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理路之檢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大學》 2011年
現(xiàn)代技術與詩意地棲居
王濤
【摘要】:對現(xiàn)代技術的反思大致可分為三派:樂觀派,悲觀派和辯證派。筆者的這篇論文主要是依據(jù)辯證派的觀點而展開論述的,另外也參考了悲觀派的一些思想。此文從現(xiàn)代技術與詩意地棲居兩者之間的二律背反關系入手,試圖分析現(xiàn)代技術對詩意地棲居的顛覆。所謂“詩意地棲居”,簡言之,即一種簡樸而安寧的生活方式。筆者在文中采用了大量海德格爾的觀點,但在論述海德格爾的時候,有一條線從馬克思而來,牽制著對海德格爾的理解,試圖會通二者。本論文借鑒引用了一些傳統(tǒng)文化。筆者以為學習傳統(tǒng)有兩重意義:一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意義,不忍見其湮滅;二是,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古典文化向我們展現(xiàn)出一種與現(xiàn)代文明迥異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這對于破除現(xiàn)代思想的狹隘性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B516.5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宋娜;走出沉淪—存在主義對運動參與本真的認識[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國盛;技術與人文[J];北京社會科學;2001年02期
2 田松;;稻香園新筆之六 科學的技術到底滿足了誰的需求[J];博覽群書;2008年07期
3 吳國盛;追思自然[J];讀書;1997年01期
4 田松;;推廣轉基因技術首先不是科學問題[J];讀書;2010年07期
5 陳嘉映;自然與本性[J];讀書;1998年01期
6 吳國盛;豁出“生存”搞“發(fā)展”[J];讀書;1999年02期
7 宋祖良;后現(xiàn)代主義哲學的實質與評價[J];國外社會科學;1995年07期
8 王雨辰;;作為社會批判理論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J];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05期
9 王煒;海德格爾與馬克思主義[J];求是學刊;1992年06期
10 張汝倫;海德格爾對科學本質的反思[J];求是學刊;1994年01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譚大友;政治本體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2 楊競業(yè);人的本質的多維哲學反思——以“經驗的預設”與“預設的經驗”為路徑[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華;;略論馬克思主義社會發(fā)展動力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稅尚軍;;正視問題 突出重點 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剛;;保障農民主體地位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飛南;;試論政治倫理化的底線、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會的制度生態(tài)訴求[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7 鄧宏烈;;論康德哲學的批判精神[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3期
8 王洪波;李穎;;社群與個人孰先孰后?——對社群主義的反思[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9 李銀兵;;淺析馬克思自由觀的科學含義、基本特點和基本內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10 白立強;;唯物史觀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玉鎖;;《管子》的成人命題:既仁且智,是謂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王炳林;;思想爭鳴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3 顏杰峰;;黨內民主建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李懷濤;;科學發(fā)展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新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5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6 楊生平;;新中國60年我國意識形態(tài)理論回顧與反思[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7 陳明凡;;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共和國的靈魂[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喬旋;;淺析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形象觀[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9 趙春明;;改革: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fā)展[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10 吳群芳;;和諧社會視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達中的政府職能[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現(xiàn)代文化表征的多維闡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實證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6 王龍飛;文化社會學視野下武術在登封的存在與發(fā)展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7 夏菲;論英國警察權的變遷[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9 高偉;海洋空間資源性資產產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10 秦曼;海洋漁業(yè)資源資產的產權效率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耕耘;靜觀萬象——中國古典園林中的審美境界[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廉靖;基于社區(qū)發(fā)展的我國農村矛盾化解機制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三三;基于新農村視角下的農民宗教信仰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4 余曉玲;以農地為依托構建農村養(yǎng)老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5 丁玲;武漢部屬高校民主黨派成員參政意愿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周榮;社會性別視角下的農村女性政治參與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林冬妹;粵東黃獅村貧困人口生存狀況及改善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徐本禹;百里杜鵑風景名勝區(qū)農村人力資源開發(fā)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10年
