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式的哲學價值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維度
發(fā)布時間:2016-10-22 21:29
本文關鍵詞:范式的哲學價值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維度,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這是一篇關于《范式的哲學價值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維度》的內(nèi)容,需要代寫代發(fā)請點擊1260106677咨詢!
〔摘要〕“范式”原本是一個科學和科學技術哲學的范疇,,后來被引入到了哲學領城,并得到廣泛的使用。但是,它仍有一些前提性問題常要加以澄清。哲學范式的使用步及哲學有無定論的前提,并雷要借助于科學范式、神學范式來把握其特.01,進而說明其個體性與社會性特征,明確其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的運用有不同的實際拉灑,使用時首先應當從語義上加以澄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及其本質(zhì)的理解需要進一步追問馬克思哲學革命的實質(zhì),也應當在與國內(nèi)外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比較中定位,并能夠把握時代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提出的挑戰(zhàn)。在當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中,有四個重要的維度雷要加強,這就是歷史維度、實踐維度、民族維度和個性維度.【關鍵詞]范式哲學范式馬克思哲學革命
從當年庫恩以科學研究和科學革命的視角提出一“范式”和“范式革命”問題至今,“范式”已經(jīng)成為。一個普遍的哲學范疇。它不僅廣泛用于哲學研究,而且也成為哲學自我反思的一種視角、思路和方法。當前,大家都在呼喚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的轉(zhuǎn)換與更新,但對于什么是哲學范式以及應當如何恰當?shù)剡\用哲學范式,卻缺乏必要的前提性反思。這就使一個高度哲學性的問題失去了最基本的哲學反思特性,無形中消解了哲學對話的有效前提,也妨礙著哲學研究的深化與發(fā)展。因此,我認為,應當從對科學范式與神學范式的比較中探討哲學范式的性質(zhì)和特點,把握其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和功能限度,尤其在對馬克思哲學革命實質(zhì)的深度理解中探討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的內(nèi)涵與特點,并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的比較中科學合理定位、自覺應對時代挑戰(zhàn),從歷史維度、實踐維度、民族維度和個性維度來加強當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
談到范式,大家都會想到庫思(Thomas Samuel Kuhn, 1922-1996)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jié)構(gòu)》和《必要的張力》.我自己與晚年的庫恩徽授曾經(jīng)有過幾次書信往來。那是1996年2月,我在英國訪學并且編寫《當代英美著名哲學家學術自述》時,曾經(jīng)去信遨請庫思教授為中國學者抓寫他的學術自述.當時庫思教授給我回值說,你的計劃看來是很有意義的,但我的年的和健康狀況不允許我為你撰稿了。于是我很快給他回了一封信,談到他的書和思想,包括他的《必要的張力》和他對范式的研究在中國所具有的極大形響,談到中國學者希望能夠進一步了解他的學術思想等等,做了一番勸說,希望他仍然能夠為中國讀者寫一篇他的哲學自述。后來他給我回了一封短信說,如果自己健康狀況能夠出人愈料地允許改普到足夠的地步。將嘗試給你寫一點東西.我隨即回信表示感謝。不側(cè)的是二十多天后,庫愚教授的夫人給我寫了一封信,說是庫思教授已經(jīng)病重住院.將有幾個月無法工作,不得不謝絕所有新的寫作遨請了。又過了三個月以后,我收到了互聯(lián)網(wǎng)上傳來的庫恩教技病故的消息,不由感到十分悲痛和遺位。大家知道.對范式和科學革命間粗的研究是庫思教授最為盆要的學術貢獻之一。從當時與庫思傲授的交往,聯(lián)想到我們今天討論的哲學研究的范式轉(zhuǎn)換問胭,一方面感到范式問皿的重要愈義.另一方面也感到還有一些前提性問妞值得反思。
范式的哲學價值及其限度“范式”一詞緩初是從科學和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的,有其特定的含義。如今,人們把“范式”由一個科學領域的概念提升為哲學概念,并在更加普遍性的意義上運用到哲學研究之中。這當然不是不可以的,但卻有必要對范式的哲學價值作一些前提性的分析,以澄清科學范式與哲學范式的相同、相異及其適用范圍。然而遺憾的是,現(xiàn)在大家都在使用“哲學范式”這個概念,但在實際研究中對什么是“范式”和“哲學范式”卻少有嚴肅的分析和澄清。所以,研究者對于什么是哲學范式的理解是很不一樣的,對范式的使用也是五花八門,常常是在同樣的概念下表達粉非常不同的內(nèi)容。這就提出了一種特殊的要,即籍要對哲學范式作些必要的前提性批判與反思。
