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檢測IQGAP1蛋白、Rac1蛋白和Cdc42蛋白在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BLBC)、非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non-basal-like breast carcinoma,NON-BLBC)及癌旁正常乳腺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分析IQGAP1蛋白、Rac1蛋白和Cdc42蛋白與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的腫瘤大小、組織學分級、淋巴結轉移及p TNM分期等臨床病理特征之間的關系及IQGAP1蛋白、Rac1蛋白和Cdc42蛋白三者之間在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中表達的相關性,探討IQGAP1、Rac1和Cdc42在腫瘤發(fā)生、發(fā)展及侵襲轉移中的作用,為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轉移機制研究及臨床的靶向治療,進一步提供理論依據(jù)。方法:通過免疫組化技術檢測IQGAP1蛋白、Rac1蛋白和Cdc42蛋白分別在60例基底細胞樣乳腺癌、45例非基底細胞樣乳腺癌、35例正常乳腺組織中的表達情況。免疫組化結果采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7.0進行統(tǒng)計分析,IQGAP1蛋白、Rac1蛋白和Cdc42蛋白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非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組織三組表達的差異,及IQGAP1蛋白、Rac1蛋白和Cdc42蛋白與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之間關系的比較采用c2檢驗及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P0.05;IQGAP1蛋白、Rac1蛋白和Cdc42蛋白三者之間相關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關分析,檢驗水準α=0.05,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非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組織三組間的兩兩比較采用c2分割法,檢驗水準α=0.0125,P0.01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果:IQGAP1在BLBC、NON-BLBC及正常乳腺組織中的表達率分別為85.00%(51/60)、82.22%(37/45)、28.57%(10/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IQGAP1在BLBC中的表達高于正常乳腺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5),IQGAP1在NON-BLBC中的表達與高于正常乳腺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5);IQGAP1在BLBC中的表達與腫瘤直徑、p TNM密切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ac1在BLBC、NON-BLBC及正常乳腺組織中的表達率分別為81.67%(49/60)、51.11%(23/45)、20.00%(7/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Rac1在BLBC中的表達高于NON-BLBC,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5),Rac1在BLBC中的表達高于正常乳腺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5),Rac1在NON-BLBC中的表達高于與正常乳腺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5);Rac1在BLBC中的表達與腫瘤組織學分級、淋巴結轉移及p TNM密切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c42在BLBC、NON-BLBC及正常乳腺組織中的表達率分別為85.00%(51/60)、55.55%(25/45)、31.42%(11/3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dc42在BLBC中的表達高于NON-BLBC,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5),Cdc42在BLBC中的表達高于正常乳腺組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5),;Cdc42在BLBC中的表達與淋巴結轉移、p TNM密切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BLBC中,IQGAP1與Rac1的表達呈正相關(r=0.404,P0.05),IQGAP1與Cdc42的表達呈正相關(r=0.608,P0.001),Rac1與Cdc42的表達呈正相關(r=0.645,P0.001)。結論:IQGAP1、Rac1和Cdc42在BLBC均呈現(xiàn)高表達,且與BLBC的腫瘤直徑、淋巴結轉移及p TNM等臨床病理特點密切相關,提示三者可能是促進BLBC腫瘤的局部侵襲和遠處轉移的重要因素,在BLBC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提示三者今后可作為BLBC預后不良的指標及治療的靶點;IQGAP1、Rac1和Cdc42在BLBC的表達均呈正相關關系,提示三者協(xié)同參與了BLBC中腫瘤細胞轉化與侵襲的過程,共同促進BLBC的發(fā)生發(fā)展及遠處轉移,提示聯(lián)合檢測IQGAP1蛋白、Rac1蛋白和Cdc42蛋白的表達對判斷BLBC轉移潛能和預后具有指導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承德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7.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Veenstra-Knol H.E.;Scheewe J.H.;Van Der Vlist G.J.;M.G.E.M. Ausems;高蕊;;基底細胞痣綜合征的早期識別[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兒科學分冊);2005年09期
2 周淑英,王君松,趙子卿,阮一民;基底細胞痣一例[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8年02期
3 郭于曦,黃金偉;8種藥物對基底細胞影響的研究[J];蘇州醫(yī)學院學報;1998年08期
4 Pruvost-Balland C.;Gorry P.;Boutet N.;M.-F.Avril;馮義國;;22例基底細胞痣綜合征患者的臨床和遺傳學研究(法語)[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2006年10期
5 胡興榮;邱妮妮;;基底細胞痣綜合征1例[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年02期
6 宋君;黃科峰;黎昌華;周怡;韓俊玲;;基底細胞痣綜合征一例[J];放射學實踐;2011年04期
7 高錦聲;張月芳;徐梅玉;鄒楨;顧志杰;陳祖芬;王在華;;一家族基底細胞痣綜合征遺傳學的研究(摘要)[J];蘇州醫(yī)學院學報;1981年00期
8 李克莉;基底細胞痣綜合征[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82年06期
9 高錦聲,張月芳,徐梅玉,鄒楨,顧志杰;一家族基底細胞痣綜合征遺傳學的研究[J];遺傳學報;1983年01期
10 李蓉芬;;多發(fā)性基底細胞痣綜合征一例報告[J];浙江醫(yī)科大學學報;198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徐小英;顏美秋;;基底細胞瘤的美容外科治療[A];2008年浙江省皮膚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2 田臻;;涎腺伴篩狀結構基底細胞腫瘤的診斷和臨床病理學研究[A];2004年上海市口腔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4年
3 朱信信;楊紅鷹;;具有基底細胞樣表型的三陰性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及預后分析[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4 張新華;張建強;孟奎;孫桂勤;周曉軍;;食管基底細胞樣鱗癌21例臨床病理、免疫組化和電鏡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05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5年
5 楊廣智;;子宮頸基底細胞樣鱗狀細胞癌1例[A];中華醫(yī)學會病理學分會2010年學術年會日程及論文匯編[C];2010年
6 江陽;閆國富;刁慶春;;線狀痣樣型基底細胞樣毛囊錯構瘤1例[A];2011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科學證實:腫瘤確會散發(fā)出特殊氣味[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陳小悅;基底細胞樣型乳腺癌中IQGAP1、Rac1和Cdc42蛋白的表達及臨床意義[D];承德醫(yī)學院;2015年
2 趙紅艷;前列腺良惡性上皮病變的基底細胞變化及其病理學意義[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8年
3 王園園;散發(fā)性、家族聚集性基底細胞痣綜合癥的PTCH1基因突變分析[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4年
4 閆慧敏;芥子氣染毒小鼠皮膚基底細胞的增殖動力學行為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yī)學科學院;2004年
5 王星星;基底細胞樣乳腺癌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0年
6 姜麗;S100A7、Cripto-1和CD34蛋白在基底細胞樣乳腺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D];承德醫(yī)學院;2014年
7 于學紅;Elf-1與Rb蛋白在表皮腫瘤中的表達及意義[D];青島大學;2005年
,
本文編號:
25806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2580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