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 投稿:唐襤褵 XX
本文關鍵詞: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 投稿:唐襤褵
理論探索 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 田建榮 賈錦鈺 [摘要]高考是連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 革的有效銜接問題日益凸現(xiàn)。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是高考改革的價值選擇。新高考方案與高中新…
《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教學大綱 一、課程基本信息 1、課程名稱(中/英):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National Theory and National Policy 2、課程性質:專業(yè)選修 3、周學時/學分:2/2 4、授課對象:政治學與行政學…
論中國的民族風俗 中華民族由漢族和56個少數(shù)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和信仰,因此,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風俗習慣。為了民族的團結以及和平發(fā)展,我們應該了解各個民族的一些風俗習慣,使得我們以后能夠更好的與人相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也讓…
理論探索
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
田建榮
賈錦鈺
[摘要]高考是連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
革的有效銜接問題日益凸現(xiàn)。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是高考改革的價值選擇。新高考方案與高中新課改的契合程度較高,但仍需完善。高考與高中課程的銜接并不一定要完全對應。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在雙向銜接的過程中,要注意適度銜接,充分發(fā)揮高考命題的素質教育導向作用,積極探索有效的雙向互動銜接機制。
[關鍵詞]高考改革;高考方案;高中課程;高中課程改革;高中新課程改革[中圖分類號]G424.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718X(2009)03-0005-05
據(jù)悉,2010年之前,全國所有。ㄊ小⒆灾螀^(qū))都將全部進入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2007年6月,作為第一批進入高中新程課改革實驗區(qū)的廣東、山東、海南、寧夏四個實驗省區(qū)的學生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新課改背景下的第一次新高考。江蘇、浙江、天津、安徽、福建的新高考方案業(yè)已出臺并開始實施。北京、湖南和陜西等第三批課改試驗區(qū)的新高考方案也即將公布。2009年乃是我國高考制度改革配合高中新課程的推展,出臺新的綜合改革方案相對比較集中的一年。那么,已經(jīng)實施的新高考方案與新課程改革的契合程度如何?為什么一定要重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注重這一銜接會不會導致新的應試?這一系列問題,都迫使我們必須進一步深入思考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問題,以便更好地發(fā)揮高考促進和指導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獨特作用。
高考實施方案,特別強調要注重高考改革與高中課程改革的銜接,并說,“這是教育部高考改革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要求高考改革必須要和高中課程改革銜接起來,注重發(fā)揮高考對推進素質教育的積極導向作用”。2008年,教育部又把“穩(wěn)步推進實施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的高校招生考試綜合改革,推動高中課改和高考改革的有機銜接”確定為教育部本年度工作要點中的重要內容之一,隨即還發(fā)布了《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新課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試,這是教育部就普通高中新課程改改革的指導意見》
革如何與高考銜接下發(fā)的第一個全國性的指導性文件。
此次高中新課程改革是新時期以課程改革為突破口進行的一次全方位教育改革,是我國順應國際高中課程改革潮流、深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大戰(zhàn)略舉措。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課程整合化,倡導教師與學生對課程知識的建構,因而此次改革要求各高中采取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新的課程評價觀,進一步完善校本評價,實行學分制、學生自定學習計劃、自主選課和研究性學習,并建立發(fā)展性評價,特別是要優(yōu)化外部評價,合理地處理好
