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與法治中國實踐
本文關鍵詞: 中國特色 法治中國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 出處:《思想理論教育》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為法治中國之路的探索創(chuàng)造了條件。但法治中國的建設,必須深入研究法治在中國實現(xiàn)的社會條件、社會機制等,探尋法治的中國路徑;要形成對法制全面、系統(tǒng)的理解,找到維護好憲法法律權威的方式;法治建設要積極張揚人文精神理念等。這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法治建設上體現(xiàn)的重要觀點,對當代法治中國建設具有基礎性意義。
[Abstract]:The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created conditions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oad of ruling by law in China, but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must deeply study the soci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mechanism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in China. Explore the Chinese path of rule of law; To form a comprehensive and systema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find a way to maintain the constitutional legal authority; It is an important point of view th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18 CPC Central Committee embo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e of law, which is of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 under the rule of law.
【作者單位】: 華東理工大學法學院;
【分類號】:D920.0
【正文快照】: 中國應有自己的法治之路。這條道路與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傳承具有內在聯(lián)系,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的法治實踐的探索具有內在聯(lián)系,并反映人類法治文明的積極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為中國法治之路的探索創(chuàng)造了條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的《中共中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李瑜青;;人文精神的價值與法的合理性追問——從法的現(xiàn)代性角度引發(fā)的思考[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1期
2 石泰峰;;社會需求與立法發(fā)展——兼析有法不依的立法原因[J];中國法學;199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圣揚;楊國萍;;辯護律師與刑事法官關系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10年01期
2 余慧,錢才云;淺談建筑空間的特性[J];安徽建筑;2003年02期
3 陳志超;;安慶市區(qū)地名的文化內涵探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劉華景;;文化生態(tài)視野下的德育生態(tài)化路向[J];保定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李娜;;試論文化的個體生成與文化自覺[J];北方論叢;2011年06期
6 關健,李慶霞;文化的構成與文化沖突[J];邊疆經(jīng)濟與文化;2005年05期
7 涂元玲;;實施多主體校園文化建設 落實科學發(fā)展觀[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8 李林;;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概念的幾個問題[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9 張勁松;;故園并不如夢——張炎夢詞文化符號心態(tài)透視[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2年03期
10 陳燕鋒,陳冠華;反觀傳統(tǒng):儒家法文化之新觀照[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周曉麗;;創(chuàng)新文化:理念、環(huán)境與制度建構[A];創(chuàng)新驅動與首都“十二五”發(fā)展——2011首都論壇文集[C];2011年
2 郭亮;;維米爾家世考疑:一種文化地圖的方式[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3 孟憲平;;荒野及其在西方風景畫中呈現(xiàn)方式研究[A];“特殊與一般——美術史論中的個案與問題”第五屆全國高校美術史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李瑜青;;人文精神的張揚與當代法治、社會公平的思想基礎[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5 施雨丹;;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世界中的教育回應[A];“首屆中國教育人類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張杰;;“大事件”下舊城遺產保護“門、檻極化論”的文化分析——文化人類學視野中的舊城遺產保護研究[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白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意義與社會意義——以國家級非遺“北京抖空竹”為個案[A];2012北京文化論壇——首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文集[C];2012年
8 馬明賢;;回族法律觀探析[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9 王蓓;;對《白鹿原》中一件往事的追問:他為什么一再要求被綁入獄?——在法律多元情形下,法律文化何以從混亂走向混合[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2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3 楊亭;土家族審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4 宋廣奇;當代中國反腐模式轉換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劉學武;生態(tài)移民中政府權威與民間社會運作體系的互動[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李利;海南毛感高地黎族的情感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7 曲麗濤;當代中國公民意識發(fā)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尚海濤;民國時期華北地區(qū)農業(yè)雇傭習慣規(guī)范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9 黃健美;上海士紳李平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10 操奇;主體視界中的文化發(fā)展論[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寇榮鑫;大連近代歷史文化變遷與城市風格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金生偉;競技籃球運動表演藝術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謝蓓;蚌埠市區(qū)地名的文化語言學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4 黃達平;論大學校園文化隱性德育功能[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易丹;公共藝術中城市雕塑藝術符號的創(chuàng)建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9年
6 許文超;e學校環(huán)境對課堂文化的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7 陳鵬;基于文化地理視角的城市特色分析與彰顯[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8 旦智多杰;藏漢雙語教學兩類模式下學生文化認同及智力發(fā)展水平的對比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楊文建;論守法[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10 朱清源;較大的市的立法權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舒國瀅;尋訪法學的問題立場——兼談“論題學法學”的思考方式[J];法學研究;2005年03期
