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及其理論意義
發(fā)布時間:2021-06-06 02:19
馬克思在《神圣家族》、《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著作中多次談到有關“感性世界”的思想。這些思想雖然經(jīng)常以零散的方式出現(xiàn)在著作中,但是可以被概括為以現(xiàn)實的歷史的人為主體,以“感性活動”為出發(fā)點,以實踐為基礎,具有社會性、直接現(xiàn)實性和主觀能動性相統(tǒng)一等特點。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不僅在馬克思思想體系中占據(jù)重要地位,而且激發(fā)了恩格斯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們的思考和追問,也對馬克思中國化思想的發(fā)展有一定的影響。本文首先梳理了從古代西方到近代西方哲學家們對于感性的關注呈現(xiàn)逐步上升的趨勢,進而介紹了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提出了馬克思的感性世界思想的特征和邏輯線索,也指出了該思想對于后世思想的影響。
【文章來源】: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情況
三、研究方法及論文框架結構
第一章 傳統(tǒng)哲學對于感性范疇的理性觀照
第一節(jié) 古代西方哲學對于感性的認識
一、古希臘哲學對于感性的認識
二、中世紀神學對于感性的認識
第二節(jié) 近代西方哲學對于感性的認識
一、經(jīng)驗主義對于感性的認識
二、唯理主義對于感性的認識
三、康德的“先驗感性論”
四、黑格爾的“感性確定性”
五、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原則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馬克思對感性世界的闡釋
第一節(jié) 馬克思面向感性世界的理論視角轉換
一、傳統(tǒng)哲學的失誤——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感性世界”
二、費爾巴哈仍然停留在理論領域
三、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生成的最初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 實踐是感性世界思想生成的機制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的內(nèi)涵
二、實踐的觀點是解讀感性世界的方法論基礎
三、實踐與人、自然、歷史的辯證關系
第三節(jié) 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內(nèi)容及邏輯體系
一、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出發(fā)點:人的感性活動
二、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邏輯層次
三、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理論特點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第一節(jié) 哲學向現(xiàn)實生活世界回歸的必然性
一、“現(xiàn)實的個人”的需要
二、“現(xiàn)實生活的異化”呼喚人的感性解放
三、現(xiàn)實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是人的感性解放的路徑
第二節(jié) 感性世界思想對于馬克思主義變革的基礎作用
一、馬克思對于黑格爾“唯心的感性世界觀”的理論超越
二、馬克思對于費爾巴哈“人本學的感性世界觀”的顛覆
三、馬克思開啟了哲學的實踐轉向
第三節(jié) 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對后世的影響
一、理論上的回響
二、現(xiàn)實上的回響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克思“感性運動”的出場路徑及其多重意蘊——重讀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J]. 楊文亮. 學術探索. 2016(10)
[2]論身體在馬克思感性活動思想中的意蘊[J]. 李昕桐.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5(05)
[3]西方傳統(tǒng)感性思想與馬克思的變革方式[J]. 王國壇,邵芳強.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09(06)
[4]馬克思生活世界觀的精神實質及價值意蘊[J]. 賈英健. 社會科學輯刊. 2007(05)
[5]馬克思“感性活動”理論境域中的“生產(chǎn)力與交往方式”理論[J]. 卜祥記. 哲學研究. 2007(02)
[6]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論與現(xiàn)象學運動[J]. 閻孟偉. 哲學研究. 2006(06)
[7]康德對感性論的變革——一種存在論闡釋的嘗試[J]. 黃裕生. 哲學研究. 2004(08)
[8]實踐觀的變遷與哲學的實踐轉向[J]. 王南.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2(06)
[9]感性世界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J]. 康渝生. 求是學刊. 2000(05)
[10]中國日常生活世界的人情化特質及其現(xiàn)代轉換[J]. 楊威. 求是學刊. 2000(03)
本文編號:3213391
【文章來源】: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
【文章頁數(shù)】:48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目的及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情況
三、研究方法及論文框架結構
第一章 傳統(tǒng)哲學對于感性范疇的理性觀照
第一節(jié) 古代西方哲學對于感性的認識
一、古希臘哲學對于感性的認識
二、中世紀神學對于感性的認識
第二節(jié) 近代西方哲學對于感性的認識
一、經(jīng)驗主義對于感性的認識
二、唯理主義對于感性的認識
三、康德的“先驗感性論”
四、黑格爾的“感性確定性”
五、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原則
本章小結
第二章 馬克思對感性世界的闡釋
第一節(jié) 馬克思面向感性世界的理論視角轉換
一、傳統(tǒng)哲學的失誤——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感性世界”
二、費爾巴哈仍然停留在理論領域
三、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生成的最初表現(xiàn)
第二節(jié) 實踐是感性世界思想生成的機制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實踐的內(nèi)涵
二、實踐的觀點是解讀感性世界的方法論基礎
三、實踐與人、自然、歷史的辯證關系
第三節(jié) 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內(nèi)容及邏輯體系
一、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出發(fā)點:人的感性活動
二、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邏輯層次
三、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的理論特點
本章小結
第三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向生活世界的回歸
第一節(jié) 哲學向現(xiàn)實生活世界回歸的必然性
一、“現(xiàn)實的個人”的需要
二、“現(xiàn)實生活的異化”呼喚人的感性解放
三、現(xiàn)實的共產(chǎn)主義運動是人的感性解放的路徑
第二節(jié) 感性世界思想對于馬克思主義變革的基礎作用
一、馬克思對于黑格爾“唯心的感性世界觀”的理論超越
二、馬克思對于費爾巴哈“人本學的感性世界觀”的顛覆
三、馬克思開啟了哲學的實踐轉向
第三節(jié) 馬克思感性世界思想對后世的影響
一、理論上的回響
二、現(xiàn)實上的回響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致謝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論文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克思“感性運動”的出場路徑及其多重意蘊——重讀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J]. 楊文亮. 學術探索. 2016(10)
[2]論身體在馬克思感性活動思想中的意蘊[J]. 李昕桐.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15(05)
[3]西方傳統(tǒng)感性思想與馬克思的變革方式[J]. 王國壇,邵芳強. 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 2009(06)
[4]馬克思生活世界觀的精神實質及價值意蘊[J]. 賈英健. 社會科學輯刊. 2007(05)
[5]馬克思“感性活動”理論境域中的“生產(chǎn)力與交往方式”理論[J]. 卜祥記. 哲學研究. 2007(02)
[6]馬克思的“感性世界”理論與現(xiàn)象學運動[J]. 閻孟偉. 哲學研究. 2006(06)
[7]康德對感性論的變革——一種存在論闡釋的嘗試[J]. 黃裕生. 哲學研究. 2004(08)
[8]實踐觀的變遷與哲學的實踐轉向[J]. 王南. 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2(06)
[9]感性世界理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石[J]. 康渝生. 求是學刊. 2000(05)
[10]中國日常生活世界的人情化特質及其現(xiàn)代轉換[J]. 楊威. 求是學刊. 2000(03)
本文編號:321339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213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