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境外機構(gòu)投資者超額收益率與中小投資者保護——基于中小投資者投資策略的視角
本文選題:QFII + 超額收益率。 參考:《經(jīng)濟管理》2011年07期
【摘要】:合格境外機構(gòu)投資者(英文縮寫QFII)自2003年引入中國以來,其投資風格便一直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尤其是不少中小投資者更是將QFII的投資行為奉為圭臬。但由于QFII信息披露的稀缺性和滯后性,使得QFII和中小投資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這有意無意中誤導了中小投資者的投資行為。本文利用我國A股市場2007~2009年連續(xù)10個季度的上市公司為研究樣本,實證檢驗QFII在我國A股市場的超額收益率。本文靜態(tài)研究設置全樣本組和QFII持股組,研究結(jié)果表明,QFII持股上市公司無法產(chǎn)生正的超額收益;動態(tài)研究設置全樣本組、QFII增倉組和QFII減倉組,研究結(jié)果表明,QFII增倉上市公司產(chǎn)生顯著為正的超額收益,而QFII減倉上市公司產(chǎn)生顯著為負的超額收益。本文研究結(jié)論對證券監(jiān)管部門規(guī)范QFII信息披露、引導中小投資者理性投資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Abstract]:The investment style of qualified foreign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bbreviated QFII)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the market since its introduction of China in 2003. In particular, many small and medium-sized investors take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QFII as the standard. But because of the scarcity and lag of the QFII information disclosure, the information asymmetry between the QFII and the small and medium investors is present. The image is very serious, which misleads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small and medium investors. This paper empirically tests the excess returns of QFII in the A share market of our country by using the listed companies of the A stock market for 2007~2009 years for 10 consecutive quarters. This paper statically studies the whole sample group and the QFII shareholding group. The results show that QFII holds the stock market. The stock listed companies can not produce positive excess earnings; the dynamic study set up full sample group, QFII adding warehouse group and QFII reduction group.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QFII adding stock listed companie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xcess returns, while the QFII reduction listed companies hav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excess return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s to the securities regulatory department to standardize QFII information cloak. Revealing and guiding the rational investment of small and medium investors has certain enlightenment significance.
【作者單位】: 廈門大學管理學院;
【分類號】:F832.5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孫立;林麗;;QFII投資中國內(nèi)地證券市場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07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董先鋒;QFII與我國上市公司治理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紅麗;劉玉燦;;QFII投資理念對中國投資者投資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A];第九屆中國管理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許弘林;QFII在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與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石穎;中國機構(gòu)投資者證券投資行為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2 鄧麗春;外國機構(gòu)投資者對公司治理和績效的影響:中韓的比較[D];浙江大學;2007年
3 還繼紅;開放條件下我國證券交易所發(fā)展問題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萬勁;QFII投資中國A股市場的評價分析[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5 高健;QFII制度引入中國的法律思考[D];蘭州大學;2007年
6 姜修曉;完善我國QFII法律制度研究[D];暨南大學;2007年
7 羅靜;QFII持股與我國上市公司融資行為及業(yè)績的相關性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王之劍;引入QFII對我國股票市場價格收益率波動影響的研究[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曉松,封文麗;機構(gòu)投資者與上市公司治理[J];財貿(mào)研究;2002年03期
2 向銳;李琪琦;;中國機構(gòu)投資者羊群行為實證分析[J];產(chǎn)業(yè)經(jīng)濟研究;2006年01期
3 孫立,林麗;QFII制度的理論基礎及其在中國證券市場的實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5期
