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國特色民族法律體系的幾點思考
本文關鍵詞: 中國特色 民族法律體系 民族區(qū)域自治 出處:《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民族法上的"中國特色",最主要體現(xiàn)為民族區(qū)域自治。保有和加強民族法上的"中國特色",就是要以憲法和民族區(qū)域自治法為根本準則,制定民族法律時,既要符合中國多民族的國情,又要符合民族自治地方的特點;既要符合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又最集中地反映少數(shù)民族人民的特殊利益和特殊要求。民族法制建設的實踐是中國特色民族法律體系形成與完善的基礎,民族立法的規(guī)范化與系統(tǒng)化是中國特色民族法律體系形成與完善的途徑。
[Abstract]: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ational law are mainly embodied in the regional autonomy of ethnic groups, and the retention and strengthe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ational laws is to take the Constitution and the Law of Regional Autonomy of nationalities as the basic criteria for the formulation of national laws. It should not only accord with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multi-ethnic groups, but also accor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thnic autonomous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conform to the common will and interests of the people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the country. The practice of national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is the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egal system of ethnic minoritie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 of national legislation is the way to form and perfect the national legal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作者單位】: 貴州省社會科學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chǎn)黨民族法制思想研究”(項目編號:13ADJ00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D920.4
【正文快照】: 一、中國特色民族法律體系的內涵(一)民族法上的“中國特色”是什么“中國特色”是政治學上常用的一個概念!爸袊厣焙蜕鐣髁x理論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民族區(qū)域自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既有歷史的原因,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超;陳q如;王淑梅;;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與制定法間的調適——以廣西金秀瑤族自治縣實地調查為基礎[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2 周世中;;廣西少數(shù)民族自治縣自治條例立法與實施的法理思考[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3 王飛;吳大華;;論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的自主發(fā)展與人權保障——文化多元視角[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余貴忠;楊繼文;;環(huán)境公害的實證分析——以貴陽市花溪河水源污染公害為對象[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5 甘明;劉光梓;黃美煜;;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和諧內涵的現(xiàn)代解讀——以侗款為例[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肖艷麗;;西部大開發(fā)與尊重、變革民族地區(qū)風俗習慣[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樊紀蘭;;大方縣箐豐村彝族習慣法研究[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4期
8 王瑛;戴雙喜;;少數(shù)民族習慣法中的公共事務管理權利——以拉祜族“卡些”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09年05期
9 郭婧;劉玲玲;;侗族習慣法罰則的綜治權威和效力[J];法治論壇;2012年02期
10 郭婧;吳大華;;當代侗族地區(qū)刑事糾紛解決機制研究[J];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郭婧;;芻議改革開放30年民族法制建設的成就與挑戰(zhàn)[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2 王飛;;文化多元與人權普適——以和諧社會語境之民族習慣法的發(fā)展引導為例[A];民族法學評論(第6卷·2008年)[C];2008年
3 牟軍;;第五章 民族地區(qū)司法工作的發(fā)展[A];中國民族法治發(fā)展報告(2011)[C];2012年
4 李澤敏;;加快推進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依法行政步伐構建和諧社會[A];當代法學論壇(2011年第4輯)[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強;回族風俗習慣法律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張洪春;少數(shù)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研究[D];中南大學;2010年
3 葉英萍;黎族習慣法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4 黃元姍;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D];華中師范大學;2012年
5 康耀坤;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6 楊道波;中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7 阿地力江·阿布來提;少數(shù)民族權利刑事法律保護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9年
8 鄭齊猛;中國民族刑事政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9 鄭毅;沖突與調諧:佛寺教育與義務教育基本權利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10 舒華;論黔西北彝族地區(qū)法制的變遷[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欣;“兩少一寬”刑事政策的法理分析[D];中南民族大學;2010年
2 方業(yè)樹;少數(shù)民族糾紛之仲裁解決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3 聶家昀;黔東南苗族習慣法與國家刑法關系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4 郭婧;侗族刑事習慣法若干問題研究[D];貴州民族學院;2010年
