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法律論文 > 法理論文 >

哈特與德夫林論戰(zhàn)的述評

發(fā)布時間:2018-02-22 17:35

  本文關鍵詞: 哈特 德夫林 沃爾芬登報告 論戰(zhàn) 道德考量 出處:《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在自由主義經(jīng)濟制度受到限制,社會功利主義風行以及個人自由主義理念受到?jīng)_擊的背景下,20世紀60年代,哈特與德夫林對有關同性戀、賣淫等性道德行為是否應當予以刑事處罰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論戰(zhàn)。 論戰(zhàn)的起因來自英國1957年發(fā)布的《委員會關于同性戀罪錯和賣淫問題的報告》。報告建議取消對同性戀行為的刑事制裁。針對《沃爾芬登報告》的觀點,保守派的德夫林以社會崩潰論、法律強制理論、道德保守主義與“溫和論”為自己的理論出發(fā)點,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認為必須通過法律的強制來懲罰同性戀、賣淫等行為,以護衛(wèi)作為社會存在之基石的共享道德。哈特對德夫林的觀點進行了批判,認為以法律強制執(zhí)行道德的觀點錯誤。哈特的觀點以自由主義理論和實證主義哲學為基礎,秉持密爾的“傷害原則”,并建立在分析實證主義的法學基礎之上。 哈特與德夫林的這場論戰(zhàn)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主要針對三個問題:第一,法律在社會中的作用是什么?德夫林站在“社會本位”的立場上強調法律對普遍存在的社會共享道德的保護。但哈特并不同意德夫林的觀點,他認為道德對社會的作用并不如德夫林所說的那么大,道德也不是始終不變的,應在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之間劃一條界限,反對法律不適當?shù)馗深A私人道德生活。第二,民主與自由的問題。德夫林認為,一般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所贊成的總是被認可的。哈特指出,德夫林的這種以普遍大多數(shù)認可為標準的民主觀念有走向“大多數(shù)的暴政”的危險。第三,道德的法律強制執(zhí)行問題。在這一輪論戰(zhàn)中,德夫林對法律強制執(zhí)行道德問題的正當性進行了闡述。而哈特則證成了法律強制執(zhí)行道德的不適當性,反對對那些隱私性的、對他人無害的不道德行為進行強制。 哈德論戰(zhàn)深化了分析實證主義法律思想,不僅推動了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復興,也使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有了關鍵性的突破,即打破了實證主義法學完全排斥道德因素的傳統(tǒng)。第二,論戰(zhàn)推動了法學方法論的創(chuàng)新,即打破法律實證主義的前提預設——事實與價值的分離,創(chuàng)設“價值中立”的立場。第三,哈德論戰(zhàn)界定了法律與道德問題。論戰(zhàn)啟發(fā)我們在立法中應當考慮道德因素,但也要注意各自的限度和界限的。 歸根結底,哈特與德夫林的論戰(zhàn)在本質上就是一場關于個體自由與共同體自主的大討論。以哈特為代表的自由主義者把個人的自由和權利作為其立論的基點,認為個人權利優(yōu)先于社會責任,極力維護個體自由。以德夫林為代表的社群主義者們則強調道德共同體的價值高于道德個體的價值。
[Abstract]: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striction of liberal economic system, the popularity of social utilitarianism and the impact of individual liberalism, Hart and Devlin ha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homosexuality in 60s. There has been a heated debate on whether sexual morality such as prostitution should be criminalized. The cause of the debate came from the commission's report on the crime of homosexuality and prostitution, released on 1957. The report recommended that criminal sanctions for homosexual acts be lifted. The conservative Devlin has put forward his own ideas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ocial collapse, legal compulsion, moral conservatism and "moderation". He believes that homosexuality and prostitution must be punished through legal coercion. Hart criticizes Devlin's view that enforcing morality by law is wrong. Hart's view is based on liberal theory and positivism philosophy. Adhering to Mill's principle of injury,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ositivism on the basis of jurisprudence. The debate between Hart and Devli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focusing on three questions: first, what is the role of law in society? From a "social standard" standpoint, Devlin emphasized the protection of the law for the universal social shared morality. But Hart did not agree with Devlin, who believed that morality did not have as much of a role to society as Devlin suggested. Morality is not always the same, and a line should be drawn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morality to oppose the improper interference of the law in private moral life. Secondly, the question of democracy and freedom. What most people approve of is always accepted. Hart points out that Devlin's democratic concept, which is generally accepted by the majority, is in danger of moving towards "majority tyranny." third, The legal enforcement of morality. In this round of debates, Devlin explains the legitimacy of the moral issue of legal enforcement. Hart proves that it is inappropriate for law to enforce morality. To impose a harmless immoral act on another. The Harder controversy deepened the analysis of positivism legal thought, not only promoted the revival of analytical positivism law, but also made a key breakthrough in the analysis of positivism law. That is, it breaks the tradition that positivism law completely excludes moral factors. Second, the controversy promotes the innovation of law methodology, that is, breaking the premise presupposition of legal positivism-the separation of fact and value. The third point is that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law and morality defines the issue of law and morality. It inspires us to consider moral factors in legislation, but also to pay attention to their respective limits and boundaries. In the final analysis,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Hart and Devlin is essentially a great discussion of individual freedom and community autonomy. Liberals, represented by Hart, regard individual freedoms and rights as the basis of their arguments. The communists, represented by Devlin, emphasized that the value of moral community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oral individual.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D90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寶林;;兩種形式自由主義比較之探析[J];理論界;2007年01期

