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研究 ——以周代(周公)的德政為背景
發(fā)布時間:2021-04-10 15:17
本文主要研究孔子“為政以德”思想,注重于以周代的德政實踐和周公的德政思想為背景,力求“返本開新”。本文深入研究了周代的“天命”信仰和“禮樂”文化,從而探究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歷史背景和理論根據(jù)。本文也著重分析了周公德政思想,闡明了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直接來源。在此基礎(chǔ)上,深入把握孔子“仁—禮”體系的內(nèi)涵,并論述了“禮樂之治”的理想境界。周人以“天命”代替殷商的“帝”或“上帝”,從而為周取代商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天命無常,但賞罰有常,其根據(jù)就是“德”。周公提出了以“德”為核心,上配天命,下保民眾的德政思想?鬃永^承并損益了周公天命觀,從而為其德政思想提供了理論前提。春秋末年天下無道,孔子力圖結(jié)束混亂局面,重整社會政治秩序。他指出“政”的內(nèi)涵是“正”,就是要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他用“北辰之譬”來定義“為政以德”,并提出了“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德政綱領(lǐng),使社會按照“仁禮體系”的軌道運行,最終達(dá)到“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的境界?鬃酉蛲艽Y樂文化,周代文化損益夏商二代,從而最為完備,形成了以封建制、宗法制為代表,以“德”為內(nèi)核的周代禮制。這一切政制設(shè)施以及包括“詩”、“禮”、“樂”在內(nèi)的禮樂...
【文章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以德配天——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理論根據(jù)
(一) 天命不!笾苤H宗教信仰的變革
1. 上帝與天——關(guān)于殷商的信仰體系
2. 天命無!苋颂烀^念的產(chǎn)生
3. 賞罰有!苋颂烀^中的規(guī)律性
(二) 惟德是輔——周公敬德保民的德政思想
1. 敬明其德——周公德政思想的核心
2. 明德慎罰——周公德政思想的展開
3. 天民合一——周公德政思想的依歸
(三) 唯天為大——孔子對周公天命觀的損益
1.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圣王與天
2. 天生德于予、知我者其天——孔子與天
3. 知天命、畏天命——君子與天
二、政者正也——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現(xiàn)實指向
(一) 禮崩樂壞——孔子時代之政治形勢
1. 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春秋大勢
2. 天下無道、陪臣執(zhí)政——孔子之世
(二) 正其不正、以歸于正——孔子論重整政治秩序
1.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率先垂范
2. 舉直錯枉、使枉者直——選舉標(biāo)準(zhǔn)
3. 必也正名乎——為政之先
(三) 北辰之譬——孔子對“為政以德”定義
1. 以星喻政——星象與人事
2. 北辰——天之樞
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實踐方案
(一) 德—禮、政—刑——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展開
1. 道與齊——綱領(lǐng)
2. 德與刑——最高綱領(lǐng)、最低綱領(lǐng)
3. 德與仁——據(jù)于德、依于仁
(二) 仁——“道之以德”的內(nèi)在要求
1. 仁者愛人——仁的基本含義
2. 恭寬信敏惠——仁的內(nèi)涵的全面性和豐富性
3. 忠恕之道——為仁的方法和路徑
(三) 禮——“齊之以禮”的外在規(guī)范
1. 人而不仁、如禮何——禮的實質(zhì)
2. 約之以禮、動之以禮——禮對仁的約束規(guī)范
3. 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仁禮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理想境界
(一) 殷因于夏、周因于殷——周代大備于夏商二代
1. 尊命、尊神、尊禮——周代禮樂文化的先進性
2. 周代之后、百世可知——孔子論理想文化模式
(二) 宗法封建、家邦一體——孔子所向往的周代制度
1. 宗法制——血緣關(guān)系的準(zhǔn)則
2. 封建制——政治控御的模式