5 方芳;湘西苗族村級道路建設中習慣法的應用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6 熊芳;關于貴州E縣苗族犯罪狀況的調查報告[D];遼寧大學;2011年
7 黃任靜;廣西自治縣自治條例的文本分析與學理研究[D];廣西大學;2011年
8 王亞妮;西藏刑事法律變通探析[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9 劉高飛;民族自治地方領導力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8年
10 萬寧;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法律沖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邵誠;《民族區(qū)域自治法》是實施民族區(qū)域自治的基本法律[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學院學報;1984年04期
2 姚紅健;試論毛澤東的中國特色的法律思想[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3 孫孺聲;依法治國 應突出中國特色[J];人民論壇;1999年09期
4 陳伯禮;民族地方立法研究三題[J];貴州民族研究;2005年05期
5 鄭毅;;一種中國特色經(jīng)濟分析法學的前言——游勸榮教授《法治成本分析》評介[J];經(jīng)濟研究導刊;2008年01期
6 馬捷莎;;對健全和完善社會主義法治的思考[J];理論學刊;2008年12期
7 田建設;;中國法律信息領域中社會團體發(fā)展現(xiàn)狀[J];法律文獻信息與研究;2009年03期
8 張彥;;完善法律體系 改進地方立法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座談會”綜述[J];楚天主人;2010年12期
9 姜渭湖;;堅持有法必依 突出執(zhí)法必嚴[J];天津人大;2011年05期
10 趙小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期形成[J];共產(chǎn)黨人;2011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克利;;堅持黨的領導走中國特色法律體系之路[A];紀念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2 呂伯濤;;董必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啟蒙者和奠基人[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輯)[C];2010年
3 楊景宇;;我國的立法體制、法律體系和立法原則[A];2003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3年
4 劉運宏;;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2007年年會述要[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輯)[C];2008年
5 潘偉杰;;習俗與法治:法律制度創(chuàng)新的限度[A];當代中國:發(fā)展·安全·價值——第二屆(2004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學術年會文集 (下)[C];2004年
6 袁曙宏;;十六大以來我國依法治國的重大發(fā)展[A];財產(chǎn)權與行政法保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張濤;;德國法治的幾點認識和感想[A];當代法學論壇(二○一○年第1輯)[C];2010年
8 ;編者的話[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9 劉思萱;;論功能變遷中的司法建議——中國特色司法制度的個案剖析[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10 張銳智;;論我國傳統(tǒng)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糾紛解決機制的啟示[A];科技創(chuàng)新與產(chǎn)業(yè)發(fā)展(B卷)——第七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暨渾南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發(fā)展論壇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N];檢察日報;2008年
2 白景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形成[N];寧夏日報;2008年
3 劉津農(nóng);我國現(xiàn)行有效法律已達229件[N];工人日報;2008年
4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 吳占英;堅持科學發(fā)展觀 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N];光明日報;2008年
5 記者 博悅;積極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法學理論[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6 徐顯明;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和完善[N];人民日報;2009年
7 傅旭、毛磊;近三千全國人大代表將提前討論法律草案[N];人民日報;2007年
8 林燕;中國特色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N];檢察日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程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初步建立[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07年
10 吳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有望基本形成[N];法制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李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安東;國家權力控制論[D];武漢大學;2005年
3 張青枝;日本社會保障制度的演變、特色及對中國的啟示[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呂雪梅;當代中國特色法學本科教育模式研究[D];重慶大學;2005年
2 建克勝;關于建立統(tǒng)一判例指導制度的探討[D];鄭州大學;2004年
3 陳世平;論法的繼承[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4 朱江;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實現(xiàn)機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5 雷良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的思想基礎[D];河南農(nóng)業(yè)大學;2013年
6 王國勤;構建和諧法律體系之理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7年
7 宮進;論中國現(xiàn)代法治環(huán)境下的判例法[D];煙臺大學;2008年
8 李晶;中國特色的權力制約:從理念到制度[D];東北師范大學;2009年
9 邵金波;地方立法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崔志敏;唐律禮法和諧的當代詮釋[D];河北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529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452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