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3.0時代”背景下的“法治中國”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order of time an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the modern legal system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which are marked by "law 1.0 times", "law 2.0 times" and "law 3.0 times"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each country, the international law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the supranational law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re taken as three kinds of legal forms, and they have entered the "era of Law 3.0". The coexistence of three forms constitutes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features of global law.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hree forms makes the property, existence and operation of any kind of law directly affected by the other two. At present, our country is facing the situation of triple task superposition from "legal 1.0 era" to "Law 3.0 era". Inward, it points to the overall construction of China from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to "rule by law"; outwardly, it means to deal with, cooperate and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legal order, including the competition of legal rules and systems, and even the idea of principle.
【作者單位】: 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0.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泳;;刑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價值及建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2 王清平;李歆;;科研不端行為法律責任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3 葛云松;;論社會團體的成立[J];北大法律評論;1999年02期
4 賓凱;;法律如何可能:通過“二階觀察”的系統(tǒng)建構——進入盧曼法律社會學的核心[J];北大法律評論;2006年00期
5 顧祝軒;;自省法學范式下中國法律秩序建構[J];北方法學;2010年02期
6 盧建軍;;解決民間糾紛的立場定位與路徑選擇——從兩則案例說起[J];北方法學;2010年06期
7 高仰光;;馬克斯·韋伯與當代中國人的法律信仰[J];比較法研究;2011年03期
8 陳亞芹;;責任保險第三人直接請求權的價值定位及其抗辯分析[J];商業(yè)研究;2012年02期
9 朱翠微;;部門法理論的批判與重構[J];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5期
10 武光太;論法律責任的概念[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方龍華;鄭國輝;;能動司法與司法為民工作機制之優(yōu)化建構——以司法協(xié)理工作機制的創(chuàng)建實踐為樣本[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2 張華;;論尊重人權作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及其對中國和平發(fā)展的影響[A];2006年中國青年國際法學者暨博士生論壇論文集(國際公法卷)[C];2006年
3 閆致勇;;稅法適用理論研究[A];財稅法論叢(第4卷)[C];2004年
4 劉孜文;;論引航的民事責任[A];《中國海洋法學評論》2008年卷第2期[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晶;我國非政府組織管理法治化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孫光;海運貨物留置權法律制度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1年
3 龔艷;仇恨言論的法律規(guī)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4 張強;商法強制性規(guī)范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呂炳斌;TRIPS協(xié)定下專利申請的披露要求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6 張慧霞;國際人權法視野下少數(shù)群體權利保護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7 陽光輝;科技創(chuàng)新市場的國家干預法律機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8 陳忠禹;科學發(fā)展觀視閾下的村民自治權保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9 謝慧;法源視野中的合同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黃元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泰;《聯(lián)合國全程或部分海上國際貨物運輸合同公約》下承運人及海運履約方責任制度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2 甘湘武;中國與尼日利亞雙邊投資關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3 李冀君;中歐知識產(chǎn)權貿(mào)易摩擦及中國對策[D];湘潭大學;2010年
4 楊愛梅;論和諧社會背景下的憲法秩序[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范寧寧;法院執(zhí)法問題研究之一[D];江南大學;2010年
6 周盛春;規(guī)范性文件在行政審判中的定位、審查及適用[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7 于亞琦;憲法視角下犯罪嫌疑人人權保障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8 李文明;黨員領導干部在反腐倡廉行為中法律意識的問題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黨校;2011年
9 熊彪堂;器官移植的刑事立法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10 宋晨翔;論實效主義法學方法的建構[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程宗璋;論現(xiàn)代法制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J];實事求是;2003年01期
2 李少偉,劉進田;民主政治——現(xiàn)代法制的政治前提[J];河北法學;2005年10期
3 胡文木;;“市民社會”視野中西方現(xiàn)代法制的形成[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09年02期
4 程宗璋;論現(xiàn)代法制與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J];甘肅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5 賈國華;;中國傳統(tǒng)法文化對現(xiàn)代法制的影響及啟示[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6 程德文;歷史與現(xiàn)實:現(xiàn)代法制中的傳統(tǒng)因素及其載體[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7 劉天希;;法制與法治[J];新疆人大(漢文);1998年03期
8 洪婷婷;;當代中國法制中的本土資源[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年05期
9 賈志民;李江;;對法律傳統(tǒng)在法律現(xiàn)代化中作用的法理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10 單忠獻;;試論現(xiàn)代法制對法律傳統(tǒng)承繼的依據(jù)和選擇[J];廣西社會科學;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江平;;法學既要創(chuàng)新也要交流[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2 姜裕富;;村規(guī)民約的效力:道德壓制,抑或法律威懾[A];“秩序與進步:浙江社會發(fā)展60年研究”理論研討會暨2009浙江省社會學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江平;;法學既要創(chuàng)新也要交流[A];前沿 創(chuàng)新 發(fā)展——學術前沿論壇十周年紀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4 蔣立山;;簡論“未來十年”(2010-2020)推進依法治國的策略問題[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袁祥 王逸吟;成長中的法治中國[N];光明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馬興宇 袁祥 王逸吟;成長中的法治中國[N];光明日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陳小菁;開啟法治中國嶄新篇章[N];解放軍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秦佩華 冀業(yè) 侯琳良;法律體系形成 法治中國提速[N];人民日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廖文根;奠基法治中國[N];人民日報;2011年
6 本報駐基輔記者 朱冬傳;法治中國:開放+13億人的首創(chuàng)精神[N];法制日報;2008年
7 鄭克文;依法治國結出的碩果[N];經(jīng)濟日報;2011年
8 南開大學法學院教授 侯欣一;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法制過渡的陣痛[N];深圳特區(qū)報;2011年
9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 王立民;上海英租界與現(xiàn)代法制[N];法制日報;2009年
10 記者 張宿堂 鄒聲文 張宗堂 賈楠;為法治中國的宏偉大廈奠基[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巖;轉型時期中國法治特點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2 任宗理;經(jīng)濟全球化與世界法制發(fā)展研究[D];暨南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立;試論傳統(tǒng)法律文化對現(xiàn)代法制的影響[D];吉林大學;2007年
2 張朝暉;論清代律、例的關系[D];山西大學;2007年
3 覃勇;城市化與法制現(xiàn)代化[D];四川大學;2006年
4 王慶社;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現(xiàn)代轉型[D];西南政法大學;2009年
5 陳慧萍;《唐律》中的“禮”[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6 陳廣薇;法律移植的范式[D];北方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秦莎;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及其現(xiàn)代轉換[D];西南大學;2013年
8 李傳良;論民間法的作用[D];山東大學;2006年
9 張濤;市民社會決定政治國家[D];新疆大學;2011年
10 劉期劍;馬克思的法哲學革命探析[D];吉首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21855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2185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