對哲學范式的前提性追問實質(zhì)上是哲學工作者的一種自我追問,意味著反思我們的哲學觀念、反省我們自己到底是如何在研究哲學問題—包括用什么思路研究、用什么邏輯研究、用什么視野研究、用什么方法研究等等,意味著對我們的哲學研究進行方法論意義上的自我反思與探索。這種探索與反思,有助于增強哲學研究的自覺性和嚴密性。從這樣的角度看,關于哲學范式至少有以下問題需要加以追問和思考。
第一,關于哲學范式與哲學有無定論的問題。
武漢大學陳修齋教授曾經(jīng)提出過“哲學無定論”,認為哲學的本性就是無定論,不僅對于哲學的定義無定論,對于哲學是否應有或能有公認定義問題無定論,對于哲學所討論的許多問題也都無定論。只有無定論的哲學問題才是真正的哲學問題,而真正的哲學問題總是無定論的。。“哲學無定論”無疑有哲學史的發(fā)展作為支撐,也有當前哲學的分立和對峙狀態(tài)可以作證。那么,哲學無定論與哲學范式是什么關系呢?無定論的哲學是否還有確定的哲學范式呢?如果沒有哲學范式,哲學又如何作為哲學而進人到哲學家的視野,哲學以什么來區(qū)別于非哲學呢?
要把哲學與非哲學區(qū)別開來,總還有一些與非哲學所不同的東西才能把哲學研究與非哲學研究區(qū)別開來。有的人說哲學可能就僅僅是一個“家族相似”,那么哲學中的不同家族之間是怎么既相互區(qū)別又相互溝通、形成“家族相似”的呢?哲學中的“家族相似”是什么意義上的“家族相似”呢?我認為,哲學范式也許是確定性與非確定性的統(tǒng)一,對于特定的哲學家和哲學流派來說,哲學的定義和范式還是有的,是有其確定性的;而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和不同哲學流派的角度來看,哲學定義又有很大的差異性,哲學范式也具有不確定性。也許只有在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中,人們才能更好地理解哲學的無定論和有定論。
第二,關于哲學范式與科學范式的關系問題。
由于范式這個概念原本是來自科學的,而科學面向有限世界,并且追求確定性,因此,科學研究需要具有嚴格規(guī)定性的范式,而且往往能夠被一些在特定范圍內(nèi)具有普適性的恰當范式所統(tǒng)攝。一定的范式有一定的適用范圍,代表著一定的研究方式,并會相應地形成一定的科學研究的傳統(tǒng)。運用一定的研究范式意味著按照一定的方向、進路、思路和方法來進行研究,并得出新的發(fā)現(xiàn)。范式的使用范圍又是有限的,科學研究超出了一定的范圍和程度就會要求范式的轉(zhuǎn)換。范式的轉(zhuǎn)換有不同的層次與程度,范式的根本性轉(zhuǎn)換意味著一些根本性觀念的變化,會引起科學的革命,并由此而開拓出新的研究領域和研究方法。這就是科學范式及其轉(zhuǎn)換的重要性。哲學研究有很多與科學研究相似的東西,也有一些根本性的不同。其關鍵之點就在于,哲學家們生活的是一個有限世界,但哲學研究所面對的是一個近乎無限的世界,因此,哲學家們總是立足于有限而探尋無限。為此,哲學研究所真正關注的對象世界是極限世界;哲學思維處于有限與無限的邊界,是一種極限思維。相應地,與科學范式相比,哲學范疇必然具有更大的抽象性、普遍性和開放性,我把哲學的這種特性叫做致極性,即立足有限,指向有限,趨于極限。
哲學的任務在于探索人類在知識、精神與實踐方面所達到的極限并尋求突破極限,哲學思維范式應當能夠幫助哲學家走向極限和超越極限。要履行這樣的功能,哲學范疇應當有與科學范疇不一樣的特性。
如果說科學范式強調(diào)的是確定性,那么,哲學研究的范式就一定既要具有確定性和有限性的特征,又要具有非確定性和開放性的特征,才能為哲學研究工作者走向極限和突破極限提供幫助。這也許是哲學范式區(qū)別于科學范式的最基本之點。
第三,關于哲學范式與神學范式的關系問題。通常認為,哲學處于神學與科學之間,因此,對哲學O陳修裔:《關于哲學本性的思考》,旅《武僅大學學報》.1988(2).今哲學關注范式的研究也有必要借助于神學范式來加以探討。神學是有非常強烈的范式的。神學范式的最大特點就在于它是以非常強烈的信仰作為前提的。對于信仰主義者來說,我理解是因為我信仰。無條件地相信有一個無所不在、無所不知的萬能的和無限的上帝,是神學家們思考任何問題的必然前提。而哲學是人類理性思維的最集中表現(xiàn),它承認信仰的作用,但始終把信仰置于理性的統(tǒng)攝之下。對于理性主義者來說,我信仰是因為我理解。那么,沒有了至上的信仰,哲學又如何去趨向于無限呢?其實,至上的上帝也是需要哲學的論證的,這就是為什么中世紀的神學家們力圖對上帝的存在作出哲學的本體論證明。在看來似乎滑稽的論證中,我們既可以看出哲學與神學的差距,也可以找到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關聯(lián)。相對于神學范式而言,哲學不僅要有信念與信仰,也要有理性和理解,并用理性作為信念的最根本基礎和前提。
第四,關于哲學范式的個體性與群體性的關系問題。哲學范式到底是專屬于個體的還是也屬于群體或者說是學術研究的共同體的?這涉及范式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問題。如果我們承認哲學無定論,也許我們就應當承認,哲學范式總體上來看是屬于個體的,是高度個性化的。這也許是哲學范式與科學范式的重大差異之一?茖W共同體需要一個共同的范式,來規(guī)范大家研究的范圍、方向與方式。有科學范式為科學研究共同體的所有成員所共有和共同遵循,才能成為科學共同體。正是因為科學范式的作用很大,所以不同的科學共同體之間確實存在著不同的研究范式是否可以通約的問題。但是,哲學本身是高強度的愛智慧活動,靠的是思想的創(chuàng)造與操作,是一種高度個性化的研究,因此,哲學范式也是高度個性化的。不同哲學流派之間的差別,從根本上說是哲學觀念的差別。從宏觀的角度來看,在20世紀世界哲學發(fā)展進程中,人本主義者不承認科學主義流派,認為他們不過是言語與邏輯技術;科學主義者也根本不承認人本主義者,認為他們不過是情感宣泄。他們彼此甚至根本不把對方看作是哲學。
