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和中國合同法中錯誤規(guī)則之我見
本文關鍵詞:國際商事合同通則和中國合同法中錯誤規(guī)則之我見
【摘要】:在合同法領域,只有當合同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時合同才歸為有效并宣告成立。但當事人的意思表示有時會出現(xiàn)瑕疵,例如可能在表達時產(chǎn)生同真實意志不相一致的錯誤,或者對締結合同的事實或條件發(fā)生認知上的錯誤等,合同的效力和履行便會面臨挑戰(zhàn)。因此我們在進行這方面內容的研究時,明確錯誤含義的界定,錯誤規(guī)則的適用,以及是否應該對表意人予以救濟、法律如何平衡當事人間的利益,就顯得至關重要。面對訂立合同時發(fā)生錯誤表述,不同法律的解決之道頗具差異。文章通過對《國際商事合同通則》(下稱PICC)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有關錯誤規(guī)則的比較,在明確概念的基礎上分析異同,并為我國錯誤規(guī)則的臻于完善添磚加瓦。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關鍵詞】: 比較 錯誤 對表意人的救濟 PICC
【分類號】:D996.1;D923.6
【正文快照】: 一、錯誤的含義1.PICC的“錯誤”概念。PICC第3.4條就錯誤的概念作了如下界定:“錯誤是合同訂立時所作的關于既存的事實或法律的不正確的假定。”從該定義中歸納PICC下錯誤的特征是:當事人的誤解需發(fā)生在合同訂立之時,并且該錯誤是由于已經(jīng)存在的法律事實引起的一種假定。相比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振軍;;以訴訟實務視角探析買賣合同撤銷權[J];商;2013年15期
2 張炳生;;合同錯誤的比較法研究[J];中國法學;2005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范一丁;;論合同錯誤的律師控制[A];中國合同法論壇論文匯編[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趙毅;羅馬法錯誤制度研究[D];廈門大學;2014年
2 童蕾;合同法中的錯誤制度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薇瑋;論意思表示中的錯誤[D];山東大學;2010年
2 崔桂香;重大誤解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3 鐘勇;論意思表示錯誤[D];華東政法大學;2008年
4 謝洪軍;合同自始履行不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賀秀風;民事錯誤制度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陸曦;電子訂約錯誤研究[D];蘇州大學;2009年
7 郟獻濤;意思表示動機錯誤研究[D];廈門大學;2009年
8 王業(yè)華;論法律行為的動機[D];煙臺大學;2009年
9 王偉;締約意思表示錯誤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10 王鑫亮;錯誤電子合同的撤銷及其民事責任[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曉方;;論瑕疵意思表示[J];行政事業(yè)資產(chǎn)與財務;2011年04期
2 馬新彥;論信賴規(guī)則的邏輯結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04期
3 賀秀風;;民事錯誤制度之形態(tài)辨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秦偉,劉寶玉;論意思表示效力規(guī)則[J];河北法學;2000年02期
5 李小華;;意思表示瑕疵類型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08年26期
6 金錦萍;論法律行為的動機[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7 劉新熙;論法律行為中意思表示的瑕疵及其補救[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0年04期
8 姜宇;因第三人欺詐而為意思表示的法律效力[J];現(xiàn)代法學;1996年03期
9 馬爾特·迪塞爾荷斯特;唐瑩;;合同締結中的錯誤[J];中德法學論壇;2003年00期
10 王文娟;;論自動化意思表示[J];法制與經(jīng)濟(下旬刊);2010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陸咸流;意思表示不自由的認定和注意點[N];江蘇經(jīng)濟報;2012年
2 陸咸流 ;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幾種情形[N];江蘇經(jīng)濟報;2012年
3 劉利;如何理解“假一罰十”的法律意義[N];法治快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譚和平;意思表示瑕疵理論與立法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海鳳;論意思表示[D];華東政法學院;2002年
2 解瓊瑤;論傳達錯誤的責任承擔[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3 孫靜科;意思表示效力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4 孫雪;論意思表示的動機錯誤[D];中國政法大學;2010年
5 俞鋮;錯誤制度比較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6 王業(yè)華;論法律行為的動機[D];煙臺大學;2009年
7 宋曉君;論動機錯誤[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8 楊鶴;論意思表示的成立[D];吉林大學;2008年
9 金曉麗;意思表示瑕疵類型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10 賴貴新;契約錯誤制度之比較研究[D];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1015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hetongqiyue/1101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