710062471003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5
一、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是高考改革的價值選擇
早在2006年9月25日的教育部第22次新聞發(fā)布會上,發(fā)言人就曾針對首批參加高中新課程改革實驗的山東、廣東、海南、寧夏四個省區(qū)的2007年田建榮賈錦鈺
E
D
陜西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訓練部高等教育研究室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教育科學研究2009′3
高中課程評價與大學入學考試的關系。而要全面實現(xiàn)這些目標和價值,就必須發(fā)揮高考的積極引導作用,處理好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之間的關系,使高考的科目和內容與高中新課程有機銜接,這樣不僅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也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對于高考制度改革本身來說,高考制度只有與高中新課程銜接,才是被需要的、有生命力的,也才是高考改革的目的與實質的反映和其自身存在價值的真正體現(xiàn)。
改革后的高中課程從課程理念到課程結構以及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授課方式等都與原來的課程有很大的差異。例如,舊課程是以教師講授為主,新課程是以學生的探究學習為主;舊課程是以分科課程為主,新課程設置了綜合課程;舊課程的學習內容大多是學科知識,新課程增加了很多貼近生活的實用的知識……。因此,高中課程改革了,高考也必須要進行改革以適應課程的變化。如果高中課程改革了,高考依然按照舊模式選拔學生,那么必然導致“高考考什么,教師教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后果,不僅會使課程改革成果付諸東流,而且還可能使基礎教育重新陷入應試教育的泥潭。因此,探討高中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的銜接問題,探索與新課程相適應的高考模式,對新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和高校有效選拔人才具有雙重的重要意義。
同時,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也是由我國高考制度和高中教育之間長期以來的密切關系所決定的。從深層次講,高考隨著高中課程的改革而變化,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引領高中課程的發(fā)展。同時,高中課程也會對高考改革作出反應并進行具體調整。因此,兩者的關系本質上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銜接過程。這種銜接關系具體體現(xiàn)為以下
6
兩點。
第一,高中課程改革要適應高考的趨勢和變化。高考改革的很多趨勢與課程改革有一定距離,因此,要求課程改革及時做出調整。例如,高考的多樣化趨勢就要求課程改革采取相應的舉措。高考按照學校類型分層考試,職業(yè)院校和普通高校分開考試,那么高中課程就必然要對所學知識進行分類:哪些是所有學生必須考的,哪些是報考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必須考的,哪些是報考普通高校的學生必須考的。另外,高考繼續(xù)加大能力測試的方向要求課程改革必須加大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如果高中課程中缺少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內容、方法,那么當高考中出現(xiàn)這類試題時,學生將無所適從。2007年四個新課程實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驗省區(qū)在高考錄取中參考了學生平時的綜合實踐活動,那么如何增強綜合實踐活動的可操作性,減少綜合實踐活動的人為因素,如何使綜合實踐活動能夠真實、全面、公平、合理地反映學生平時學習的情況,這一系列問題都需要課程改革及時加以解決。
第二,高考改革要順應、促進并引領高中新課程改革。高考改革對課程改革有影響,反過來課程改革也會影響高考改革的走向。在這個相互影響的過程中,高考改革不但要順應并促進課程改革,而且要引領課程改革。面對新課程的新特點,高考要及時調整以適應新課程的變化。如果高中課程改革了,高考還仍然按照以前的舊課程模式進行考試,那么必然會將高中課程重新拉回到原來的軌道,使高中新課程改革前功盡棄。同時,高考還擔負著彌補新課程的不足,促進新課程更加完善的功能。例如,新課程設置了綜合性領域課程,但是在各領域內各門科目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相互支撐的系統(tǒng),在這種情況下,高考就可以嘗試運用邏輯上能綜合銜接的多種科目交叉的試題來帶動新課程改革中綜合課程的實現(xiàn)。
