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視角下我國大學教師“雙重忠誠”研究
本文關鍵詞:治理視角下我國大學教師“雙重忠誠”研究 出處:《大學教育科學》2015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大學教師的"雙重忠誠"源于其本身的職業(yè)特點和學科專業(yè)化發(fā)展趨勢,也深受大學組織特征的影響。教師個體的組織歸屬感與追求真理的價值觀是其"雙重忠誠"的內驅力。"雙重忠誠"深刻影響著大學組織和教師個體專業(yè)發(fā)展。大學治理應加強對大學教師"忠誠"資源的開發(fā),通過加強學科建設、改革評價制度、吸引教師參與治理、建設組織文化等途徑構建大學教師的事業(yè)基地和精神樂園,實現(xiàn)大學教師在學科和組織的"雙重忠誠"的統(tǒng)一。
[Abstract]:The " dual loyalty "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derived from its own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rend . It is also influenc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y organizations . The organization of teachers ' organization and the values of seeking truth are the inner driving forces of " dual loyalty " . " Double loyalty " deeply affects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teachers ' " loyalty " resources .
【作者單位】: 湖南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課題2013年度一般課題“人力資本與社會資本對高校教師科研績效的影響研究”(13JYA880047)
【分類號】:G645.1
【正文快照】: 一、問題的由來:雙重忠誠的失衡與偏斜在現(xiàn)代職場,任何一門職業(yè)都要求從業(yè)者有高度的職業(yè)忠誠,這是從業(yè)者成功履行職責實現(xiàn)個人職業(yè)發(fā)展的前提,也是社會組織實現(xiàn)其目標和價值的基礎。大學教師作為一個職業(yè)群體,有其自身的職業(yè)屬性,其職業(yè)忠誠表現(xiàn)出獨特的對學科與院校“雙重忠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王春艷;楊移貽;;美國大學教師專業(yè)化歸因及對我國的啟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代新敏;談高校教師的“隱性流失”[J];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02期
3 王保星;;德性·想象力·職業(yè)安全——大學教師職業(yè)斷想[J];江蘇高教;2007年05期
4 趙祥剛;蔣洪池;;大學教師職業(yè)忠誠的轉移與回歸[J];遼寧教育研究;2008年07期
5 王保星;;美國大學教師職業(yè)忠誠的挑戰(zhàn)——基于大學治理企業(yè)化視角[J];高校教育管理;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聶小明;;高職學生法律思維方式培養(yǎng)探析[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2 王回瀾;;發(fā)展青島高等教育的對策[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3 高建華;;服務行政視域下服務型高校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安徽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03期
4 曾中秋;高等教育功能實現(xiàn)芻議[J];安康師專學報;2004年04期
5 王祖林;黃義武;;張伯苓“知中國、服務中國”的辦學理念及其啟示[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6 張佳亮;;大學文化中的價值沖突[J];鞍山科技大學學報;2007年05期
7 謝朝清;;地方高校人才培養(yǎng)理念與實踐的思考[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郝艷萍;弗萊克斯納的現(xiàn)代大學功能觀及其啟示[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9 唐華生;大學文化建設與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孟祥林;;權力沖突下的學術強化假象與管理隱患分析[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湛中樂;徐靖;;通過章程的現(xiàn)代大學治理[A];通過章程的大學治理[C];2011年
2 相麗輝;吳曉娜;;大學自治與政府干預的關系——教育上的一個兩難問題[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3 田建華;;定位與反思——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哲學社會科學如何作為[A];著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努力增強高校創(chuàng)新與服務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冊)[C];2008年
4 郭云鳳;;阿什比的技術人文主義大學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賈云鵬;劉青秀;;論我國的教育市場分割[A];2005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5年
6 劉惠民;張玉光;趙龍慶;姚孟春;;論通識教育的必要性及實施途徑[A];農業(yè)教育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云南省農業(yè)教育研究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胥輝;姚孟春;;從大學的組織特征看學術權力張揚的現(xiàn)實價值[A];科學發(fā)展與農村教育——云南省農業(yè)教育研究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紅宇;中國行業(yè)特色研究型大學發(fā)展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2 張紅峰;大學組織變革中的博弈分析[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衛(wèi)東;大學內部重點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顧遠飛;市場化環(huán)境下的大學運行邏輯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0年
5 白雪峰;當代中國大學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D];遼寧大學;2010年
6 朱德友;高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7 陳登福;中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陳權;當代中國公立高校內部權力結構及運行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敬然;政府分權下大學自主的實現(xiàn)[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陶學文;我國專業(yè)學位研究生培養(yǎng)模式及其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珍資;基于生態(tài)學的大學生自主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2 謝維杰;我國高校輔導員專業(yè)化路徑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徐亞娟;高校公共藝術教育中德育滲透的策略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陳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存在經(jīng)驗的缺位與對策[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5 黃輝;高職院校學生自主管理模式探析[D];蘇州大學;2010年
