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8 08:04
目前,我國已成為二氧化碳排放大國,過量的碳排放量不僅壓制了我國經濟增長潛力,而且嚴重損害了人們所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威脅到了人們的健康,面對嚴峻的環(huán)境壓力,單靠行政手段來解決已無法實現預期的減排目標,必須要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中國的建立。本文從跨期交易的角度對碳排放權配額(簡稱碳配額)存儲與借貸進行研究,以期為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建立提供有益的探索。本文首先介紹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并對其內涵與理論基礎進行概述,其理論基礎主要包括外部性理論、科斯產權交易理論、金融中介理論和可貸資金理論。其次,從中國碳配額交易市場的現狀出發(fā),運用宏、微觀及博弈論的理論工具,分析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動因。再次,構建碳配額存儲機制、借貸機制、碳息機制和監(jiān)管機制。通過分析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原因及流程,構建碳配額存儲與借貸機制;明確碳息與碳息率的含義及計算方法,并從供求的角度出發(fā),構建可貸碳配額市場的供求模型,提出影響碳息的主要因素為社會經濟因素和技術因素;通過構建碳配額存儲與借貸主體之間的博弈模型,得出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監(jiān)管機制。最后,在前幾部分探討成果的基礎上,通過對深圳碳配額托管機制的分析,結合中國實際嘗試構建“碳配額銀行”,并對其內涵、構成與功能、主要業(yè)務類型和風險控制與監(jiān)管進行深入研究。通過上述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結論為:碳配額存儲與借貸具有現實可行性,并且能穩(wěn)定碳配額價格,減少碳配額交易成本,但在推行過程中應該根據碳配額交易市場的發(fā)展程度選擇恰當的依托方式。
【學位單位】: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6
【中圖分類】:X196;F832.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
1.2.1 國外研究動態(tài)
1.2.2 國內研究動態(tài)
1.2.3 研究動態(tài)小結
1.3 研究思路與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概述與理論基礎
2.1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概述
2.1.1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概述
2.1.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內涵
2.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經濟學基礎
2.2.1 外部性理論
2.2.2 科斯產權交易理論
2.3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金融學基礎
2.3.1 金融中介理論
2.3.2 可貸資金理論
第三章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動因分析
3.1 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現狀與發(fā)展
3.1.1 我國碳排放現狀
3.1.2 我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3.1.3 我國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fā)展
3.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可行性與作用分析
3.2.1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微觀可行性分析
3.2.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宏觀可行性分析
3.2.3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作用分析
3.3 博弈視角下進行碳配額存儲的內在驅動力
3.3.1 博弈關系分析
3.3.2 模型建立與求解
3.3.3 模型分析
第四章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機制分析
4.1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機制
4.1.1 碳配額存儲機制
4.1.2 碳配額借貸機制
4.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碳息機制
4.2.1 碳息與碳息率的確定
4.2.2 碳息的影響因素
4.3 博弈視角下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監(jiān)管機制
4.3.1 碳配額存儲方與碳配額存貸機構之間的博弈
4.3.2 碳配額借貸方與碳配額存貸機構之間的博弈
4.3.3 碳配額存貸機構與政府監(jiān)管部門之間的博弈
第五章 關于“碳配額銀行”的構思
5.1 碳配額銀行的內涵
5.2 碳配額銀行的構成與功能
5.2.1 碳配額銀行的基本構成
5.2.2 碳配額銀行的組織結構
5.2.3 碳配額銀行的功能
5.3 碳配額銀行的主要業(yè)務類型
5.3.1 碳配額銀行的存儲業(yè)務
5.3.2 碳配額銀行的借貸業(yè)務
5.3.3 碳配額銀行的商業(yè)性市場交易業(yè)務
5.3.4 碳配額銀行的政策性經營業(yè)務
5.4 碳配額銀行的風險控制與監(jiān)管
5.4.1 碳配額銀行可能面臨的風險
5.4.2 碳配額銀行的風險監(jiān)管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結論
6.2 進一步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附錄B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8503
【學位單位】:濟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6
【中圖分類】:X196;F832.4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導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動態(tài)
1.2.1 國外研究動態(tài)
1.2.2 國內研究動態(tài)
1.2.3 研究動態(tài)小結
1.3 研究思路與內容
1.4 研究方法與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概述與理論基礎
2.1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概述
2.1.1 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概述
2.1.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內涵
2.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經濟學基礎
2.2.1 外部性理論
2.2.2 科斯產權交易理論
2.3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金融學基礎
2.3.1 金融中介理論
2.3.2 可貸資金理論
第三章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動因分析
3.1 我國碳排放交易市場的現狀與發(fā)展
3.1.1 我國碳排放現狀
3.1.2 我國碳排放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
3.1.3 我國排放權交易市場的發(fā)展
3.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可行性與作用分析
3.2.1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微觀可行性分析
3.2.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宏觀可行性分析
3.2.3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作用分析
3.3 博弈視角下進行碳配額存儲的內在驅動力
3.3.1 博弈關系分析
3.3.2 模型建立與求解
3.3.3 模型分析
第四章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機制分析
4.1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機制
4.1.1 碳配額存儲機制
4.1.2 碳配額借貸機制
4.2 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碳息機制
4.2.1 碳息與碳息率的確定
4.2.2 碳息的影響因素
4.3 博弈視角下碳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監(jiān)管機制
4.3.1 碳配額存儲方與碳配額存貸機構之間的博弈
4.3.2 碳配額借貸方與碳配額存貸機構之間的博弈
4.3.3 碳配額存貸機構與政府監(jiān)管部門之間的博弈
第五章 關于“碳配額銀行”的構思
5.1 碳配額銀行的內涵
5.2 碳配額銀行的構成與功能
5.2.1 碳配額銀行的基本構成
5.2.2 碳配額銀行的組織結構
5.2.3 碳配額銀行的功能
5.3 碳配額銀行的主要業(yè)務類型
5.3.1 碳配額銀行的存儲業(yè)務
5.3.2 碳配額銀行的借貸業(yè)務
5.3.3 碳配額銀行的商業(yè)性市場交易業(yè)務
5.3.4 碳配額銀行的政策性經營業(yè)務
5.4 碳配額銀行的風險控制與監(jiān)管
5.4.1 碳配額銀行可能面臨的風險
5.4.2 碳配額銀行的風險監(jiān)管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結論
6.2 進一步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致謝
附錄A
附錄B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偉;王加平;;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研究述評[J];海南金融;2015年10期
2 宋麗穎;李亞冬;;論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之完善[J];學術交流;2015年04期
3 尚潔;;發(fā)展我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思考——基于產權交易理論[J];生產力研究;2014年09期
4 楊永杰;;碳排放的外部性理論和內部化路徑[J];生產力研究;2013年12期
5 朱曄;;金融中介機構的發(fā)展趨勢的數量分析和復雜適應性理解[J];生產力研究;2013年07期
6 葉斌;;EU-ETS三階段配額分配機制演進機理[J];開放導報;2013年03期
7 謝偉;;完善中國碳排放交易立法——兼評歐盟碳排放交易立法[J];經濟研究導刊;2013年07期
8 梅德文;;全國碳市場構想[J];中國投資;2013年02期
9 相震;;中國碳交易市場發(fā)展現狀及對策分析[J];四川環(huán)境;2012年03期
10 劉永新;;金融中介理論的演化及其對我國金融業(yè)發(fā)展的啟示[J];經濟視角;2012年0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齊敏;我國低碳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與評估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黃霖;利率波動的傳遞及中美比較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8885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288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