從更深一層講,高考對基礎教育具有導向作用。傳統(tǒng)意義上講的“高考是基礎教育的指揮棒”,“高考考什么,中學教什么,學生學什么”就是高考導向作用的現(xiàn)實寫照。筆者曾對245位西安地區(qū)包括周邊郊縣的一線教師進行過問卷調查和訪談,他們對此有很深刻的認識。有一位教師說:“高考考試的科目,就是所謂的主科,高考不考的科目就是所謂的副科,這樣的觀念已經(jīng)深深植根于教師、學生、家長及全社會中,對素質教育的全面深入發(fā)展有許多消極影響。許多地方的各級學校雖然對素質教育進行了積極嘗試,取得了許多成績,但因為考試科目的設置,教學評價體系不得不回到練習題中來!北M管應試教育的本質原因不是高考而是高等教育資源的供需矛盾,是人們?yōu)榱藸幦「叩纳鐣匚缓臀镔|待遇的本性欲望,但高考的確彰顯并激化了這種矛盾,對基礎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負面影響。因此,應該正確認識和發(fā)揮高考對基礎教育的積極導向作用,使高考能夠正確引領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而從現(xiàn)實的角度講,高考還兼有水平性考試職、“學歷主能。過去,我們曾批評的“高考指揮棒”
義”、“狀元情結”等應試教育現(xiàn)象都說明了這一點。事實上,高考自覺不自覺地一直在對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進行著檢測和評價。由于我國目前中學會考制度不完備,在現(xiàn)實中往往流于形式,沒有真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理論探索
正承擔起衡量學生學習水平和鑒定合格高中畢業(yè)生的職責。這樣,對高中教育進行評價和調控的任務便自然地強加給了高考,以至于“片面追求升學率”現(xiàn)象愈演愈烈。也就是說,高考作為大學入學考試,其主要目的本來只是為高校選拔人才,但它作為一種考試方式又有教育評價的功能,對整個高中教育甚至基礎教育都起著評估、甄別的作用。
總之,高考改革一方面要為高等學校選拔優(yōu)秀的人才,,另一方面要促進、引領基礎教育特別是高中教育的發(fā)展,這樣,在高中逐漸實施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高考必然要選擇與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否則,高中教育就無法擺脫應試教育的“幽靈”,高考改革也將失去方向,走向終結。其結果就不僅僅是犧牲一套理念和制度,而是對一個時代的學生和教育工作者產(chǎn)生消極影響?梢,高考改革的價值及其現(xiàn)實選擇性要求高考改革必須與高中新課程改革有效銜接。
此外,五省區(qū)的高考改革與實踐,在深化“3+x”高考改革大方向的基礎上,特別關注差異性科目的水平性考試,如,山東省方案中的文科基本能力測試還包括技術、藝術、體育、綜合實踐以及科學(物理、化學、生物)必修內容,即在文科生基本能力測試中有對差異科目物理、化學、生物的水平性考試內容。特別是選做題的設置,使考生可以根據(jù)自己所選修的模塊或專題來選擇選做題,既照顧到了學生的個性,又與新課程改革中強調的學生自定學習計劃及模塊學習有機結合。值得一提的還有專業(yè)選考科目。如,廣東省高考方案中的招生專業(yè)按照類別歸并為七大類,分別規(guī)定每類選考科目:哲學、經(jīng)濟學、法學專業(yè)選考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教育學專業(yè)選考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體育術科;理工農醫(yī)類專業(yè)選考物理、化學、生物等。上述做法都充分地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實質要求。
當然,新的高考方案還有許多有待完善之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點。
第一,高考改革與高校招生專業(yè)銜接仍顯不足,專業(yè)選考有待細化。雖然廣東省率先對高考與高校招生的銜接做了有益探索,增加了專業(yè)選考科目,但是沒有考慮到中國語言文學、數(shù)學、外國語言文學這些專業(yè)應該在選考科目中增加語文、數(shù)學、外語三門科目。另外,目前的專業(yè)選考只是按照相近學科門類設置選考科目,還應該再逐漸細化,最好具體到模塊。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重復考試,另一方面可以尊重學生的選擇,減輕學生負擔。
第二,高考改革與高中課程銜接仍比較薄弱。一方面考試科目間的相互支撐性很弱,不是“拼盤”就是分科。當然,這也有與新課程中各門科目現(xiàn)在還沒有完全建立起相互支撐的系統(tǒng)有關。但是,高考與課改的關系是相互的,高考可以嘗試運用邏輯上能綜合銜接的多種科目交叉的試題來帶動新課程改革中的綜合課程改革,以設計合理的綜合試題帶動高中課程綜合化。另一方面,考試的個性化程度不足。如,科學類、藝術、體育類科目不完全適合筆試。綜合實踐科目的考試以電子文本形式呈現(xiàn)雖然相對于簡單分數(shù)等級形式而言有進步,但是文字呈現(xiàn)畢竟是第二手資料,真實性、直觀性不夠,可以嘗試以具體作品形式呈現(xiàn)。
