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主義哲學_體驗哲學探源
本文關鍵詞:體驗哲學探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體驗哲學探源
馬克思(1818-1883)進而指出,實踐是人的一
是人的本質特征,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實種存在方式,
現了對西方形而上學的顛倒,將哲學確定為研究人
研究以實踐為基點和中的現實存在及其客觀基礎,
人和人之間的交互關系;同時強調介的人和自然、
了人的現實性,使得哲學理論不再是抽象的教條,將其改造成指導人們行動的指南,這樣就在實踐的
也改變了主基礎上確立了主體與客體的辯證關系,
體自身的意義。
哲學家們認為,批判和超越近代西方哲學中思維與存在二元對立的思維范式,是西方哲學從近代
馬克思也是在這一反思中發(fā)走向現代的主要標志,
展出自己的實踐觀,因此,馬克思主義與現代西方
有某種程度上的內容哲學有基本相同的研究目標,
一致性。
EP提出的心智體驗性原則認為:思想、知識、意
這是在明明白白地宣稱:存在義來源于感知體驗,
決定意識和意義。馬克思早在1845年在《關于德
:“思想、意志意識形態(tài)》一文中就指出觀念、意識的
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觀念、思
人們的精神交往在這里還是人們物質關系的直維、
接產物。……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1960:29-識30)
《“社會主義恩格斯(1820-1895)于1892年在
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英文版導言》一文中指出:“我們的全部知識是以我們的感官所給予我們的報
!保ā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告為基礎的
1965:343)列寧(1870-1924)于1908年在《唯物主
39)中指出:“思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文(1988:34,
而只能從外部世界中汲取和維永遠不能從自身中,
引出存在的形式!ㄎ镏髁x和自然科學完全一致,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東西,意識、思維、感覺
”是第二性的東西。毛澤東同志(1893-1976)于
1937年在《實踐論》中嚴厲批判過唯理論的觀點,他(1991:290)指出:“哲學史上有所謂‘唯理論’一派,就是只承認理性的實在性,不承認經驗的實在性,以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覺的經驗是靠不住的,這一派的錯誤在于顛倒了事實。理性的東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來源于感性,否則理性的東西
無本之木,而只是主觀自生的靠就成了無源之水,
——這就是不住的東西了。……認識開始于經驗—
”認識論的唯物論。他(1991:291)在文中也嚴厲批:“認識的感性階段有待于發(fā)展到判了經驗論,指出
——這就是認識論的辯證法。如果以為理性階段—
以為只有感性認認識可以停頓在低級的感性階段,
識可靠,而理性認識是靠不住的,這便是重復了歷
‘經驗論’史上的的錯誤!硇哉J識依賴于感感性認識有待于發(fā)展到理性認識,這就是性認識,
”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在這里,毛澤東同志同時指
L&J對這兩種觀點出了唯理論和經驗論之不足,
的批判與毛澤東同志的批判大致相同。毛澤東同
:“一切真知都是從直接經驗發(fā)源的。志還指出
……所以,一個人的知識,不外直接經驗的和間接經驗的兩部分,而且在我為間接經驗者,在人則仍
就知識的總體說來,無論何種為直接經驗。因此,
知識都是不能離開直接經驗的。任何知識的來源,在于人的肉體感官對客觀外界的感覺,否認了這個感覺,否認了直接經驗,否認親自參加變革現實的
”EP,他就不是唯物論者。包括新現象學、內經驗,
都強調人在認識世界過程中的主觀能部實在論等,
馬克思早在1844年就指出了人們在認識世界動性,
過程中這種主體性作用,將這種觀點表述為“人化
。他(1979:126)指出:“任何一個對象對的自然界”
于我的意義,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说母杏X,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
”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人的感覺
所及的程度是有差異的,因此人化的自然界對于每
思維、意義也就不可能一個人來說也是有差異的,
具有客觀性、絕對性和固定性。
因此,心智的體驗性與馬克思所倡導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或者說,西方哲學研究又重新回到了對這一思想的再認識,并認為該理論對于解釋語言形成和運用等現象具有較大的解釋力。
3.認知的無意識性
EP的第二項基本原則為“認知的無意識性”,L&J這里所說的“認知”是一種廣義的解釋,包括對五官感知的加工、記憶、注意、情感、思維、推理、
“認知”語言等,因此他們所說的對許多哲學家來說
“認知”,由于其所指范圍的不同,從而也不被視作
就導致了對這一觀點看法的差異。兩位教授(1999:10)指出認知的無意識性主要指:“隱藏在認知能夠意識到的層面之下,意識無法達到,運行速
”如我們習以為常的言語交際,度極快而無法捕捉。
即使是最簡單的一個話語,倘若細細分析起來,也能解析出十幾個程序:聽到聲波、解讀句法、分析詞
獲得句義、關注對方的表情和身體姿態(tài)、作出推義、理、獲取含意、調用記憶庫信息、作出回應、選用適當詞句、指揮口腔運動、發(fā)送話語……,但我們在日常交際過程中從來也沒能意識到這些程序的存在,或者說,從來也沒方法了解和控制這一心智加工過
倘若能知道這一內在過程,那么此人倒可能是程,
一個不正常的人了。
在西方哲學史上對于認識和認知是否具有意識性,,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如笛卡兒就認為“推
Searle(1995:128)也堅決否是有意識的,理—語言”
定認知的無意識性。拉康曾通過分析語言結構論述了人類無意識的思維機制,喬姆斯基認為認知是
L&J接受了喬氏的這一觀點,無意識的,并認為他
的觀點對認知科學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4.思維的隱喻性
EP的第三條原則為“思維的隱喻性”,這可以
49
本文關鍵詞:體驗哲學探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089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70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