9 賈蓓;新世紀都市類報紙女性報道現(xiàn)狀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10 韓家勤;馬克思主義灌輸理論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xiàn)路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宋文新;;現(xiàn)代技術與“詩意地棲居”[J];長白學刊;2010年06期
2 鄭又成;;思辨與體驗[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呂乃基;;技術理性在中國——一種對技術理性的后現(xiàn)代解讀[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4 李玉悌;李祈越;;存在的本真[J];東莞理工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5 張靜;;海德格爾對現(xiàn)代技術本質追問的方法論及其啟示[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S2期
6 趙衛(wèi)國;;海德格爾本真概念的多重意蘊[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7 陳杰;;存在主義的本真觀初探[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年11期
8 羅瑞寧;;城里“人”與“詩意的棲居”[J];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9 紀墨海;;沉淪抑或沉淀:現(xiàn)代倫理之反思[J];黑河學刊;2009年07期
10 黃斐諾;;在沉淪中尋找此在[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南湜;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理路之檢視[J];天津社會科學;2000年06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鋒;;歷史進步與道德進步之間不存在二律背反[J];湖北社會科學;1989年03期
2 戴茂堂;論社會發(fā)展的二律背反[J];廣西社會科學;1996年04期
3 周忠厚;論康德美學中的二律背反[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4 潘道正;康德黑格爾審美論的二律背反[J];青海師專學報;2003年01期
5 潘雁飛;論唐宋詞的繁榮與音樂進退之二律背反關系[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年09期
6 董寧;;淺析杜麗娘性格中矛盾的合理性[J];晉中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7 李斌斌;;社會進步概念的現(xiàn)代詮釋[J];科技創(chuàng)業(yè)月刊;2007年09期
8 單怡;;從戲劇沖突看《琵琶記》的缺憾[J];咸寧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王治東;;相反與相成:從二律背反看技術的特性[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7年05期
10 趙炎秋;;道德與歷史的二律背反——再讀《拉摩的侄兒》并以之為例[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馬偉云;;商品經濟與商業(yè)道德是否二律背反[A];商業(yè)文化精品文庫[C];2001年
2 且大有;;論馬克思辯證邏輯思想產生的思想淵源[A];邏輯今探——中國邏輯學會第五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6年
3 周禎祥;蔡青;;七情配伍理論研究[A];中醫(yī)藥優(yōu)秀論文選(上)[C];2009年
4 王榮江;;技術發(fā)展的二律背反與現(xiàn)代性的困境——對現(xiàn)代性的技術解構[A];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與和諧社會建設研究——第二屆全國“科技與社會發(fā)展”中青年南方論壇論文集[C];2007年
5 劉建國;;廓清道德迷霧 喚醒做人良知——中學德育教育的反思[A];畢節(jié)地區(q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討會文章選集[C];2006年
6 顏孟堅;;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模式新探[A];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歷史責任——中國科協(xié)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3年
7 李儒大;;淺談《水滸傳》的敘事藝術[A];水滸爭鳴(第十輯)[C];2008年
8 紀樹立;;英倫訪耆學:李約瑟和波普爾[A];時代與思潮(2)——中西文化沖撞[C];1989年
9 謝地坤;;自由與宗教——從謝林的“自由論”談起[A];“理性、信仰與宗教”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劉志山;;經濟與道德的互動——深圳特區(qū)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與思想道德建設[A];2001中國經濟特區(qū)論壇:WTO與特區(qū)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彭興庭;[N];中國房地產報;2005年
2 科瑞集團副董事長 郭梓林;[N];經理日報;2008年
3 彭興庭;[N];中國工業(yè)報;2007年
4 彭興庭;[N];中國企業(yè)報;2006年
5 劉力達;[N];中國民族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秦煒;[N];證券日報;2005年
7 李增強;[N];文藝報;2007年
8 朱四倍;[N];中國改革報;2007年
9 徐祥運;[N];中國高新技術產業(yè)導報;2006年
10 葉秀山;[N];人民政協(xié)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馮健飛;老舍敘事作品悲劇品格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喬穎;趨向“他者的翻譯”[D];河南大學;2007年
3 王平;目的論視域下的康德歷史哲學[D];復旦大學;2004年
4 吳畛;人道主義與人的自我拯救[D];吉林大學;2006年
5 沈建平;趣味與德性[D];浙江大學;2008年
6 王海英;馬克思與弗洛姆異化理論統(tǒng)觀[D];吉林大學;2008年
7 韓志偉;實踐與辯證法——從對象性思維方式到實踐性思維方式[D];吉林大學;2004年
8 劉凱;康德美學中的自由[D];復旦大學;2006年
9 王維杰;在馬克思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之間[D];吉林大學;2008年
10 姚修杰;康德自由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明超;從二律背反到先驗自由[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2 寇旭華;《塵埃落定》的隱性寓意:強勢文化撞擊下理智與情感的二律背反[D];吉林大學;2004年
3 趙琳婭;二律背反之突圍[D];河南大學;2008年
4 王靜;康德“三大批判”二律背反的解決及其現(xiàn)代意義[D];安徽大學;2006年
5 翟剛學;走出意識形態(tài)的迷局[D];江南大學;2008年
6 沈南璐;青年盧卡奇“歷史”概念的成因及實質[D];吉林大學;2006年
7 錢玉麗;20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俄羅斯發(fā)展的歷史命運[D];黑龍江大學;2006年
8 胡佳佳;歷史與道德的沖突張力[D];浙江大學;2007年
9 朱學彬;視覺“圖像”化所引起的“犧牲”性“革命”[D];天津美術學院;2007年
10 馬彪;康德批判哲學的起點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關鍵詞:新時期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發(fā)展理路之檢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62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26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