第三,科目的合并和減少不能真正做到減負。各省區(qū)的方案都試圖通過科目綜合(如小綜合、文科綜合、理科綜合等)考試來減輕學生負擔并兼顧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二、新高考方案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契合程度分析
現(xiàn)今,大學入學考試已成為制約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瓶頸,”因而合理有效地處理好高中新課程改革與大學入學考試的關系已成為決定高中新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以已經(jīng)實施的廣東、海南、山東、寧夏和江蘇五省區(qū)的新高考方案為例,盡管各省區(qū)的方案有很大差異,在某些細節(jié)上也各有千秋,但基本都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宗旨和目標,盡量做到了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相一致。如,廣東省的“3+文科基礎/理科基礎+x”方案、海南省的“3+3+基礎會考”方案、山東省的“3+x+1”方案、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的“3+小綜合”方案、江蘇省的“3+學業(yè)水平測試+綜合素質評價”方案,都從不同的角度體現(xiàn)了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特點,表現(xiàn)在:各省都重視語文、數(shù)學、外語基礎科目的考查,體現(xiàn)了新課程重視基礎性的特點。廣東省設置專業(yè)選考科目,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以及高校各專業(yè)的不同要求選擇不同的考試科目。廣東、海南、山東、寧夏四省區(qū)都設置了選做題并與新課程中的選修內容對應,這不僅實現(xiàn)了試題的多樣性,而且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選擇性特點。在計分方式上,海南省將會考成績的10%計入高考總分,山東省把基本能力測試成績的60%計入總分。這些不僅改變了原來一考定終身的計分方式,而且體現(xiàn)了新課程多元性的特點。
E
D
U
C
A
T
7
教育科學研究2009′3
考查知識的全面性。其實,更有效的辦法應該是針對學生的特殊性有效選擇考試內容,在選做題上下大工夫,而不應該簡單減少或合并考試科目。
總的來說,面對高中新課程改革,各實驗省區(qū)的高考新方案都已經(jīng)理性地作出了回應。方案體現(xiàn)了新課程改革的基礎性、選擇性、多元性、應用性—“3+x”高考方等特點,是對跨世紀高考新模式——
案的進一步深化,在很大程度上試點五省區(qū)新高考方案從內容到形式都與高中新課程進行了有效銜接,這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考改革自身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是適應高中新課程改革所進行的有益探索和積極實踐,其不足之處還有待于后續(xù)實驗省區(qū)加以全面總結、借鑒和不斷改進。
灣地區(qū)的考試模式中,就有部分科目沒有參與高考,如,健康領域、生活領域等課程雖然設為必修課程,但是在聯(lián)考中沒有體現(xiàn),藝術領域的課程也只在藝術科考試中體現(xiàn)?梢,高中課程與高考的銜接應是兩者在本質上的銜接,而不是在形式上的銜接,即在本質上銜接的前提下,可以積極探索多樣化的形式。
專家指出,這次高中新課程改革最重要的任務是實現(xiàn)教育觀念的轉變,實現(xiàn)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從根本上扭轉應試教育的局面,為此新改革方案對涉及課程的各個方面都進行了精心設計,并建立起發(fā)展性評價制度,既要求學生全面發(fā)展,又強調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空間,比較好地闡釋了新世紀的人才觀、質量觀和教育觀。[3]同時,專家也認為,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高中課程體系并不反對考試的教育功能和社會功能,但卻旗幟鮮明地反對“考試文化”和應試教育的價值觀。新的高中課程體系承認一個樸素的真理:考試,永遠是“這個”學生在考試。它不把考試置于課程的核心地位,而把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獨特性置于課程的核心地—“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使每一所學校成位——
功”,這是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4]
基于此,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在雙向銜接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一個“度”。如果高考改革一味地跟著課程改革走,那么將失去服務高校、選拔人才的基本功能,完全成為基礎教育的檢測工具;而如果高考改革和課程改革的距離過大,則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兩者產(chǎn)生脫節(jié),其結果對兩者都不利。
