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直腸癌組織細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及脆弱擬桿菌感染細胞實驗
本文關鍵詞:結直腸癌組織細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及脆弱擬桿菌感染細胞實驗
更多相關文章: 結直腸癌 細菌分離鑒定 腸毒性脆弱擬桿菌 KMB_(17)
【摘要】:[目的]在世界范圍內(nèi),結直腸癌作為惡性腫瘤疾病,以其高發(fā)病率威脅著人類的健康,多年的研究證據(jù)已表明腸道菌群在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本研究通過對結直腸癌組織中的厭氧菌進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了解組織中菌群的結構及組分;鑒定與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相關的核心腸道菌群,篩選與結直腸癌發(fā)生發(fā)展關系密切的細菌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細菌感染細胞實驗,了解分離所得腸毒性脆弱擬桿菌對KMB17細胞的感染能力。[方法]采集51例2014年至2015年結直腸癌患者手術的組織樣本;在厭氧條件下分離樣本中的細菌,經(jīng)PCR擴增細菌16SrRNA基因,利用16SrRNA基因可變區(qū)菌屬間變異性鑒定細菌種屬;通過分離得到細菌的檢出率確定結直腸癌組織中的核心菌群;利用分離得到的腸毒性脆弱擬桿菌感染KMB17細胞,通過透射電鏡和免疫熒光法觀察感染情況。[結果]本實驗從組織樣本中經(jīng)厭氧培養(yǎng)分離鑒定出172株、35種細菌,其中費格森埃希菌、糞腸球菌、脆弱擬桿菌、多形擬桿菌等檢出率較高,是結直腸癌組織樣本中的核心菌群;通過透射電鏡及免疫熒光檢測均可在細胞內(nèi)觀察到腸毒性脆弱擬桿菌,證實腸毒性脆弱擬桿菌成功進入胞內(nèi)感染KMB17細胞。[結論]在結直腸癌腫瘤組織樣本中致病菌或條件致病菌較益生菌在種類數(shù)量上都有一定優(yōu)勢,費格森埃希菌、糞腸球菌、脆弱擬桿菌、索氏志賀氏菌等致病菌和條件致病菌在結直腸癌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可能起著重要作用;分離所得腸毒性脆弱擬桿菌能成功進入細胞內(nèi)感染KMB17細胞。
【關鍵詞】:結直腸癌 細菌分離鑒定 腸毒性脆弱擬桿菌 KMB_(17)
【學位授予單位】:昆明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35.34
【目錄】:
- 縮略詞表5-6
- 中文摘要6-7
- 英文摘要7-9
- 前言9-13
- 材料和方法13-24
- 1 材料13-15
- 1.1 組織樣本13
- 1.2 產(chǎn)腸毒素的脆弱擬桿菌13
- 1.3 KMB_(17)細胞13
- 1.4 實驗動物13
- 1.5 設備與試劑13-15
- 2 方法15-24
- 2.1 組織樣本中厭氧菌及兼性厭氧菌的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15-20
- 2.2 ETBF對KMB_(17)細胞的感染實驗20-24
- 結果24-33
- 1 癌旁組織樣本細菌分離情況24
- 2 結直腸癌組織樣本中細菌分離情況24-25
- 3 細菌檢出數(shù)及檢出率25-29
- 4 ETBF鑒定結果29
- 5 感染后倒置顯微鏡下細胞狀態(tài)觀察29-30
- 6 透射電鏡觀察結果30-32
- 7 免疫熒光檢測結果32-33
- 討論33-39
- 結論39-40
- 參考文獻40-49
- 附錄49-52
- 綜述52-64
- 參考文獻60-64
- 攻讀學位期間獲得的學術成果64-65
- 致謝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顧磊;張玉;查文菁;;結直腸癌組織與血清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的相關性[J];復旦學報(醫(yī)學版);2006年06期
2 李遠航;;小窩蛋白1和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年21期
3 鐘霞,于皆平,羅和生;結直腸癌組織中核因子κB的表達及其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02年04期
4 趙川,普蘋,付紅梅;c-erbB-2,nm23蛋白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實用癌癥雜志;2003年04期
5 應月強,曹曉智,伍先久,李希麟;結直腸癌組織中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表達的意義[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4年09期
6 邱成志,黃種心,王川,朱世澤,吳友誼,邱建龍;生長抑素受體亞型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5年04期
7 馬向濤;余力偉;王杉;杜如昱;崔志榮;;鈣調(diào)神經(jīng)磷酸酶信號轉(zhuǎn)導通路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6年07期
8 張燕;李延青;張尚忠;郭玉婷;袁俊華;楊曉云;王敏;盧雪峰;;結直腸癌組織中葡糖醛酸基轉(zhuǎn)移酶2B表達水平的研究[J];毒理學雜志;2007年02期
9 董秋美;何友兼;鄭偉華;候景輝;;結直腸癌組織二氫嘧啶脫氫酶的表達及意義[J];腫瘤學雜志;2007年05期