(三) 禮樂秩序、禮樂文明——郁郁乎文哉的中庸的境界
1. 興于詩、成于樂——個體的內(nèi)在境界
2. 禮樂偕配、禮樂中和——群體的和諧境界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先秦儒家政治理想建構(gòu)的文化基礎(chǔ)[J]. 陳中浙. 哲學(xué)動態(tài). 2009(10)
[2]上博簡《仲弓》疏證[J]. 晁福林. 孔子研究. 2005(02)
[3]上博楚簡《魯邦大旱》解義[J]. 李學(xué)勤. 孔子研究. 2004(01)
[4]孔子的“仁”和蘇格拉底的“德性”[J]. 趙敦華. 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03(04)
博士論文
[1]簡帛文獻中的孔子言論研究[D]. 王化平.四川大學(xué) 2006
本文編號:3129873
【文章來源】:中共中央黨校北京市
【文章頁數(shù)】:59 頁
【學(xué)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以德配天——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理論根據(jù)
(一) 天命不!笾苤H宗教信仰的變革
1. 上帝與天——關(guān)于殷商的信仰體系
2. 天命無!苋颂烀^念的產(chǎn)生
3. 賞罰有!苋颂烀^中的規(guī)律性
(二) 惟德是輔——周公敬德保民的德政思想
1. 敬明其德——周公德政思想的核心
2. 明德慎罰——周公德政思想的展開
3. 天民合一——周公德政思想的依歸
(三) 唯天為大——孔子對周公天命觀的損益
1. 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圣王與天
2. 天生德于予、知我者其天——孔子與天
3. 知天命、畏天命——君子與天
二、政者正也——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現(xiàn)實指向
(一) 禮崩樂壞——孔子時代之政治形勢
1. 王室衰微、大國爭霸——春秋大勢
2. 天下無道、陪臣執(zhí)政——孔子之世
(二) 正其不正、以歸于正——孔子論重整政治秩序
1. 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率先垂范
2. 舉直錯枉、使枉者直——選舉標(biāo)準(zhǔn)
3. 必也正名乎——為政之先
(三) 北辰之譬——孔子對“為政以德”定義
1. 以星喻政——星象與人事
2. 北辰——天之樞
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實踐方案
(一) 德—禮、政—刑——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展開
1. 道與齊——綱領(lǐng)
2. 德與刑——最高綱領(lǐng)、最低綱領(lǐng)
3. 德與仁——據(jù)于德、依于仁
(二) 仁——“道之以德”的內(nèi)在要求
1. 仁者愛人——仁的基本含義
2. 恭寬信敏惠——仁的內(nèi)涵的全面性和豐富性
3. 忠恕之道——為仁的方法和路徑
(三) 禮——“齊之以禮”的外在規(guī)范
1. 人而不仁、如禮何——禮的實質(zhì)
2. 約之以禮、動之以禮——禮對仁的約束規(guī)范
3. 克己復(fù)禮、天下歸仁——仁禮合一的理想境界
四、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孔子“為政以德”思想的理想境界
(一) 殷因于夏、周因于殷——周代大備于夏商二代
1. 尊命、尊神、尊禮——周代禮樂文化的先進性
2. 周代之后、百世可知——孔子論理想文化模式
(二) 宗法封建、家邦一體——孔子所向往的周代制度
1. 宗法制——血緣關(guān)系的準(zhǔn)則
2. 封建制——政治控御的模式
(三) 禮樂秩序、禮樂文明——郁郁乎文哉的中庸的境界
1. 興于詩、成于樂——個體的內(nèi)在境界
2. 禮樂偕配、禮樂中和——群體的和諧境界
結(jié)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先秦儒家政治理想建構(gòu)的文化基礎(chǔ)[J]. 陳中浙. 哲學(xué)動態(tài). 2009(10)
[2]上博簡《仲弓》疏證[J]. 晁福林. 孔子研究. 2005(02)
[3]上博楚簡《魯邦大旱》解義[J]. 李學(xué)勤. 孔子研究. 2004(01)
[4]孔子的“仁”和蘇格拉底的“德性”[J]. 趙敦華. 北京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 2003(04)
博士論文
[1]簡帛文獻中的孔子言論研究[D]. 王化平.四川大學(xué) 2006
本文編號:312987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3129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