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塞爾與舍勒:交互人格經(jīng)驗的直接性與間接性問題
本文選題:胡塞爾 + 舍勒 ; 參考:《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摘要】:胡塞爾與舍勒的"人格現(xiàn)象學理論"除了包含第一個向度的意義,還隱含另一個向度的意義,即隱含在"Person"一詞中的第二個基本含義:個人及其個性。由于在"Person"的前一個基本含義中,即在精神人格的含義中隱含了某種意義的普遍性,因而個人與他人或交互人格的問題只是在涉及"Person"第二個基本含義時才比較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這個問題在胡塞爾的人格現(xiàn)象學中表現(xiàn)為他人同感、陌生經(jīng)驗、交互主體性等等,而在舍勒的人格現(xiàn)象學中則為互感、同情、感染、同一感等問題。
[Abstract]:Husserl and Scheler's Theory of Personality Phenomenology contains not only the meaning of the first dimension, but also the meaning of the other dimension, that is, the second basic meaning implied in the word "person": the individual and his personality. In the former basic meaning of "person", that is, in the meaning of spiritual personality, the universality of certain meaning is implied, so the problem of personal and other persons or interactive personality is only obvious when the second basic meaning of "person" is involved. In Husserl's phenomenology of personality, this problem is manifested as empathy of others, unfamiliar experience, intersubjectivity and so on, while in Scheler's phenomenology of personality, it is the problems of mutual sensation, sympathy, infection, sense of identity and so on.
【作者單位】: 中山大學現(xiàn)象學研究所;中山大學哲學系;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胡塞爾文集》中譯”(12&ZD124)
【分類號】:B516.49;B516.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倪梁康;;胡塞爾與舍勒:精神人格的結構分析與發(fā)生分析及其奠基關系問題[J];現(xiàn)代哲學;2017年01期
2 耿寧;肖德生;;王陽明及其后學論“致良知”——貴陽會議之結語[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02期
3 倪梁康;;胡塞爾的交互主體性現(xiàn)象學[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杜宴林;;司法公正與同理心正義[J];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06期
2 倪梁康;;胡塞爾與舍勒:交互人格經(jīng)驗的直接性與間接性問題[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03期
3 張會寧;晁生智;;胡塞爾破除唯我論的哲學嘗試[J];世紀橋;2016年12期
4 陳巍;李恒威;;直接社會知覺與理解他心的神經(jīng)現(xiàn)象學主張[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年06期
5 張任之;;再思“寂靜意識”——以耿寧對“視于無形、聽于無聲”的分析為中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6期
6 王穗實;;中西哲學中“移情”和“同感”說比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年10期
7 張衛(wèi)紅;;“見在良知”說的核心焦點與體認維度[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烏爾里!っ防;曾云;;舍勒對胡塞爾弗萊堡倫理學的影響[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01期
2 倪梁康;;論海德格爾中期哲學的本體論與方法論——關于《哲學論稿》核心概念的中譯及其思考[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4年03期
3 倪梁康;;海德格爾思想中的黑格爾-狄爾泰動機[J];學術月刊;2014年01期
4 倪梁康;;客體化行為與非客體化行為的奠基關系再論——從儒家心學與現(xiàn)象學的角度看“未發(fā)”與“已發(fā)”的關系[J];哲學研究;2012年08期
5 倪梁康;;縱意向性:時間、發(fā)生、歷史——胡塞爾對它們之間內在關聯(lián)的理解[J];哲學分析;2010年02期
6 倪梁康;;客體化行為與非客體化行為的奠基關系問題——從唯識學和現(xiàn)象學的角度看“識”與“智”的關系[J];哲學研究;2008年11期
7 倪梁康;;現(xiàn)象學背景中的意向性問題[J];學術月刊;2006年06期
8 倪梁康;超越笛卡爾──試論胡塞爾對意識之“共現(xiàn)”結構的揭示及其潛在作用[J];江蘇社會科學;1998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大明;試評舍勒的《資本主義的未來》[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2 范民;論舍勒關于現(xiàn)代價值位移的思想及其意義[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3 馮凡彥;;論舍勒價值情感現(xiàn)象學中的情感理性[J];蘭州學刊;2009年03期
4 金娜;;舍勒的價值排序與精神價值取向[J];北方論叢;2012年02期
5 張猷;;舍勒論倫常世界中的人格現(xiàn)象[J];理論界;2012年08期
6 萬俊人;;舍勒現(xiàn)象學人學價值論掠要[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1年03期
7 余瀟楓;人格: 價值的“擔負者”——論舍勒的“人格—價值”學說[J];長白學刊;1997年04期
8 張任之;;自身體驗與別樣的反思——舍勒論人格的自身被給予方式[J];學術月刊;2013年10期
9 李俊;;從“我思”到“精神”的升華——試比較笛卡爾與舍勒的“精神”觀[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10 牟春;;馬克斯·舍勒對移情觀念的批評[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堯均;;舍勒與梅洛-龐蒂心身關系論之比較[A];法國哲學的現(xiàn)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院長、哲學系教授 高宣揚;馬克斯·舍勒:不遺余力地探究人的奧秘[N];社會科學報;2008年
2 金壽鐵 吉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舍勒的完整人[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革新;舍勒的人格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04年
2 王艷;人心之序[D];復旦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斯?jié)?舍勒哲學中的愛與怨恨[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李蓬云;論舍勒的質料先天說[D];廣西大學;2016年
3 龍舒婷;舍勒的“怨恨”情感現(xiàn)象學[D];中山大學;2016年
4 余珊珊;論馬克斯·舍勒的死亡哲學[D];四川大學;2005年
5 羅云;舍勒技術哲學思想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6 ?筛;舍勒知識觀中的人學解析[D];黑龍江大學;2011年
7 張廉亞;舍勒“價值”觀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年
8 滕健;情感現(xiàn)象學視域下的舍勒同情理論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4年
9 鄧翠玉;馬克斯·舍勒的價值位移思想淺析[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10 王善英;舍勒人的本質思想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2639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2026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