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孔子論“孝”研究
本文關鍵詞:《論語》中孔子論“孝”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論語》是孔子思想乃至儒家的經(jīng)典著作。要研究孔子就需要從《論語》入手!墩撜Z》主要是以孔子和他弟子的對話的形式寫成的,它的內(nèi)容大部分都是孔子針對門人、弟子在學習修養(yǎng)中碰到的各種問題解答,以及討論合理認識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梢哉f,在《論語》中能夠反映出孔子一切思想和觀點。如果把孔子思想稱為一種道德倫理體系,那么這一體系的主要元素就是“孝”。換句話說,在孔子看來,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或做最像人的人(仁人)必須依賴于孝的基礎,也就是說,孔子的仁學思想的實現(xiàn),還需要從研究孝悌開始。在現(xiàn)代社會物質(zhì)的豐富,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帶來了機遇和可能,同時也帶來了人的欲望的無限膨脹,帶來了世界范圍的生態(tài)危機,為人們敲響了生存的警鐘。面對這些問題,儒家孝文化對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乃至與天地萬物連成一體的思想,具有歷史文化學的借鑒意義和全球倫理的廣闊視野。從孔孟至今儒學從各個角度闡發(fā)了個體、社會、國家、天地自然萬物是一個緊密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的思想。所以每個人孝敬之情的培育,個體身心的修養(yǎng),最終指向仁民愛物的寬廣情懷。這種文化精神是孔子及儒學貢獻給世界的重要思想遺產(chǎn)。
【關鍵詞】:孔子 《論語》 孝 倫理 責任意識
【學位授予單位】:內(nèi)蒙古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222.1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緒論9-13
- 1.1 選題意義9-10
- 1.2 本選題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10-11
- 1.2.1 國內(nèi)研究現(xiàn)狀10-11
- 1.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1
- 1.3 研究內(nèi)容與研究方法11-13
- 1.3.1 研究的內(nèi)容11-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第二章 《論語》文本及其對“孝”的討論13-19
- 2.1 《論語》文本13-17
- 2.1.1 《論語》產(chǎn)生的時代13-14
- 2.1.2 《論語》文本及其表達方式14-15
- 2.1.3 《論語》的思想主張15-17
- 2.2 《論語》論“孝”17-19
- 2.2.1 孔子是如何談論孝的17-18
- 2.2.2 孔子論孝的特點18-19
- 第三章 對孔子之“孝”的辨析19-28
- 3.1 “孝”觀念的起源及歷史變化19-21
- 3.1.1 孝的本義19
- 3.1.2 孝觀念的緣起19-20
- 3.1.3 孝觀念的變化發(fā)展20-21
- 3.2 孔子之孝的哲學意蘊21-24
- 3.2.1 孝的人性基礎21-22
- 3.2.2 孝養(yǎng)、孝順、孝敬的價值取向22-23
- 3.2.3 孝與孔子仁學思想23-24
- 3.3 如何看待孝道的兩面性24-28
- 3.3.1 論孝與忠25-26
- 3.3.2 談愚孝26-28
- 第四章 儒家孝文化的現(xiàn)代價值28-36
- 4.1 孝與家庭倫理28-31
- 4.1.1 孝是培植人性情感的基礎29-30
- 4.1.2 孝要從日常家庭生活體驗中獲得30-31
- 4.1.3 孝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31
- 4.2 孝與社會倫理31-33
- 4.2.1 孝具有移風易俗的社會功能32-33
- 4.2.2 孝文化的社會政治價值33
- 4.3 孝與文化使命33-36
- 4.3.1 孝要求個體修身34
- 4.3.2 孝指向一種仁民愛物的情懷34-36
- 結(jié)語36-37
- 參考文獻37-39
- 致謝3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怡翔;孔子思想宜用幾分法[J];西安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2 吳十洲;孔子的戰(zhàn)爭觀(論綱)[J];中華文化論壇;2000年04期
3 任薈;林建華;;論孔子思想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J];社科與經(jīng)濟信息;2001年11期
4 郭瑞祥;孔子對鬼神的懷疑和否定[J];孔子研究;2001年04期
5 張慧彬;孔子的致富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J];哲學研究;2001年12期
6 顧玉萍;淺談孔子的創(chuàng)新思想[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S1期
7 馮浩菲;孔子“愚民”辨[J];文史哲;2003年03期
8 魏仕慶;孔子心目中的圣人形象[J];船山學刊;2004年01期
9 黃曉軍;老子與孔子“無為”思想比較[J];華夏文化;2004年02期
10 尹砥廷;中國古代文化中孔子形象的三維透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福軍;;試論孔子“有教無類”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影響[A];孔學研究(第十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五次暨海峽兩岸第八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江朝源;;由改造思想想到孔子[A];孔學研究(第十六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六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馬開j;;略論孔子[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4 高鵬飛;;必也正名乎——試論孔子研究中的是與非[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5 陳增輝;;孔子的社會和諧理論及其現(xiàn)代生命力[A];《與孔子對話——論儒學的現(xiàn)代生命力》——上海文廟第三屆儒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楊愛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議[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7 劉家貴;;孔子經(jīng)濟思想散論[A];孔學研究(第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首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首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4年
8 楊愛民;;試論孔子的主流文化建設思想[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9 孔慶福;;21世紀需要一位新孔子[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10 韓躍紅;王惠玲;;孔子的人道主義精神[A];孔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子在中國與世界歷史上的十種形象[N];解放日報;2007年
2 俞曉群;孔子曰——中華文明全球化的一個標牌[N];遼寧日報;2007年
3 演講人 楊朝明;真實的孔子[N];光明日報;2010年
4 劉悠揚;“孔子精神不是止疼片”[N];深圳商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劉蓓蓓;鮑鵬山:對孔子要懷著敬畏之心[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
6 記者 宋合意;孔子文化周在巴黎拉開帷幕[N];中國文化報;2010年
7 通訊員 韓開 晨刊記者 龐洪波;孔子文化周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隆重開幕[N];濟寧日報;2010年
8 曹靜;孔子,浮沉于美國人的中國觀[N];解放日報;2012年
9 ;四問:當今孔子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N];人民政協(xié)報;2012年
10 吳曉;重讀孔子[N];中華讀書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zhí)焓?孔子民族觀與宗教觀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2 王錕;孔子與20世紀三大社會思潮[D];西北大學;2002年
3 楊松賀;德在孔子思想體系中的地位[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4 李軍政;從“義以建利”到“志于道”[D];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
5 高連福;孔子與馬克思的人學思想及其會通[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衛(wèi);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學;2011年
7 邢千里;中國歷代孔子圖像演變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8 洪曉麗;仁:作為道德本體的構成[D];復旦大學;2008年
9 黃梓根;孔老關系研究[D];湖南大學;2007年
10 貝爾庫;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道德和政治關系比較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康娜;孔子“孝”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2 黃峰;論孔子“道”的思想及其終極關懷意義[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3 高麗波;孔子立志思想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孔令華;孔子“嚴事”人物考論[D];曲阜師范大學;2012年
5 陳士銀;孔子人格述論[D];蘭州大學;2013年
6 馬媛媛;孔子生死觀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7 李瓊;孔子的生死觀[D];湘潭大學;2012年
8 田園;孔子進退觀及其踐行[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3年
9 盧彥曉;孔子“義”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10 方浩銘;《檀弓》思想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本文關鍵詞:《論語》中孔子論“孝”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12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5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