其次,要充分發(fā)揮高考命題的素質教育導向作用。筆者在對一線教師的訪談中了解到,要使新課改順利實施,高考作為指揮棒的方向作用至關重要,尤其在題目設計上,大家普遍認為要加強對能夠考察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新題型的探索,否則,“只課改,,中學教學就無本質改進。特別要清楚地認不考改”
識到,實施素質教育并不是要取消考試,而是要將考試與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更好地服務于素質教育。也就是說,既然事實證明高考對于教學確有指揮作用,高考命題及每年頒布的《高考考試說明》就應該努力使“指揮”更加正確,并盡量發(fā)出正確的指揮信號,這應該是一種積極的追求和有作為的對策,特別是高考題目的設計應突出真實性和情境性,要把重心放在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察和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測試上,通過加大應用型和能力型題目的比重來有效遏制“死教、死學”現(xiàn)象,正確引導高中教
I
E
N
C
E
R
E
S
E
A
R
C
H
三、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如何更有效地銜接
從理想的角度講,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銜接就是要使高考在考試價值觀、考核標準以及試題具體形式和內容等方面,都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課程結構和內容等相一致。而事實上,高考改革對普通高中的課程與教學雖然起著一定的引導作用,但卻不能解決普通高中教育中的所有問題。而人們總是希望高考改革能盡可能地向普通高中教育靠攏,特別是在考試科目設置和命題范圍上能與普通高中課程保持一致。然而,考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高考與普通高中課程兩者之間應該保持一定的張力,體現(xiàn)一些差異性,否則極易導致新的應試教育。
其實,高考與高中課程的銜接并不一定要完全對應。美國的高中課程雖然規(guī)定了核心課程和基礎學科,但在大學入學考試SATⅠ中也僅僅考查該考
8
試所認同的語文和數(shù)學的基礎內容,沒有和課程內容完全對應;SATⅡ則更是獨立于教材,只是在考試內容中反映出高中課程的現(xiàn)行動態(tài)。美國的另一種大學入學考試ACT包括英語、數(shù)學、閱讀、科學推理四個部分,力求與高中課程緊密聯(lián)系,但是美國普通教育沒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和教材,每學科的流行教材近五十種,[1]事實上也無法做到完全對應。在日本,“共同學歷第一次考試”盡管以高中教學大綱為基準,目的是測量學生在高中階段所獲得的基礎知識和進一步學習的能力與適應性,但考試形式是在學科領域內設置多門考試科目供學生選擇!肮餐瑢W歷第二次考試”更是按學校、系別命題,不同系、不同專業(yè)考試內容不同。[2]此外,在我國臺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理論探索
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實生活的領悟能力、解釋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第三,要積極探索有效的雙向互動銜接機制。針對新課程改革的特征,從理論上,新的高考改革應該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水平性考試與選拔性考試1.體現(xiàn)兩個特征—
的特征。水平性考試主要指通過高考反映高中教育狀況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針對必修部分;選拔性考試的主要目的是為高等學校選拔優(yōu)秀的學生,主要針對深層次的必修和選修部分。
——從考查知識轉向考查能2.完成兩個轉變—
力,從考查結果轉向考查過程。高考改革必須從應試教育體系下過于注重考查知識的方向轉向考查新課程要求的學生的基本知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方向。此外,高考要從注重結果考查轉向注重學生學習和思維過程的考查,積極探索與此相適應的題型以及考試內容。
——課程自身的差異和不同課3.區(qū)分兩種差異—
程考查方式的差異。語文、數(shù)學、外語既是工具性課程又是專業(yè)性課程,不能僅把這三科作為工具性課程考查。此外,有些課程自身存在文理差別,如,數(shù)學科目存在文理科不同的考查內容,地理也包括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對此,應根據(jù)課程的特殊性探索不同的考試方式。再如,科學、藝術、綜合實踐、體育與健康等領域不一定要用傳統(tǒng)的筆試。甚至相同的課程對于不同的學生也可以采用不同的考試方式,如,科學課程對于理工科學生要考一些具體實驗操作,而對于文科學生則用筆試考一些基本知識和應用即可。
——宏觀的三級課程之間的平4.兼顧兩個平衡—