4 陳靜;新興證券市場開放對收益波動性的影響[J];國際貿(mào)易問題;2004年04期
5 張羽,李黎;證券投資基金交易行為及其對股價的影響[J];管理科學;2005年04期
6 徐曉東,陳小悅;第一大股東對公司治理、企業(yè)業(yè)績的影響分析[J];經(jīng)濟研究;2003年02期
7 江振華,李敏,湯大杰;對外開放條件下的中國股市風險分析[J];經(jīng)濟研究;2004年03期
8 白重恩,劉俏,陸洲,宋敏,張俊喜;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jié)構(gòu)的實證研究[J];經(jīng)濟研究;2005年02期
9 陳曉,王琨;關聯(lián)交易、公司治理與國有股改革——來自我國資本市場的實證證據(jù)[J];經(jīng)濟研究;2005年04期
10 田利輝;國有股權(quán)對上市公司績效影響的U型曲線和政府股東兩手論[J];經(jīng)濟研究;2005年10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孫建輝;我國證券投資基金羊群行為的實證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巴曙松;海峽兩岸QFII比較及發(fā)展[J];西部論叢;2003年07期
2 向艷;論我國QFII投資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社會科學;2004年06期
3 張全茹;周小川:我國具備QFII條件[J];政策與管理;2002年09期
4 姜業(yè)慶;QFII六大特點待把握[J];政策與管理;2002年09期
5 王連洲;QFII不是“救市主”[J];銀行家;2003年08期
6 周效東,湯書昆,程進;QFII與我國資本市場的漸進式開放[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3年08期
7 孫華;QFII的“夾縫”痕跡[J];經(jīng)濟導刊;2003年01期
8 賀歡捷;實施QFII對我國證券市場的影響[J];岳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9 王偉力 ,孫磊;QFII看A股[J];新財經(jīng);2004年11期
10 許夢桔;QFII將帶來什么?[J];經(jīng)濟世界;2002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姚頤;劉志遠;相二衛(wèi);;基金投資在追求價值嗎?[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楊書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公平嗎?——基于《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實施后的檢驗[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王福勝;宋海旭;;上市公司多元化戰(zhàn)略與企業(yè)價值相關性研究——基于證券分析師關注度的中介效應[A];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2011年年會暨第二十四次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4 張程睿;林錦梅;;及時披露能抑制信息泄露嗎?——來自深上市公司2007-2009年年報披露的證據(jù)[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高麗;;機構(gòu)股東持股與積極治理效應——基于投資者關系管理調(diào)節(jié)效應與中介效應的檢驗[A];第六屆(2011)中國管理學年會——公司治理分會場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侯捷寧;QFII內(nèi)部需設督察員[N];證券日報;2008年
2 張敏;QFII建倉預示底部到來[N];市場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 趙彤剛;QFII基金10月贖回壓力增大[N];中國證券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袁朝暉;QFII弱市淘股“獨門秘籍”[N];經(jīng)濟觀察報;2008年
5 趙彤剛;前三季度QFII虧損逾半[N];江蘇經(jīng)濟報;2008年
6 本報記者 吳曉婧;經(jīng)濟新政激發(fā)QFII看多A股熱情[N];上海證券報;2008年
7 嚴暉;外圍市場起伏QFII抄底 A股期盼利好驅(qū)走頹勢[N];華夏時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付剛;海外資金懾于QFII審批難度 欲借道H股抄底A股[N];華夏時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李良;QFII“埋伏”倉位謀戰(zhàn)A股[N];中國證券報;2009年
10 本報記者 劉興龍;QFII持股數(shù)量環(huán)比下降逾五成[N];中國證券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潘文榮;QFII及QDII制度下中國股市世界聯(lián)動性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許弘林;QFII在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與影響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3 張滌芳;資產(chǎn)定價模式的應用:以兩個中國基金為例[D];復旦大學;2006年
4 孫長宇;中國證券市場國際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張運鵬;基于GARCH模型的金融市場風險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6 吳立源;資產(chǎn)價格泡沫:演化機制與實證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7 叢劍波;基于CAPM兩因素模型的個股波動率分解的實證分析[D];吉林大學;2009年
8 馮恂;中國證券投資基金績效成因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9 張雪芳;可轉(zhuǎn)換債券對公司市場價值的影響[D];浙江大學;2007年
10 張秀麗;基于個體行為的資產(chǎn)定價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冀宏;我國上市公司資產(chǎn)剝離動因與績效的相關性分析[D];北京化工大學;2008年
2 張遜;整體上市股票超額收益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3 王靜;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價值投資的實證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4 高海燕;股利水平、長期超額報酬與套利機會[D];北京大學;2007年
5 薛明R,
本文編號:200885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guanlilunwen/bankxd/2008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