他們之間的差別,本質(zhì)上是哲學觀念的區(qū)別,其間的溝通可能性很小。從微觀的角度來看,同樣的范疇不同的人們也會有非常不同的理解與運用。在哲學研究中,哲學觀和哲學本身是合為一體的,哲學史和哲學理論是合為一體的,于是很難有超越具體問題的哲學范式。也許,對于哲學范式的普適性追尋一定要建立在對哲學范式的個性化理解基礎之上,才能獲得真實意義,也只有在這樣的意義上,才能更好地促進人類哲學思維發(fā)展進程中的“家族相似”與內(nèi)在互動。
第五,關于哲學范式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問題。究其內(nèi)容而言,哲學范式與科學范式和神學范式也有很大不同。科學范式在很大的成分上是理性依托于知識,神學范式在很大的成分上是理性依托于信仰。
而哲學范式則需要多種內(nèi)容的有機整合,既需要知識,也需要理性,也需要價值,也需要信念,也需要方法,等等。那么,這諸多的要素何以構(gòu)成一個個比較完整意義上的哲學范式呢?我覺得最基礎的是個人的生命體驗,這是哲學理解的基礎,也是哲學范式的基礎。在我看來,一個真正哲學家的畢生精力與成就就是在為自己塑造一種具有獨特內(nèi)涵的哲學觀念、哲學范式和哲學體系,并由此而走出一條個性化的哲學研究道路。用一個不那么準確的比喻:哲學家創(chuàng)制個性化的哲學體系,好比蠶用畢生的精力織繭,當繭子織好了的時候,蠶的生命看來也就完結(jié)了。蠶的生命價值還在于要變成蛹和蛾并咬破繭去產(chǎn)卵,去繁衍后代以延續(xù)生命。受到有限生命周期的制約,哲學家的個體學術建樹總是有限的。哲學家優(yōu)秀與否及其程度,不僅要看他在有生之年是否能夠有所建樹,還要看他是否能夠?qū)崿F(xiàn)自我超越。哲學家的自我超越總是有限的,而哲學生命的真正延續(xù)則要看哲學家是否能夠構(gòu)建起一種具有開放性的哲學范疇和研究體系,并通過他人的繼續(xù)努力而使自己的哲學研究得以延續(xù)。
綜上所述,哲學研究是不能沒有研究范式的,范式就是哲學研究工作者的認知定勢和思維模式。但是,哲學范式不是萬能的,而是有其有限性或者限度的。例如,對范式的運用常常有可能會把個性化的東西普遍化,把暫時性的東西永恒化,把特殊性的東西普適化,把多樣性的東西單一化,從而使得研究活動走向片面和1化。對此,我們應有足夠的苦覺。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的內(nèi)涵與特點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也是需要一定的范式的。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范式,也有幾個前提性的問題值得討論。
(一)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范式首先,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范式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方式:一是指馬克思在當年研究哲學問題所用的范式;二是馬克思所主張的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三是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想理論和方法所包含的研究范式;四是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時所用的范式,等等。正如我們今天不得不注意把“馬克思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多少有所區(qū)分一樣,我們也不得不把本來意義上的馬克思和我們所理解的馬克思區(qū)別開來,并在此前提下開展了一場“回到馬克思”(Return toKarl Marx)的思想運動。我們一方面希望能夠盡可能地領會和接近馬克思當年研究和解讀當時的哲學問題和社會問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而另一方面又不得不承認我們的任何接近也都僅僅具有文本學和解釋學的意義,我們所能夠達到的永遠也只是我們心中的馬克思和馬克思主義。
其次,具體到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范式?這更是一個非常讓人困惑的一個范式,一個概念。馬克思主義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或者是一個問題群,有很多不同的國度與流派,中國的、蘇聯(lián)的、古巴的、越南的等等,在朝鮮有金日成的主體思想也被認為是朝鮮式的馬克思主義。如果把馬克思主義看作一個總稱,其中又包含著很多的國別與流派,它們之間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有很大的區(qū)別,要談它們的研究范式,一定要聯(lián)系到它們的具體社會歷史文化內(nèi)涵才能準確把握。
