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手持技術進行“氧氣系列探究實驗”的開發(fā)與實踐
發(fā)布時間:2021-06-17 20:50
氧氣的實驗室制取是義務教育階段很重要的一個實驗教學內容,利用手持技術進行“氧氣系列探究實驗”設計能夠較好地挖掘其中的科學內涵和教育價值。論文以“氧氣系列”為主題,圍繞氧氣的“實驗室制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消耗”4個方面共設計了 5個主題手持技術實驗,豐富了手持技術實驗教學案例,拓展了氧氣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論文共分為六個部分:第一部分研究概述。主要闡述了“教育信息化”“手持技術”“氧氣”和“探究性實驗”的研究現狀。第二部分理論基礎。闡述了“手持技術”“探究性實驗”“實驗設計”的定義及其在論文中的作用。第三部分實驗開發(fā)理論建構。闡述了基于課標和教學需求選擇“氧氣系列”為主題的原因。第四部分實驗開發(fā)案例。闡述了所開發(fā)的“利用手持技術探究水泥負載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過氧化氫的最佳條件”“利用手持技術探究過氧化氫法制取氧氣的影響因素”“利用手持技術探究體系酸堿度對氧氣溶解度的影響”“利用手持技術探究氧氣的助燃性”和“利用手持技術探究酸性條件下鐵的吸氧腐蝕”等5個主題手持技術實驗案例。第五部分實踐與評價。主要闡述了從5個主題實驗中選擇3個主題實驗在中學進行實踐...
【文章來源】:寧夏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9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2手持技術、探究實驗Netdraw可視化網絡圖譜??-5?-??
寧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一章研宄概述??從圖1-2中可以看出,關鍵詞以“手持技術”為核心,該節(jié)點與其他節(jié)點的聯(lián)系最緊密,是??149篇文獻的核心關鍵詞;其次,還有“數字化實驗”?“實驗教學”?“探宄實驗”?“化學實驗”??“案例開發(fā)”?“探宄性實驗”等,這幾個節(jié)點與“手持技術”有較強的聯(lián)系,由此可知國內對于??手持技術實驗的研宄在中學化學探宄性實驗方面占較大比重。??本研究以“氧氣系列”為主題,圍繞氧氣的制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消耗4個方面進行??相關手持技術實驗設計;诖,了解手持技術在氧氣實驗方面的設計和開發(fā)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中國知網中以“手持技術”并含“氧氣”為主題對2000年?2019年的文獻進行高級檢索,??初步得到21篇文獻,運用UCINET6中文版網絡分析軟件結合Netdraw可視化數據分析軟件進行??可視化中心度分析,得到共現矩陣網絡關系圖譜(見圖1-3)。??/?身、、、??/?\?/??饕’祕;丨??'?C?r:?||?
圖1-4論文研究思路示意圖??1.4研究意義??1.4.1豐富了手持技術實驗教學案例??自手持技術引進我國以來,大部分研宄者致力于實驗案例的開發(fā)上,實驗類型偏向于研究型??實驗,對于實驗真正應用在中學化學課堂上還有待加強。本研宄圍繞氧氣開發(fā)的5個主題實驗,??都能夠作為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良好案例,應用類型可分為常規(guī)課堂教學應用、實驗條件創(chuàng)新應??用、研宄性學習應用。其中,“水泥負載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過氧化氫的最佳條件、過氧化氫法制??取氧氣的影響因素、氧氣的助燃性、體系酸堿度對氧氣溶解度的影響”這4個實驗既可在九年級??進行也可在高中階段進行,靈活性較強。因為知識的呈現時間段、學生的接受程度,對于“酸性??條件下鐵的吸氧腐蝕”這個實驗最好在髙中階段進行。前期,為了解中學化學教師對手持技術實??驗的認可度,前往寧夏銀川某中學開展了關于手持技術實驗的交流活動,其中演示了部分較為成??熟的手持技術實驗,如:“酒精燈火焰溫度測定”?[23]?“人體呼出氣體分成探宄”“酸堿中和滴定??實驗曲線的繪制”?[24]?“酸堿性對高錳酸鉀溶液氧化性影響”“不同干燥劑吸水性能探宄”等實驗,??通過講解和演示實驗,得到中學化學教師的一致好評,教師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進一步啟發(fā)了??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借助酸堿滴定手持實驗體現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J]. 徐建菊,吳曉紅,吳金花,楊淑娟. 教育與裝備研究. 2019(04)
[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 2018(04)
[3]利用手持技術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影響因素及適宜條件的研究[J]. 蘇少娣,姜言霞,李曉林. 化學教與學. 2018(01)
[4]“魚浮靈”增氧原理的實驗探究[J]. 張曉紅. 化學教學. 2017(11)
[5]酒精燈火焰的溫度及實驗室加熱源[J]. 孫黎穎,王程杰. 化學教學. 2017(11)
[6]用手持技術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J]. 錢作偉.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7(15)
[7]微型化學實驗儀器與手持技術結合——鐵離子催化H2O2分解制取氧氣實驗研究[J]. 畢文杰,邊賀東.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7(08)
[8]探究水泥負載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過氧化氫的最佳條件[J]. 吳曉紅,任斌,徐建菊. 化學教育. 2017(07)
[9]文本挖掘——基于ROSTCM和NetDraw的內容分析[J]. 張幸芝,雷潤玲,楊超. 科技文獻信息管理. 2017(01)
[10]利用手持技術探究“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實驗[J]. 畢文杰,邊賀東. 化學教育. 2017(05)
碩士論文
[1]基于手持技術的中學化學習題科學性研究[D]. 趙倩.南京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35898
【文章來源】:寧夏大學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9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圖1-2手持技術、探究實驗Netdraw可視化網絡圖譜??-5?-??
