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哲學論文 >

身心觀視域下的孟子工夫論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05-18 08:19

  本文選題:孟子 + 身心觀; 參考:《上海師范大學》2016年碩士論文


【摘要】:工夫論,或稱修養(yǎng)工夫論,它與本體論一樣都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儒家哲學中重要的一環(huán)。廣義來說,工夫論主要關乎的是為實現(xiàn)特定目標所進行的實踐行為過程的理論,在這一過程中,思與行或者說心與身的修養(yǎng)都是工夫論所涉及的內(nèi)容,而工夫修養(yǎng)的目的即在于人對于天道的追尋以及人自身的整全的實現(xiàn)。在儒門內(nèi),與工夫論相關文獻最早可見于《尚書》,之后《論語》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諸多關于修養(yǎng)方法的討論可視為工夫論明確的開端,而到了孟子處工夫論被賦予較為完整的形態(tài),孟子心性之學以性善為根據(jù),注重內(nèi)省的先驗道德與外在德行仁政的實施并行,為后世儒家工夫論奠定了內(nèi)外兼修,內(nèi)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孟子思想的特色之一就在于其不把身與心視作相互對立的兩橛,而是認為二者可以經(jīng)過工夫修養(yǎng)相互貫通,達到身心一如的境界。具體而言,孟子的工夫論在個體性層面以“氣”的中介性作用為基礎,這是貫通身心的工夫得以能實現(xiàn)的本體性前提預設。氣在人體中一方面連接著內(nèi)在心性,另一方面連接著外在形體,于是在本體論上有著“心—氣—形”一體的理論結(jié)構(gòu)。與此相對應的,在每一環(huán)節(jié)的修養(yǎng)中,孟子以“盡心”、“養(yǎng)氣”、“踐形”為其工夫論的主要方法。本文的主要寫作目的:一是討論在個體修養(yǎng)活動中討論孟子工夫論中是如何把生理性的形軀身體轉(zhuǎn)化為由心的道德意識所統(tǒng)攝的“德性身體”的,即身心如何由分離轉(zhuǎn)化合一;二是討論在個體的與他人社會間,德性化的身體并不是工夫論的終點,人應由個體的修養(yǎng)推諸于政治活動的實踐中,以期達到社會的正義與王道仁政的實現(xiàn),即由“內(nèi)圣”到“外王”是如何實現(xiàn)的。
[Abstract]:Gongfu theory, or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is as important as ontology in Chinese philosophy, especially in Confucian philosophy. In a broad sense, the theory of time i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theory of the process of practical behavior in order to achieve a specific goal. In this process, thought and action, or the cultivation of mind and body, are all the contents of the theory of time. The purpose of time cultivation lies in the pursuit of the Tao of Heave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erfection of man himself. In Confucianism, the literature related to the theory of Gongfu was first found in the Book of Shang Shu. After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nd his disciples, many discussions on self-cultivation methods can be seen as the clear beginning of the theory of Gongfu. When Mencius was given a more complete form, Mencius' study of mind and nature was based on nature and goodness, and paid attention to the parallel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cendental morality of introspectio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ternal virtue and benevolence,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vision of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work in later generations. The ideal personality model of the inner and outer king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encius' thought is that it does not regard body and mind as two opposite chunks, but think that they can pass through each other through time cultivation and reach the same state of body and mind. Specifically, Mencius' theory of Gongfu is based on the intermediary function of Qi on the individual level, which is the presupposition of Noumenon premise which can be realized through mental and physical work. Qi is connected with the inner mind on the one hand and the external body on the other, so it has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heart-qi-shape" in ontology. Corresponding to this, Mencius takes "heart", "nourish qi" and "practice form" as the main methods of his theory of work.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one is to discuss how the physiologic body and body are transformed into the "moral body" controlled by the moral consciousness of the mind in the activities of individual cultivation, that is, how the body and mind are transformed from separation into unity; Secondly, it is discussed that between individual and other society, the body of virtue is not the end of the theory of time, and that one should be pushed by individual cultivation into the practice of political activities in order to achieve social justic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royal benevolence. That is, from the "inside" to the "outside king" is how to achieve.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B222.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袁魯仁;《曠世大儒──孟子》簡介[J];中國哲學史;2001年02期

2 張立環(huán);《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及其啟示[J];現(xiàn)代財經(jīng)-天津財經(jīng)學院學報;2002年05期

