,或請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通過建立學生的心理檔案,積極開展個人或群體的心理咨詢或心理輔導、心理測查、心理活動、心理體驗,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與講座等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老師還應經(jīng)常深入留守兒童當中,經(jīng)常與留守兒童溝通交流,及時解開他們的思想困惑,化解他們的心理障礙。
  其次,引導外出務工家長、監(jiān)護人關注孩子的情感需求,F(xiàn)在很多農村中小學已開通“親情熱線電話”,架起家長與老師、留守兒童的方便橋梁,老師特別是班主任要定期與家長或監(jiān)護人進行聯(lián)系,及時反饋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指導家長或監(jiān)護人轉變教育觀念,了解和掌握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時對孩子進行教育引導和心靈情感上的撫慰。
  最后,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關愛。農村中小學要積極拓展有利社會資源,比如充分挖掘有愛心、有能力、有精力的高校大學生志愿者、在職或離退休教師、社會愛心人士和專業(yè)社會工作者的特長,擔任留守兒童“愛心媽媽”、“義務家長”、“義務聯(lián)絡員”、“義務輔導員”,結對幫扶,關愛兒童,使留守兒童能享受到親情和友情健康快樂地成長。聯(lián)合教育主管部門、婦聯(lián)、關工委、共青團以及留守兒童居住地的村委會等教育資源,多渠道籌集援助資金,共同開展“寄宿之家”、“農村社區(qū)共育”和“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等關愛教育模式。只有用真情實感去感化留守兒童,才可以使他們感覺到溫暖和被關愛被重視,無形中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有利于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總之,留守兒童感恩教育是一項長期、復雜而艱巨的工作,它已經(jīng)成為影響留守兒童能否健康成長和學校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為此,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要重視留守兒童的感恩教育,將感恩教育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圍,建立健全機構到位、領導到位、投入到位、師資到位、場地到位的感恩教育工作體制;積極尋求家長和社會的重視和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探討,尋求最佳的感恩教育方法,幫助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感恩意識、培養(yǎng)高尚的感恩情懷,進而將感恩情感及信念內化為道德品質,外化為感恩的行為和習慣。

 

 



本文編號:1251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jiaoyulilunlunwen/1251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184f0***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