2 李瑜青;人文精神與當代中國法核心價值理念——兼論《憲法》中民營經(jīng)濟地位變遷的思想基礎[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3 劉日明;法的神話學及其末路——論馬克思對法的形而上學的批判[J];學術研究;2004年1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仉建北;;法的和諧價值論綱[J];新學術;2008年02期
2 李小群;吳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法治內涵[J];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3 楊植;;以科學發(fā)展觀為統(tǒng)領 理性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城市建設[J];中國司法;2008年08期
4 何三畏;;法律應該給人信心[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09期
5 杜宇杰;;淺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法制宣傳教育面臨的形勢與任務[J];職業(yè);2011年14期
6 ;司法部舉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專題學習報告會[J];中國公證;2011年07期
7 車丕照;;“嫁接”、“接軌”與“招安”[J];法制與社會發(fā)展;2009年06期
8 仉建北;;法的和諧價值論綱[J];法學與實踐;2007年06期
9 文迪;;我國正進入崇尚和實行法治的時代——訪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李林研究員[J];上海黨史與黨建;2008年07期
10 李林;;市場經(jīng)濟改革中的法治建設[J];經(jīng)濟社會體制比較;2008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留瀾;李書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切實發(fā)揮法治的保障作用[A];科學發(fā)展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國社會科學院系統(tǒng)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第十一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陳金釗;;農村民主法治建設及其“合法性”理論問題研究[A];依法治國專題研究——司法改革與依法治國理論研討會、中國農村基層民主法制建設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3 黃亞妮;;儒家法律思想對我國廉政建設的啟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學會“加強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建設服務型政府”研討會論文集(《吉林政報》2008·理論?C];2008年
4 龔恒超;;和諧視野下的社會利益失衡治理法治進路——基于董必武法律思想的精髓[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八輯)[C];2008年
5 季長龍;;董必武的司法權威觀與當下價值[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輯)[C];2009年
6 趙玉增;;從主體視角看法律思維對法治建設的意義[A];第十四屆全國法律邏輯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7 蔣立山;;簡論“未來十年”(2010-2020)推進依法治國的策略問題[A];科學發(fā)展:社會管理與社會和諧——2011學術前沿論叢(上)[C];2011年
8 高勇年;張建智;;淺論法治建設應消除“運動”文化心理——學習董必武“不重視和不遵守法制現(xiàn)象”論斷之思考[A];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輯)[C];2008年
9 李曙光;;和諧社會與法治建設[A];和諧·創(chuàng)新·發(fā)展——首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文集[C];2007年
10 趙剛;;中國法的現(xiàn)代化之機遇與挑戰(zhàn)[A];現(xiàn)代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第八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岡市委書記 劉善橋;以科學發(fā)展觀推進法治建設[N];湖北日報;2009年
2 民盟四川省樂山市委委員、民盟市中區(qū)總支委員、四川齊天律師事務所律師 鄒虹;法治建設構建平等和諧美好的社會[N];中華工商時報;2009年
3 襄垣縣縣委書記 張紅星;加強法治建設 促進縣域和諧[N];長治日報;2009年
4 本報記者 唐仲江;要加強網(wǎng)絡虛擬社會的法治建設[N];法制日報;2010年
5 ;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推進法治建設的決議[N];北京日報;2011年
6 特約記者 柏佳春 呂朝陽;朱華仁認為 法治建設要著力規(guī)范制約公共權力[N];江蘇法制報;2011年
7 徐顯明 韓大元 王家福 袁曙宏 王利明 李林 趙秉志;改革開放30年與我國法治建設的回顧與展望[N];法制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谷亞光;2008年我國法治建設取得全面進展[N];中國改革報;2009年
9 曹偉峰;法學家應以促進法治建設為己任[N];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主任 曹康泰;新中國60年法治建設的探索與發(fā)展[N];甘肅法制報;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立龍;法治建設與人的全面發(fā)展[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2 張巖;轉型時期中國法治特點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3 黃捷;論程序化法治[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辛博聰;現(xiàn)代法的博愛之維[D];吉林大學;2007年
5 葉立周;當代中國法律接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祝庭顯;民本與民主交織下的新中國法治之路[D];天津師范大學;2009年
7 田成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民間法[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8 王月萍;公法現(xiàn)代化的一般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9 王秉乾;論WTO透明度原則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影響[D];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2007年
10 崔雪麗;美國憲法解釋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文卓;論儒家思想對中國法治建設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5年
2 曹雪飛;我國現(xiàn)階段法治建設中的法律移植問題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3 劉啟明;論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流弊對當今法治建設的影響[D];華東政法學院;2002年
4 曹文宏;哈耶克法治思想對我國法治建設的啟示[D];華僑大學;2005年
5 楊博煒;對“公民不服從”的法理學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6 劉志峰;我國法制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法律移植之路探析[D];山西大學;2007年
7 林梁效;法律實證主義的發(fā)展及其對中國法治的啟示[D];華僑大學;2005年
8 張明君;中國法律信仰生成問題初探[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6年
9 朱妮;韓非的政治哲學與當代中國法治建設[D];青海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琳晶;論中國法律傳統(tǒng)中的和諧理念[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5204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falvlunwen/falilunwen/1452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