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視域下天人溝通試探
發(fā)布時間:2018-05-21 01:14
本文選題:天與人 + 溝通�。� 參考:《山東師范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摘要】:中國古人相信天生人成,天人是合一的,因而天人之間必然可以溝通和感通。事實上在原初社會,人間統(tǒng)治權利的獨尊正是通過對天人溝通的權利和路徑的壟斷而獲得的。天人溝通的路徑和方式作為天人合一之所以可能的中介或橋梁,自然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對所以溝通的途徑進行探討,對我們從天人互動的角度理解天人關系,深入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十分有益。歷來對于天人溝通的探討多集中在宗教領域,從原始巫術到占卜再到理性和目的性占有突出地位的祭祀活動,以及特異天象和特殊預言都被是天人溝通所采取的方式。只是這些還都是建立在主觀聯(lián)想的基礎上的溝通方式,充滿盲目性和偶然性。本文則擬從“明德”的角度,對天人溝通進行探究。以明確“德”這種理性化的因素,在天人溝通領域又有何表現(xiàn)。文章分為五個部分,緒論部分首先對問題的產(chǎn)生及相關研究做了簡要綜述。第一章對“天”的含義從不同的側(cè)面做了界定,同時明確“天”這一范疇的形成經(jīng)歷了一個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過程。自然化的“天”漸漸脫離“人格神”的天而獨立的過程,也正對應了人的理性化認識不斷深入的過程。第二章對天人溝通的路徑和方式進行直接探究,分別從巫術、占卜、祭祀及其他諸如天象、災變、河圖、洛書等天意的顯現(xiàn)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明確古人為實現(xiàn)天人之間溝通活所作的努力和嘗試,了解人類智慧和想象力如何在這種天人互動的活動中得到鍛煉和發(fā)展,并進一步明確人類社會由原始野蠻到禮樂文明經(jīng)歷了一個怎樣的蛻變過程。第三章探討“明德”作為一種天人溝通的路徑是如何可能的,其作用和表現(xiàn)為何。以明確在這樣一種溝通活動中,人的理性(主要是道德)是如何逐步戰(zhàn)勝巫卜的權威而獨自發(fā)揮作用,成為天人溝通的直接媒介和橋梁的。第四章則主要探討以“德”為路徑的天人溝通活動,由外在之德(“德行”)到內(nèi)在于之仁(心)的內(nèi)面化轉(zhuǎn)向,這是“德”的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德”的根源在“心”,從而“天人溝通”所借助的便不再是外在的輔助手段,而可由人心直接感通,通過對“天命之性”的內(nèi)在體認而達到真正的“天人合一”�!懊鞯隆弊鳛樘烊藴贤ǖ姆绞接兄陨淼娜毕�,即所謂“德福一致”,就經(jīng)驗層面而言,存在實際上的不一致,顏子何罪,不幸短命而死。“天”的實質(zhì)是沒有位格的“至上神”,這就難以保證應然層面的德與實然層面的福的一致性。而“德”本身的真實性也面臨著考驗,即我們無法通過一個人外在的行為來判定他是否真的有“德”�?鬃泳褪窃趯τ谶@一問題的思考上重新闡述了“仁”及其與“德”的關系,孔子雖不直接言“心”,而強調(diào)“仁”,就仁的發(fā)用來看孔子所言“仁”之含義實可與孟子所言之“心”相較�!疤烊藴贤ā狈旁凇暗隆钡囊曈蛑衼碛^察,已經(jīng)脫離了實際獎懲的束縛(天道賞善罰淫),而更加注重道德主體的內(nèi)在情感的滿足,也即孔子所言的“心安”。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ways and ways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 In the view of " benevolence " and " benevolence " , the meaning of the words " benevolence " of Confucius can be compared with the " heart " of Mencius . " Tianmen communication " is placed in the visual field of " virtue " , which has been divorced from the bondage of actual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 reward good punishment for good punishment ) , but also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inner emotion of the moral subject , that is , " Xin ' an " made by Confucius .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B2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成杰;;“明德”小考[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2 張京華;;道德說[J];武陵學刊;2013年01期
3 孫熙國;肖雁;;“德”的本義及其倫理和哲學意蘊的確立[J];理論學刊;2012年08期
4 江林昌;;論原始宗教對中國古代文明起源發(fā)展的影響——以“絕地天通”“鑄鼎象物”為例[J];東岳論叢;2010年10期
5 吾淳;;春秋末年以前宗教天人觀的形成[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6 金春峰;;“德”的歷史考察[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6期
7 晁福林;先秦時期“德”觀念的起源及其發(fā)展[J];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04期
8 程平源;對殷周之變的再探討——以殷周“德”義變遷為線索[J];江蘇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9 巴新生;試論先秦“德”的起源與流變[J];中國史研究;1997年03期
10 夏子賢;略論商周天人觀[J];松遼學刊(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陳肖男;先秦時期的原始宗教與王權[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濤;《論語》中天德關系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0年
,本文編號:191707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917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