2 賈真珍;;自由主義的奠基人——約翰·洛克[J];山東省農(nóng)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3 王洪波;李穎;;社群主義社會整體觀的哲學探究[J];理論界;2007年06期

4 崔志林;;西方政府角色轉換背后的實質:平等還是自由[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12期

5 黃鵬旭;;試論新自由主義背景下的我國金融安全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1年21期

6 王維先;鄭炳心;;個人優(yōu)先還是社群優(yōu)先?——評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之爭[J];東方論壇;2006年03期

7 李舟;;鄧小平的自由主義外交思想[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2期

8 陳華森;;自由主義個人與社會關系理論的困境與超越——以20世紀科學社會主義對自由主義的批判為視角[J];政治學研究;2009年03期

9 童建華;哈耶克自由與法治論述評——讀《自由秩序原理》[J];井岡山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10 馬雁;;自由主義思潮對法學理論構成和發(fā)展的影響[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11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中起;;論自由主義價值觀及其對當代青年價值觀的影響[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07年

2 俞祖華;趙慧峰;;近代中國自由主義思潮研究綜述[A];中國現(xiàn)代社會心理和社會思潮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禹江;;民族危機下的中國自由主義——以20世紀30年代天津《益世報》為中心[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何曉明;;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不結果實的精神之花[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徐仁輝;;服務型政府的建構[A];服務型政府與和諧社會[C];2005年

6 陳亞軍;;論羅蒂的反諷自由主義理論[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7 鄭根成;;傳媒自由的道德解讀[A];論傳媒改革與發(fā)展——中國傳媒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3年

8 樊改霞;;從自由主義理論的發(fā)展看國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兼評安迪·格林教授關于民族國家教育制度的形成理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7)——外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9 駱旭旭;;全球治理與國際競爭法的網(wǎng)絡模式[A];2008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國際法)論文集——國際經(jīng)濟法、國際環(huán)境法分冊[C];2008年

10 韓琦;;拉美的新結構主義理論——轉型時期現(xiàn)代化道路的新思考[A];中國拉丁美洲史研究會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暨“拉丁美洲現(xiàn)代化進程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國東;哈氏思想的中國流播史[N];中華讀書報;2009年

2 何曉明;近代中國自由主義:不結果實的精神之花[N];光明日報;2008年

3 主講人 夏業(yè)良;新自由主義經(jīng)濟學的價值理念[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6年

4 本報記者 陸文輝;理論的不同決定了改革路徑的不同[N];中國電力報;2005年

5 劉春;積極自由與消極自由[N];學習時報;2004年

6 史習斌;我們丟失了什么[N];中國郵政報;2004年

7 軍鵬;政府公共服務職能的重點放在哪[N];中國改革報;2007年

8 吳樹青;一種改革,,兩種結果[N];中國教育報;2005年

9 程恩富;四主型經(jīng)濟制度[N];中國財經(jīng)報;2006年

10 資深外貿(mào)經(jīng)理人、中國首批公司律師、教授級高級經(jīng)濟師 馮斌;國際貿(mào)易游戲的四大規(guī)則③[N];國際商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智;偏離方向的哈特—富勒“告密者案件”之爭[D];西南政法大學;2012年

2 張慶;哈耶克自由經(jīng)濟、社會理論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3 余宜斌;自由主義民主的困境與重建[D];復旦大學;2007年

4 吳真文;法律與道德的界限[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5 汪承亮;轉軌經(jīng)濟中地方政府角色定位及其演變機制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6 孫曉光;羅馬法與近代民法的倫理基礎[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7 李麗;經(jīng)濟全球化背景下轉軌國家經(jīng)濟自由化與市場開放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7年

8 甘德懷;法律實證主義脈絡下的法律存在論[D];吉林大學;2010年

9 樊改霞;公共教育的現(xiàn)代性轉型及其困境[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10 陳卓;新自由主義對東亞經(jīng)濟發(fā)展的影響[D];外交學院;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睿;哈特對維氏后期哲學加以取舍的批判性說明[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2 何嘯;哈特法律思想與法學的自足[D];西南政法大學;2011年

3 高瓊;中國自由主義傳統(tǒng)文化觀的世紀軌跡[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4 米艷;帕麥斯頓政府的自由主義實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5 蘇懿;魯迅與自由主義[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左素云;自由主義在近代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7 謝芳才;自由與法治[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陳彩霞;多元文化主義與自由主義的分歧與爭論[D];天津師范大學;2008年

9 任小鵬;“無知”與自由[D];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

10 江新鵬;殷海光自由主義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52491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52491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4e5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