6 陳永靜;我國高校學年學分制的實效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邵煥舉;“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研究[D];南京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8 劉穎;廣州大學城突發(fā)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9 王艷萍;靈魂的喚醒與生存的超越[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范曉瀅;江西高校大學精神的培育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楊鳳英;毛祖桓;;美國高校教師權利的維護——以美國大學教授協(xié)會活動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2 楊杏芳;;大學教師角色扮演的哲學與社會學分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胡金平;大學教師與知識分子[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4 王保星;;大學教師的職業(yè)忠誠:市場化視角[J];江蘇高教;2006年06期
5 王保星;;德性·想象力·職業(yè)安全——大學教師職業(yè)斷想[J];江蘇高教;2007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偉;試論理想大學教師的境界與修養(yǎng)[J];政法論叢;2003年03期
2 王海珍;論大學教師角色和期望的多樣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3 賈莉莉;意大利政府對大學教師進行新的教育變革[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4 袁東華;如何科學評價一個大學教師的工作[J];當代教育論壇;2004年06期
5 梁釗華;淺探大學教師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2期
6 柴云,曾紅麗,孫琪臨;淺議教育創(chuàng)新中大學教師的創(chuàng)新[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5期
7 謝鴻全;;論現(xiàn)代大學教師的基本素質[J];當代教育論壇;2006年17期
8 馮春;張進輔;葛纓;;大學教師人際價值觀特點的初步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9 林杰;;美國大學教師發(fā)展運動的歷程、理論與組織[J];比較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10 陳玉佳;;大學教師素質的發(fā)展性建構[J];教學研究;2006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媛;;我國大學教師角色地位的歷史演變[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盧乃桂;;追求卓越、制度建設與大學教師的工作生活(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金融危機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對策與發(fā)展”教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孟繁玲;袁孟紅;李登新;;東華大學教師分類管理實踐[A];第三屆教學管理與課程建設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2年
4 馬立紅;曲藝;劉明耀;;國外大學教師發(fā)展機構的特點與啟示[A];教育科學的探索——北京聯(lián)合大學教育科研論文集[C];2013年
5 李虹;;大學教師工作壓力的性別和年齡差異[A];提高全民科學素質、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2006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C];2006年
6 劉兆吉;;大學教師的威信及師生關系[A];全國第六屆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87年
7 賀衛(wèi)方;;關于停招碩士生事答批評者[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20世紀外國刑事法律的理論與實踐[C];2005年
8 陳偉;;從牧師到教師:英國大學教師的專業(yè)化變革——以十九世紀的牛津大學為例[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8)——外國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9 杜屏;李琳琳;;大學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分析——基于3所“985”高校的調查[A];2009年中國教育經(jīng)濟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10 張治中;;掌握信息技術是21世紀大學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安徽財經(jīng)大學教授 李永山;知識經(jīng)濟呼喚高素質大學教師[N];中國教育報;2007年
2 武漢大學黨委書記 顧海良邋田豆豆;不應片面追求大學教師“博士化”[N];人民日報;2007年
3 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院 王海威邋劉元芳;高等教育強國建設與大學教師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8年
4 趙培源邋記者 張守帥;大學教師企業(yè)職工互換角色[N];四川日報;2008年
5 華南理工大學 張振剛;大學教師的三個境界[N];光明日報;2008年
6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專家 劉海峰;大學教師不是蠟燭[N];中國教育報;2009年
7 楊明全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課程與教學研究院副教授 碩士生導師;在平等合作中將“兩股繩擰成一股繩”[N];中國教育報;2009年
8 南開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高教所所長 王處輝;當代大學教師的形象[N];中國教育報;2010年
9 媒體工作者 晏揚;大學浮躁真是因為待遇“太差”嗎?[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10 陳寶泉;大學教師言行應有底線[N];中國教育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立;美國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歷史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李沖;大學教師知識效能評價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8年
3 陳金鳳;當代大學教師學術人格探論[D];西南大學;2010年
4 唐忠陽;基于公平偏好評估的研究型大學教師激勵契約設計[D];中南大學;2010年
5 王全林;“知識分子”視角下的大學教師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繆榕楠;大學教師任用制度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宛;美國大學教師知識分子向度的歷史考察(二戰(zhàn)后~1990年代)[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方明軍;大學教師隱性激勵論[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曾曉娟;大學教師工作壓力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10 吳振利;美國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素娜;英國、中國大學教師發(fā)展體系與特色比較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2 羅婷;大學教師發(fā)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3 張強;大學教師—學校匹配研究[D];湖南大學;2011年
4 鄭建輝;當代中國大學教師“知識分子”思想內涵的式微與復歸[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朱柏萍;論我國大學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D];蘭州大學;2008年
6 何芳玲;業(yè)緣資本與大學教師專業(yè)發(fā)展[D];中南大學;2008年
7 張倩;我國綜合性大學教師教育的政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8年
8 鄧媛媛;大學教師文化:解析與建構[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9 龔春芬;大學教師發(fā)展的目標取向與制度設計[D];武漢理工大學;2008年
10 李艷;大學精神與現(xiàn)代大學教師發(fā)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3729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renliziyuanguanlilunwen/137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