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鏡肺段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4-15 08:19
【摘要】:目的:電視輔助胸腔鏡手術(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在全球范圍內(nèi)已得到廣泛的認可及應用,但對于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最佳的手術方式是選擇肺葉切除還是亞肺葉切除(解剖性肺段切除或楔形切除)仍然存在爭議,本研究探討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阜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胸外科收治的36例行胸腔鏡下肺段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并與48例行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患者的臨床質(zhì)料進行比較,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淋巴結(jié)清掃個數(shù)、術后第24至第48小時胸腔引流量、胸管留置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圍術期并發(fā)癥、患者術前和術后6個月肺功能的變化情況及術后生存情況。結(jié)果:兩組患者一般臨床特征具有可比性,均順利完成手術,無圍手術期死亡,肺段組手術時間[(167.36±15.96)min VS.(151.31±19.07)min,p0.001]明顯長于肺葉組手術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肺段組和肺葉組術中出血量[(164.31±72.43)ml VS.(187.71±110.97)ml,p=0.247]、淋巴結(jié)切除數(shù)[(11.64±2.66)枚VS.(12.79±2.71)枚,p=0.05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兩組患者術后第24至第48小時胸腔引流量[(143.19±55.32)ml VS.(165.00±32.42)ml,p=0.040]、引流管留置時間[(4.11±0.85))d VS.(4.77±0.95)d,p=0.002]、術后住院時間[(6.83±1.36)d VS.(8.02±1.21)d,p0.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依次是11.1%和14.6%,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751)。術后6個月肺功能參數(shù)FEV1與FVC下降比率肺段組少于肺葉組,具備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術后共隨訪81例患者(肺段組隨訪35例,肺葉組隨訪46例),其中肺段組失訪1例,肺葉組失訪2例,總隨訪率達到了96.4%。肺段組術后平均隨訪27.6月,肺葉組術后平均隨訪28.2月,兩組患者隨訪期間均無出現(xiàn)腫瘤相關性死亡。結(jié)論:胸腔鏡下肺段與肺葉切除術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療效無顯著性差異,但肺段切除術能最大限度保留患者健康肺組織,并且具有術后胸腔引流量少、引流管留置時間短、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可以為早期肺癌的治療提供一種更加微創(chuàng)的手術方式。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34.2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R73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樹庚;邱斌;李放;譚鋒維;趙峻;薛奇;王大力;毛友生;牟巨偉;赫捷;;胸腔鏡下解剖性部分肺葉切除術與肺葉切除術治療pT1aN0M0期周圍型非小細胞肺癌的近期療效比較[J];中華外科雜志;2015年10期
2 方衛(wèi)民;;CT引導下經(jīng)皮肺穿刺金屬棒植入并血染色法在胸腔鏡治療肺小結(jié)節(jié)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年27期
3 張真榕;劉德若;郭永慶;石彬;田燕雛;宋之乙;梁朝陽;馮宏響;;肺段切除與肺葉切除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的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志;2015年08期
4 龐景灼;巫國勇;葉敏;龐文廣;蔡成杰;;胸腔鏡肺段切除和肺葉切除在治療早期非小細胞肺癌近期療效的對比[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5年04期
5 趙純;曹隆想;張,
本文編號:26283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262834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