3 楊海文;孟子故里“圣地化”的基本內(nèi)涵——評劉培桂《孟子與孟子故里》[J];孔子研究;2003年03期

4 華藹仁,蔡世昌;《孟子》的實踐性和精神性[J];中國哲學史;2004年02期

5 栗子;怎樣讀《孟子》[J];華夏文化;2005年01期

6 許化冰;;孟子“仁政”行政組織思想及啟示[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年13期

7 胡發(fā)貴;;千年誤讀:駁孟子“迂闊”論[J];現(xiàn)代哲學;2007年03期

8 楊東;;試論孟子“民本思想”之真義[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9 安宏林;;試論孟子四題[J];人才開發(fā);2008年09期

10 張照華;;孟子思想之當代價值[J];天府新論;2009年S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靜互;;孟子“禮”概念的三重含義——作為“門”、“心”、“人倫”的“禮”與其教育內(nèi)涵[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2 趙慶偉;;孟學研究的歷史考察[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3 閆學軍;王雷震;;試析孟子管理思想的幾個特點[A];第八屆中國青年運籌信息管理學者大會論文集[C];2006年

4 楊國勇;;亞圣孟子與儒學的弘揚和發(fā)展[A];史海偵跡——慶祝孟世凱先生七十歲文集[C];2005年

5 劉鄂培;;孟子與《孟子》一書擷要——兼論孟子思想的文化價值[A];《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C];1998年

6 吉萍;;孟子思想與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價值觀[A];孔學研究(第五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五次學術研討會暨海峽兩岸第三次孔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7 鄧志偉;;孟子的同心觀[A];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創(chuàng)新——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屆學術年會文集(2012年度)青年學者文集[C];2012年

8 廖群;;郭店楚簡與孟子研究[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9 季慶陽;楊慰;白延軍;;試析孟子思想與道家的關系——兼論早期儒道之間的關系[A];學習“十六大精神”哲學思考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10 王杰;;超凡入圣:孟子的自我道德修養(yǎng)及理想人格塑造[A];國際儒學研究(第十七輯)[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慧茹 李法強;孟子:繼往開來的儒門亞圣(下篇)[N];中國文化報;2007年

2 郭思陽 記者 謝小芳;首家孟子研究院遼師揭牌[N];大連日報;2011年

3 侯西木;還原一個真實孟子[N];中國新聞出版報;2011年

4 通訊員 寶奎 洪濤;鄒城“五個一”打造孟子廉政文化品牌[N];濟寧日報;2011年

5 記者 羅容海;孟子公開課在孟子故里鄒城開講[N];光明日報;2013年

6 本報記者 張杰;在國際對話中深化孟子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

7 本報通訊員 張長青 張云雷 胡恩姣;傳統(tǒng)文化馥郁孟子故里[N];濟寧日報;2014年

8 本報記者 陳菁霞;齊思敏:孟子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N];中華讀書報;2014年

9 喜書;以現(xiàn)代的形式表述“孟子”[N];中國保險報;2001年

10 袁魯仁;《曠世大儒——孟子》簡評[N];光明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凱;孟子的詮釋思想[D];山東大學;2008年

2 郭偉宏;趙岐《孟子章句》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董祥勇;孟子“中道”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萬光軍;孟子仁義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周淑萍;兩宋孟學研究[D];西北大學;2004年

6 李華;孟子與漢代《詩經(jīng)》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曉英;先秦儒道對“德”“道”的詮釋[D];河南大學;2007年

8 趙慶偉;清代孟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2年

9 沈錦發(fā);孟子內(nèi)圣外王思想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徐桂秋;孟子文藝思想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宏偉;《孟子》論辯藝術研究[D];河北大學;2008年

2 姜德高;孟子若干思想研究[D];煙臺大學;2011年

3 劉會新;孟子良貴說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天津師范大學;2005年

4 季慶陽;孟子的思想淵源淺探[D];西北大學;2002年

5 陳陣;《孟子》管窺:空疏的整體觀思維[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張紹娜;孟子公正思想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4年

7 段雪妍;孟子“王道”思想探析[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8 劉娓;孔孟孝治思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5年

9 戴曉猛;孟子人性論在當代道德教育中的價值[D];遼寧師范大學;2015年

10 周量航;孔墨之爭與孟子的回應[D];華東師范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905121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905121.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5159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