衡和微觀的領域、科目、模塊課程之間的平衡。新課程把以前的國家統(tǒng)一課程發(fā)展為三級課程結構,這就要求高考題型設置要平衡國家、地方、校本三級課程,不能只考國家課程,還要增加適量的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同時平衡領域之間、科目之間、模塊之間的比重。此外,各科目在高考分數(shù)中所占的比重可以按照其學分之間的比重關系來設置,這樣可以避免某科雖然學分比重大,但因其高考分數(shù)比重較小而實際教學中該科目課時隨之減少的現(xiàn)象
(責任編輯:劉宏博)
[注釋]
[1][2]韓家勛,孫玲.中等教育考試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99:104、214-224.
[3]張迎春.高中新課程的幾個轉變[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崔允漷,吳剛平.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導讀[M].上[4]鐘啟泉,
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61.
出現(xiàn),有利于高中正常教學。
最后,具體到某個省、市、自治區(qū)的高考改革與高中課程改革的銜接問題,應該在研究和借鑒已實施和已出臺的高考新方案的基礎上,根據(jù)本地客觀實際去解決,不可照搬照抄。當然,目前國家也不宜過早地統(tǒng)一既有的考試模式,或者出臺幾種可供選擇的高考模式或辦法,而至少應在“實驗期”內,伴隨各省、市、自治區(qū)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讓各地方敞開思路,大膽探索,積極尋找適合本地區(qū)的高考改革新模式,并盡可能多地出臺一些新辦法,去碰觸那些高考改革中的高難點問題。待每個省、市、自治區(qū)的高考改革新方案都出臺后或更多的模式都得到了初步實踐后,再選擇適當?shù)臅r機對它們加以整合,可能對于把我國高考制度綜合改革推進到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更有好處。
總的來說,高考改革的本質是要讓高考與高中課程統(tǒng)一、與學生發(fā)展統(tǒng)一、與高校專業(yè)要求統(tǒng)一。高中課程是高考的藍本和依據(jù),因此,脫離高中課程的高考改革便是無源之水。當前,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是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使命,高考改革作為教育改革的主要方面與學生的發(fā)展息息相關。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方向一致就會促進高中新課程的發(fā)展,反之,就會阻礙高中新課程改革,并可能導致應試教育繼續(xù)蔓延。因此,高考改革必須與高中新課程改革實現(xiàn)雙向銜接,以引領高中新課程改革和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9
本文為教育部陜西師范大學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2007年專項研究項目“高中新課程改革與高考改革銜接問題研究”成果。
EDUCATIONALSCIENCERESEARCH
理論探索 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 田建榮 賈錦鈺 [摘要]高考是連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 革的有效銜接問題日益凸現(xiàn)。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是高考改革的價值選擇。新高考方案與高中新…
理論探索 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 田建榮 賈錦鈺 [摘要]高考是連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 革的有效銜接問題日益凸現(xiàn)。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是高考改革的價值選擇。新高考方案與高中新…
理論探索 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 田建榮 賈錦鈺 [摘要]高考是連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橋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 革的有效銜接問題日益凸現(xiàn)。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是高考改革的價值選擇。新高考方案與高中新…
本文由第一文庫網(wǎng)()首發(fā),轉載請保留網(wǎng)址和出處!>> 查看更多相關文檔
免費下載文檔:本文關鍵詞:論高考改革與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有效銜接,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27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ongdengjiaoyulunwen/2227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