10 馮文坡;陳鯉翔;寇曉丹;許晶晶;康巧珍;祁元明;;細胞骨架4.1蛋白基因家族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年2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傅佶泓;崔龍;陳衛(wèi);;結直腸癌組織miRNA,mRNA表達譜芯片分析及功能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第七屆全國中青年腫瘤學術會議——中華醫(yī)學會腫瘤學分會“中華腫瘤 明日之星”大型評選活動暨中青年委員全國遴選論文匯編[C];2011年
2 黃文斌;趙建華;黃悅;李莉;楊小兵;王勁松;張琦;;結直腸癌組織中腫瘤出芽的臨床病理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7年學術年會暨第九屆全國病理大會論文匯編[C];2007年
3 邢曉明;黃瓊;王英紅;來茂德;;結直腸癌組織蛋白質(zhì)組學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4 湯菲;單保恩;;二胺氧化酶抗體的制備及其在人結直腸癌組織中表達的意義[A];河北省免疫學會第5次會員代表暨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5 蔡崎;施達仁;陸洪芬;孫孟紅;;CD44v3,v6蛋白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A];2000全國腫瘤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0年
6 李邦華;鐘瓊;;結直腸癌組織中ERCC1表達及其臨床意義[A];江西省首屆中西醫(yī)結合腫瘤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7 張志勇;趙增仁;張麗靜;吳瑜;高艷敏;胡月明;李芳;;結直腸癌組織中MAC30的表達及其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8 陳積賢;張潔;任振華;薛迪新;吳偉力;張仁虎;余銘;林道浙;林肖;梁美珍;賀先偉;徐平;黃建武;;結直腸癌組織中p27基因甲基化與其臨床病理的關系[A];2011年浙江省肛腸外科學術大會暨結直腸肛門疾病診治新進展學習班論文匯編[C];2011年
9 方合志;沈麗君;魏佳;丁志囡;白益東;呂建新;;人結直腸癌組織中線粒體基因D環(huán)區(qū)突變的研究[A];中國遺傳學會第八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2004-2008)[C];2008年
10 方合志;沈麗君;魏佳;丁志囡;白益東;呂建新;;人結直腸癌組織中線粒體基因D環(huán)區(qū)突變的研究[A];第二屆中國醫(yī)學細胞生物學學術大會暨細胞生物學教學改革會議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陳德波;結直腸癌組織差異表達蛋白質(zhì)的鑒定與分析[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孔斌;水通道蛋白-1(AQP-1)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與腫瘤微血管形成的關系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3 楊光遠;大腸癌上調(diào)表達蛋白NPM1單克隆抗體的制備及初步應用[D];吉林大學;2013年
4 李素艷;NIBP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其對結腸癌細胞增殖的影響[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李日恒;Livin、Caspase-3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吉林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滿;Bmi-1和Mina53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鄭州大學;2015年
2 和慶強;SIRT1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徐培生;GLUT1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孫淼;IGF-1R與IGF-2R基因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5 張猛;雌激素受體和共調(diào)節(jié)因子在人結直腸癌組織中差異性表達[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6 張惠斌;DAB2IP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意義[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7 何勝悅;結直腸癌組織中ARID1A基因突變及ARID1A與PDCD4、PDCD5、MCL-1的蛋白表達變化及意義[D];貴州醫(yī)科大學;2016年
8 劉麗君;結直腸癌組織細菌分離培養(yǎng)與鑒定及脆弱擬桿菌感染細胞實驗[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6年
9 宋媛;脂聯(lián)素及其受體在結直腸癌組織中的表達及相關研究[D];遼寧醫(yī)學院;2011年
10 朱萌;內(nèi)皮細胞特異性分子-1在結直腸癌組織的表達及其與血清癌胚抗原的相關性[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5684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568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