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中國哲學之真實建立——以《老子》第25章“周行而不殆”為核心論老子之道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政法大學》 2014年
莊子之“物”的哲學釋義
朱茂程
【摘要】:“物”是莊子思想中對于自然論述最具代表性的概念,但莊子之“物”并不僅僅是人之外的客體存在,“人”也包括于“物”之中,忽視“物”即是忽視“人”自身,探討“物”即是探討“人”,“物”在莊子哲學中的重要性由此凸顯!拔铩笔怯伞暗馈鄙傻,“道”是自本自根,“物”也是依據“道”而存在,故“物”是自在的,“物”與“道”相通為一。但“物”的自在的存在狀態(tài)卻受到了破壞,物性在“人”認識及實踐過程中不斷喪失,“道”也因為物性的喪失而受到了遮蔽,這也是莊子之所以不遺余力的強調“物”的重要原因!拔铩钡谋拘缘膯适е率埂拔铩迸c“物”相互沖突,這就需要對“物”自身進行反思,恢復“物”的本性,這是“物”的自我拯救,也即是自為。由此,“物”在莊子思想中是雙重性的存在,“物”的雙重性也是本文所要論述的第一部分。 “物”的雙重性也使得“物”在莊子思想中具有雙重涵義。本然存在的“物”是與“道”通一的存在,這種狀態(tài)下“道”與“物”沒有界限,也就不會有形而下與形而上的劃分。但是“物”的本性的喪失使得“物”與“道”隔絕開來,其形而下的屬性也由此凸顯!拔铩被謴捅拘缘倪^程其實也是回歸到自在的存在,也即是形而下狀態(tài)的“物”向“道”回歸的實踐,在這一層面上的“物”是“道”形而下的實踐者。而在“物”回歸到本然的存在后,“物”與“道”無際,形而上的“道”周行于“物”,這個層面上的“物”是形而上的“道”的顯現者!拔铩痹谇f子思想中所體現出雙重涵義即是本文第二部分的論述對象。 最后要關注的是“物”如何能夠恢復自身,回歸到自在的存在中去,,也即是本文論述的第三部分!拔铩被謴捅拘缘募词浅撟陨恚鋵嵰簿褪恰拔铩钡淖栽谂c自為的溝通,這個過程是沿著吾喪我、齊萬物、道通一的進路實現的,回到與“道”相通的“逍遙”之境中去。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政法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B223.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王暉;《莊子》的物性觀及其現代意義[J];江蘇社會科學;1999年04期
2 刁生虎;;以藝進道:莊子的獨特個性[J];蘭州學刊;2006年04期
3 貢華南;;物的到來如何可能?——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世界中“物”及其通達[J];人文雜志;2007年02期
4 李若暉;;中國哲學之真實建立——以《老子》第25章“周行而不殆”為核心論老子之道物[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5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愛波;彼皆絕代才 形去留其神——歸有光與蒲松齡古文藝術相通論[J];蒲松齡研究;2002年03期
2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4 周文斌;淺談董其昌的審美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5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3期
6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7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1期
8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9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10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容[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2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體系、主體幻覺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的職能——阿爾都塞意識形態(tài)理論探析[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金哲;平面化:后現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7 胡文輝;語言評價理論的價值哲學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王員;建國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經驗[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趙一強;知識社會價值的道德分析[D];蘇州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吳三三;基于新農村視角下的農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7 曹藝;論漢字體設計中的“形”與“態(tài)”之美[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8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9 路明;企業(yè)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的機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10 黃桂琴;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勵機制構建[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王啟濤;司馬相如賦與四川方言[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英,馬杰,白寒;無奈的逍遙:莊子的人生理想[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0年02期
2 陳紅映;莊子思想的現代價值[J];思想戰(zhàn)線;2000年06期
3 曹智頻;文化潛流:莊子“道”論的后世遺響[J];宗教學研究;2000年02期
4 陳水德;《莊子·天地》篇三重混雜思想體系概說[J];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5 王運生;《莊子·內篇》思想發(fā)微[J];昆明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1期
6 王運生;《莊子·天下篇》的真?zhèn)渭皩W術價值[J];昆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0年03期
7 宗明華;莊子藝術精神在魏晉的勃發(fā)[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8 曹智頻;文化親緣:楚文化與莊子思想[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9 清田文武;森鷗外的《混沌》與莊子[J];日本學論壇;2000年03期
10 顏世安;論莊子思想中“道”與“行”的關系[J];中國哲學史;2000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陳水德;;莊子思想三重間架論[A];三生萬物——老子思想論文集[C];2003年
2 丁媛;;論《莊子》中的審丑意識[A];黑龍江省文學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3 侯桂運;;莊子的堯舜觀[A];2009中國(諸城)大舜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于民雄;;自然與自由——莊子“相忘于江湖”解[A];詮釋與建構——湯一介先生75周年華誕暨從教50周年紀念文集[C];2001年
5 劉云章;;闡釋莊子:生命倫理思想及其當代價值[A];醫(yī)療衛(wèi)生職業(yè)精神專題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6 季岸先;;芻議《莊子》海洋意象及其當代教育價值[A];2012年中國社會學年會暨第三屆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管理論文集[C];2012年
7 李建盛;;從政治哲學到詩意美學——“老莊”比較視域中的莊子美學思想[A];東方叢刊(1997年第3輯 總第二十一輯)[C];1997年
8 張艷艷;;德性與情欲的悖立與悖合——莊子人學的審美指向及意義[A];東方叢刊(2003年第3輯 總第四十五輯)[C];2003年
9 李建盛;;莊子的美學思想與先秦歷史文化語境[A];東方叢刊(1996年第1輯 總第十五輯)[C];1996年
10 袁振保;;莊子思維方式與文學藝術[A];東方叢刊(1992年第1輯 總第一輯)[C];199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馬長虹;[N];中國郵政報;2007年
2 劉士林;[N];光明日報;2007年
3 寓真;[N];中華讀書報;2008年
4 趙云峰;[N];商丘日報;2009年
5 志丹高級中學 封金河;[N];延安日報;2011年
6 ;[N];光明日報;2006年
7 吳淑玲;[N];光明日報;2007年
8 董延喜;[N];商丘日報;2006年
9 ;[N];光明日報;2008年
10 陳鼓應;[N];光明日報;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時曉麗;莊子審美生存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2 丁媛;《莊子》丑意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3 楊鵬飛;莊子審美體驗思想闡釋[D];遼寧大學;2009年
4 史國良;《莊子》內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8年
5 孫紅;《莊子》闡釋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6 萬勇華;莊子的理想世界[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7 賈學鴻;《莊子》結構藝術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焱;莊子審美體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9 李劍虹;自然與自由:莊子身體觀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10 孫敏明;莊子“游”的人生哲學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丹鳳;《莊子》靈性關懷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2 宋智;莊子基于懷疑論的反智主義[D];蘇州大學;2008年
3 馮登立;莊子生死觀研究[D];湘潭大學;2008年
4 焦中卉;老子與莊子的比較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張衛(wèi)靜;莊子天下篇研究[D];煙臺大學;2008年
6 崔勝軍;莊子的社會批判思想重釋[D];贛南師范學院;2008年
7 姚高峰;試論《莊子》的審丑之維[D];蘇州大學;2009年
8 謝靜靜;試論莊子之物[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雷吉振;莊子無為思想研究[D];湖南大學;2009年
10 蔣學飛;論莊子對人生困境的超越[D];南京林業(yè)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中國哲學之真實建立——以《老子》第25章“周行而不殆”為核心論老子之道物,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57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65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