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上半葉胡適與馮友蘭名家觀比較
發(fā)布時間:2021-11-27 13:28
胡適和馮友蘭以西方哲學的視角來研究中國傳統(tǒng)思想,分別對先秦名家哲學進行了自己的解讀。胡適以杜威實驗主義的研究方法來闡釋名家思想,認為名家作為別墨一派的重要繼承人對中國的邏輯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馮友蘭以柏拉圖的哲學為思想基礎(chǔ),把名家思想理解為一種有別于當時經(jīng)驗觀察的理智思考,分別用“相對”和“共相”對惠施和公孫龍的哲學進行解析。比較20世紀上半葉胡適和馮友蘭的名家觀,不論對于理解名家的思想,還是進一步認識胡適和馮友蘭本人的哲學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
【文章來源】: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胡適的名家觀
第一節(jié) 對惠施的研究
一、 惠施其人的考證
二、 對惠施觀點的解析
三、 胡適對名家與墨家關(guān)系的定義
第二節(jié) 對公孫龍的研究
一、 對公孫龍的考證
二、 關(guān)于《公孫龍子》
三、 二十一事
四、 對《公孫龍子》的解析
五、 對《堅白論》的理解
六、 對《指物論》的理解
七、 對《名實論》的理解
第三節(jié) 胡適對名家的評價
一、 對惠施的定位
二、 對公孫龍的評價
第二章 馮友蘭的名家觀
第一節(jié) 對“名家”的理解
一、 馮友蘭對于“名家”的理解
二、 名家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
第二節(jié) 對名家代表人物的研究
一、 惠施
二、 公孫龍
三、 辯者學說的二十一事
四、 對惠施和公孫龍的評價
第三章 胡適、馮友蘭名家觀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jié) 胡適、馮友蘭名家觀的契合
一、 對代表人物的相同觀點
二、 對惠施與公孫龍的兩者的價值定位相同點
第二節(jié) 胡適、馮友蘭名家觀的區(qū)別
一、 其他學者對惠施、公孫龍的研究
二、 胡適對惠施、公孫龍的不同觀點
三、 馮友蘭對惠施、公孫龍的不同觀點
第四章 對胡適、馮友蘭名家觀異同的原因分析
第一節(jié) 胡適的分析方法
一、 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根基
二、 運用實驗主義的名家觀
第二節(jié) 馮友蘭的分析方法
一、 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根基
二、 深受西方哲學影響的哲學思想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略論20世紀上半葉胡適和馮友蘭墨學觀的契合及其意義[J]. 柴文華. 哲學研究. 2012(09)
[2]中國學術(shù)史方法論論綱[J]. 柴文華. 求是學刊. 2011(05)
[3]胡適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個性特征[J]. 柴文華,周璇. 哲學研究. 2005(02)
[4]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動態(tài)研究[J]. 柴文華. 哲學研究. 2002(11)
[5]反思之反思——論馮友蘭的哲學觀[J]. 柴文華,馬亞男.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3)
[6]中國哲學史:從胡適到馮友蘭[J]. 程偉禮. 學術(shù)月刊. 1995(08)
[7]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近代化——胡適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J]. 柴文華. 哲學研究. 1992(09)
[8]馮友蘭的哲學觀[J]. 趙德志.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89(03)
本文編號:3522387
【文章來源】: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53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胡適的名家觀
第一節(jié) 對惠施的研究
一、 惠施其人的考證
二、 對惠施觀點的解析
三、 胡適對名家與墨家關(guān)系的定義
第二節(jié) 對公孫龍的研究
一、 對公孫龍的考證
二、 關(guān)于《公孫龍子》
三、 二十一事
四、 對《公孫龍子》的解析
五、 對《堅白論》的理解
六、 對《指物論》的理解
七、 對《名實論》的理解
第三節(jié) 胡適對名家的評價
一、 對惠施的定位
二、 對公孫龍的評價
第二章 馮友蘭的名家觀
第一節(jié) 對“名家”的理解
一、 馮友蘭對于“名家”的理解
二、 名家與其他人的關(guān)系
第二節(jié) 對名家代表人物的研究
一、 惠施
二、 公孫龍
三、 辯者學說的二十一事
四、 對惠施和公孫龍的評價
第三章 胡適、馮友蘭名家觀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jié) 胡適、馮友蘭名家觀的契合
一、 對代表人物的相同觀點
二、 對惠施與公孫龍的兩者的價值定位相同點
第二節(jié) 胡適、馮友蘭名家觀的區(qū)別
一、 其他學者對惠施、公孫龍的研究
二、 胡適對惠施、公孫龍的不同觀點
三、 馮友蘭對惠施、公孫龍的不同觀點
第四章 對胡適、馮友蘭名家觀異同的原因分析
第一節(jié) 胡適的分析方法
一、 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根基
二、 運用實驗主義的名家觀
第二節(jié) 馮友蘭的分析方法
一、 立足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根基
二、 深受西方哲學影響的哲學思想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略論20世紀上半葉胡適和馮友蘭墨學觀的契合及其意義[J]. 柴文華. 哲學研究. 2012(09)
[2]中國學術(shù)史方法論論綱[J]. 柴文華. 求是學刊. 2011(05)
[3]胡適和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研究的個性特征[J]. 柴文華,周璇. 哲學研究. 2005(02)
[4]對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動態(tài)研究[J]. 柴文華. 哲學研究. 2002(11)
[5]反思之反思——論馮友蘭的哲學觀[J]. 柴文華,馬亞男. 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3)
[6]中國哲學史:從胡適到馮友蘭[J]. 程偉禮. 學術(shù)月刊. 1995(08)
[7]中國哲學史方法論的近代化——胡適和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方法論[J]. 柴文華. 哲學研究. 1992(09)
[8]馮友蘭的哲學觀[J]. 趙德志.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1989(03)
本文編號:35223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52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