寧夏大學碩士學位論文?第一章研宄概述??從圖1-2中可以看出,關鍵詞以“手持技術”為核心,該節(jié)點與其他節(jié)點的聯(lián)系最緊密,是??149篇文獻的核心關鍵詞;其次,還有“數字化實驗”?“實驗教學”?“探宄實驗”?“化學實驗”??“案例開發(fā)”?“探宄性實驗”等,這幾個節(jié)點與“手持技術”有較強的聯(lián)系,由此可知國內對于??手持技術實驗的研宄在中學化學探宄性實驗方面占較大比重。??本研究以“氧氣系列”為主題,圍繞氧氣的制取、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消耗4個方面進行??相關手持技術實驗設計;诖,了解手持技術在氧氣實驗方面的設計和開發(fā)也是至關重要的。??所以在中國知網中以“手持技術”并含“氧氣”為主題對2000年?2019年的文獻進行高級檢索,??初步得到21篇文獻,運用UCINET6中文版網絡分析軟件結合Netdraw可視化數據分析軟件進行??可視化中心度分析,得到共現矩陣網絡關系圖譜(見圖1-3)。??/?身、、、??/?\?/??饕’祕;丨??'?C?r:?||?
圖1-4論文研究思路示意圖??1.4研究意義??1.4.1豐富了手持技術實驗教學案例??自手持技術引進我國以來,大部分研宄者致力于實驗案例的開發(fā)上,實驗類型偏向于研究型??實驗,對于實驗真正應用在中學化學課堂上還有待加強。本研宄圍繞氧氣開發(fā)的5個主題實驗,??都能夠作為中學化學課堂教學的良好案例,應用類型可分為常規(guī)課堂教學應用、實驗條件創(chuàng)新應??用、研宄性學習應用。其中,“水泥負載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過氧化氫的最佳條件、過氧化氫法制??取氧氣的影響因素、氧氣的助燃性、體系酸堿度對氧氣溶解度的影響”這4個實驗既可在九年級??進行也可在高中階段進行,靈活性較強。因為知識的呈現時間段、學生的接受程度,對于“酸性??條件下鐵的吸氧腐蝕”這個實驗最好在髙中階段進行。前期,為了解中學化學教師對手持技術實??驗的認可度,前往寧夏銀川某中學開展了關于手持技術實驗的交流活動,其中演示了部分較為成??熟的手持技術實驗,如:“酒精燈火焰溫度測定”?[23]?“人體呼出氣體分成探宄”“酸堿中和滴定??實驗曲線的繪制”?[24]?“酸堿性對高錳酸鉀溶液氧化性影響”“不同干燥劑吸水性能探宄”等實驗,??通過講解和演示實驗,得到中學化學教師的一致好評,教師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進一步啟發(fā)了??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借助酸堿滴定手持實驗體現教學中“數形結合”思想[J]. 徐建菊,吳曉紅,吳金花,楊淑娟. 教育與裝備研究. 2019(04)
[2]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J].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 2018(04)
[3]利用手持技術對過氧化氫分解反應速率影響因素及適宜條件的研究[J]. 蘇少娣,姜言霞,李曉林. 化學教與學. 2018(01)
[4]“魚浮靈”增氧原理的實驗探究[J]. 張曉紅. 化學教學. 2017(11)
[5]酒精燈火焰的溫度及實驗室加熱源[J]. 孫黎穎,王程杰. 化學教學. 2017(11)
[6]用手持技術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J]. 錢作偉.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7(15)
[7]微型化學實驗儀器與手持技術結合——鐵離子催化H2O2分解制取氧氣實驗研究[J]. 畢文杰,邊賀東.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 2017(08)
[8]探究水泥負載二氧化錳催化分解過氧化氫的最佳條件[J]. 吳曉紅,任斌,徐建菊. 化學教育. 2017(07)
[9]文本挖掘——基于ROSTCM和NetDraw的內容分析[J]. 張幸芝,雷潤玲,楊超. 科技文獻信息管理. 2017(01)
[10]利用手持技術探究“過氧化氫分解制取氧氣”實驗[J]. 畢文杰,邊賀東. 化學教育. 2017(05)
碩士論文
[1]基于手持技術的中學化學習題科學性研究[D]. 趙倩.南京師范大學 2012
本文編號:32358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3235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