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語境中的道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1-30 19:26
本文關鍵詞:楚文化語境中的道學研究
【摘要】:楚文化的研究主要以周代的楚國歷史文化為主體,包括楚文化的淵源和流變,還涉及與其并世共存的一些地域的乃至國家的文化之關系。楚文化與道學相同的亞文化屬性,使屬于地域文化的楚文化和屬于學派文化的道學之間有著緊密的契合。道學起源于楚地,道學的產(chǎn)生、發(fā)展、傳播及思想特點都與楚文化有著極深的內(nèi)在關聯(lián),道學與楚文化的影響互相而又深刻!袄锨f之學為楚學”這一學術見解,是中國文史哲學術界幾成定論的一大見解。本文將從楚文化中道學的產(chǎn)生、形成出發(fā),通過研究道學與楚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和影響、道學在楚文化中的傳播路徑,以及兩種文化之間的發(fā)展與流變,來分析說明一以貫之的道學即一以貫之的楚學。本文將從以下三個部分進行展開論述:第一部分道學與楚文化的淵源。從楚文化的形成地域范圍與亞文化特征來看道學在楚地產(chǎn)生發(fā)展有著一定的必然性。不僅老莊的出生地與楚關系密切,道家創(chuàng)始人老子“道”的思想啟蒙也來自于楚開國人物鬻熊,楚地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了道學,老莊及后世道學的思想代表都受到楚文化的影響。第二部分楚文化與道學的交融和影響。道學和楚文化的影響是相互的,不僅道學的神秘性深受楚文化崇巫之風的濡染,老子以水喻“道”歸因于楚文化的生成環(huán)境,同時莊子思想的形成也得益于楚文化浪漫開放的特質(zhì),道家的辯證思想也根源于楚人的“積柔弱”而“變剛強”的性格特征;另一方面,道學豐富了楚文化中的哲學思維,使其具有獨特的哲學特質(zhì),同時道學還影響了楚文化的人文精神、促進了楚文學藝術的發(fā)展。第三部分道學在楚文化中的傳播與流變。不同的傳播的形式和媒介給道學帶來不同階段的傳播和發(fā)展,東漢時期道家與巫道結(jié)合產(chǎn)生道教,道家與儒釋兩家的碰撞和融合都帶動了道學的發(fā)展和流變。由于這種不斷的傳播,從而帶動了道學在楚文化歷史中的發(fā)展;在西漢和隋唐時期道家思想出現(xiàn)過兩次發(fā)展的繁榮期,而后歷經(jīng)下行,至北宋至清代中葉又經(jīng)歷了新的融合與復興。道學在此過程也成為楚文化的代表,滲透和影響到整個華夏文化。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223.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釗;;論楚文化對道教文化的深刻影響[J];湖北社會科學;2011年03期
2 劉生良;;評張縱逸著《屈原與楚辭》[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3 蕭放;論荊楚文化的地域特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王峰;黃瑩;;楚人文化心理論略[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5 朱曉鵬;試論莊子哲學與楚文化的關系[J];江漢論壇;1988年02期
6 王文欽;儒、道二家思想的地域特點和最初交融[J];孔子研究;1986年03期
7 周雪松;費曉萍;;荊楚文化的歷史價值研究[J];前沿;2010年24期
8 張智彥;楚文化與老莊哲學[J];社會科學輯刊;1990年02期
9 羅運環(huán);論荊楚文化的基本精神及其特點[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3年02期
10 張澤洪;;明清以來道教唱道情在湖北的傳播[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0年05期
,本文編號:124021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zhexuezongjiaolunwen/1240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