如此說來,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范式,比較準確而又恰當?shù)恼f法可能是指我們在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問題時所使用的范式。由此我們首先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學科作為一個理論,作為一個問題群,然后你去研究它的某一個問題。這樣你就必須明確你的主體身份:你是在研究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在替馬克思說話。換句話說,我們研究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應當認真反思的一個重要的前提性問題是,我們有多大的權力以馬克思的名義說話?我們千萬不要以為自己就當然地可以以馬克思的名義說話,好像我們所說的就都是真理。我認為我們對此必須非常懊重,應當有一種謙卑的態(tài)度,以防誤解了馬克思,并由此而誤導了別人對馬克思的理解。
(二)馬克思的哲學范式與前馬克忍哲學范式之間所發(fā)生的革命性變革到底何在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①此話后又被刻在了馬克思的墓砷上。我是主張回到馬克思的“墓志銘”的。原因在于,實踐性是馬克思哲學區(qū)別于和超越于歷史上和現(xiàn)實中的其他任何哲學的最本質(zhì)之點。從實踐角度考察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解決理論與實際困惑,構(gòu)建現(xiàn)實與未來理想社會,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宗旨,也是根本方法。正是在實踐性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超越了傳統(tǒng)的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爭論,使唯物主義與辯證法內(nèi)在結(jié)合起來,并在社會歷史領域引發(fā)了革命性變革。馬克思的本體論批判與現(xiàn)代性批判展示出特殊的內(nèi)在一致性,勾勒出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價值取向,指出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基本方向,為人的社會解放和自由全面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堅持實踐論研究范式,對于深度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三)馬克思哲學研究范式與其他非馬克忍主義研究范式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與各種形式的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交流與互動中不斷發(fā)展起來的。這里所說的“非馬克思主義”,不是從反馬克思主義的意義上使用的,也不是從否定意義上提出的,而是從不同的研究傳統(tǒng)與流派的角度提出的。應該說,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非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中國哲學、西方哲學之間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研究觀念和研究范式的差異。(學術月刊》2007年第4期、第5期連載了林安梧、歐陽康、鄧曉芒、郭齊勇四位分別來自中國哲學、西方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者就跨哲學溝通與哲學發(fā)展問題開展的對話m,它引出了很多值得深人思考的話題。例如,中國哲學的合法性問題,中、西、馬哲學對話的前提、基礎和可能性問題,如何看待西方的本質(zhì)主義及其當代價值問題,等等。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fā)展無疑需要大力吸收來自各個學科的思想資源,作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有一個如何定位這種對話和在對話中的角色定位問題。過去馬克思主義哲學長期處于自我獨薄的地位,近年來隨著情況的變化又有了某些被邊緣化的感覺。如何以平等和開放的心態(tài)積極參與當代《馬克思思格斯選集》,第1卷,第s1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林安格、歐陽康、鄧曉芒、郭齊勇:《中國哲學的未來: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交流與互動)(上)、(下),暇《學術月刊》,2007(4),(5).令哲學關注中國與世界的哲學對話,在哲學觀與哲學方法論的層面加強與其他各種哲學的交流與互動,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發(fā)展無疑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四)當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范式與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范式的關系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是一種世界性的思想運動,除了中國以外,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在以各自的方式進行著研究。因此,理解他們的研究范式,加強與他們的哲學對話,也具有非常重要和積極的意義。近年來,筆者除了與英美發(fā)達國家的馬克思主義者開展過積極而有成效的對話外,還先后去了古巴、越南和朝鮮等國,與那里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開展過一些真誠而又坦率的對話,一方面感到彼此之間有很多共同的話題和關注點·,另一方面又感到彼此之間在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fā)展、當代問題與未來走向,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核心、靈魂與精髓等一些基本問題上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甚至對選擇哪些文本作為解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文獻方面也有諸多不同。例如,馬克思的(1844年經(jīng)濟學一哲學手稿》在中國首次出版是1979年,在越南首次出版則是60年代初,但是中國學者把該“手稿”看作是全面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最重要文獻之一,而越南的學者至今也沒有像中國學者這樣來讀這篇“手稿”,更沒有讀出那么多東西。
另外,人學研究在中國還是一個方興未艾的領域,而越南共產(chǎn)黨和越南政府撥巨資支持人學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歷史。。這些都表明,加強與各種類型的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交流與對話不僅是有益的,也是必需的。
(五)如何應對當今哲學研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提出的挑戰(zhàn)比較馬克思的時代,當代中國的思想狀況和社會實際都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象的變化,必然要求研究方式的變化,并在研究的范式方面表現(xiàn)出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走向了開放,在與多種哲學流派與思潮的并存與競爭中發(fā)揮作用。總體上看,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今中國仍然是指導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但在社會上卻存在著被邊緣化的情況,論壇哲學、講壇哲學和政壇哲學之間的距離在拉大,一些民眾對于馬克思主義存有多方面的誤解。這就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與社會和民眾的哲學需求之間還是存在著較大的距離。它要求我們反思當前的哲學發(fā)展,增強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魅力、說服力和感召力。
三、深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四個維度在當前中國學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哲學范式的研究中,有一種傾向值得重視,這就是簡單地把當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范式劃分為幾種類型或模式,然后對其加以評價,并直接從中作出選擇或取舍。這種分法直觀地看起來好像是有助于人們把握哲學范式,實際上蘊藏著一種危險,就是把非常復雜和多樣的哲學研究范式模式化并進而簡單化。哲學研究范式由于其復雜性而必然具有多樣性,難以簡單地加以分類。如果硬要把復雜的哲學范式簡單化,必須去除它們之間的差異,舍棄它們各自的豐富內(nèi)涵與個性,由此就有可能使之變得單一、干癟和僵死,損傷其生命力與活力;叵氘斈曛袊P于實踐唯物主義的討論,本來具有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引起了非常廣泛的關注與贊同,但正是由于實踐本體論、實踐一元論等似是而非的命題的介人而引發(fā)歧義,導致討論的扭曲與變形,進而導致實踐唯物主義研究本身的停滯甚至夭折。這樣的遺憾為其他研究提供了前車之鑒。
[正文圖表略.]
【廣州論文網(wǎng)(),專業(yè)之手,論文必達,助你解除論文煩惱!再無論文之憂!】
本文關鍵詞:范式的哲學價值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維度,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499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4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