載內皮抑素殼聚糖納米粒聯(lián)合順鉑對小鼠Lewis肺癌移植瘤的治療作用
【圖文】:
A:ES-NPs粒徑分布;B:透射電鏡觀察ES-NPs形態(tài);C:ES-NPs體外釋放曲線圖1ES-NPs的基本性質A:各組小鼠移植瘤生長曲線a:P<0.05,與ES+DDP組比較;B:各組移植瘤生長21d肉眼觀1:對照組;2:ES組;3:DDP組;4:ES-NPs組;5:ES+DDP組;6:ES-NPs+DDP組圖2不同處理組對Lewis肺癌移植瘤生長的影響2.2ES-NPs的釋放率測定ES-NPs的體外釋放包括兩個過程:突釋期和緩慢釋放期(圖1C)。在最初的3d,ES-NPs的釋放速率較快,累積釋放量達到(44.15±5.95)%。隨后,,藥物釋放較為平緩,第7天藥物的累積釋放量為(60.22±2.58)%。2.3ES-NPs聯(lián)合DDP對小鼠移植瘤生長情況的影響由圖2可知,對照組腫瘤生長迅速,曲線陡直;各實驗組生長曲線較為平緩。與對照組相比,各實驗組在用藥后對移植瘤的生長均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ES-NPs+DDP組的作用效果最為明顯。觀察結束時,各組瘤體質量和抑瘤率見表2。ES-NPs組對腫瘤的抑制作用明顯強于ES組(P<0.05)。同時發(fā)現(xiàn)ES-NPs組的抑瘤作用與ES+DDP組相當(P>0.05),而ES-NPs+DDP組的抑瘤作用從第15天開始就明顯強于ES+DDP組(P<0.05)。2.4各組小鼠血清中內皮抑素和VEGF的水平比較與對照組相比,各實驗組血清中內皮抑素水平均明顯提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ES-NPs+DDP組血清中內皮抑素的含量為(165.086±9.103)pg/mL,明顯高于ES組、ES+DDP組和DDP組(P<0.05),但與ES-NPs組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928,圖3A)。和內皮抑素的水平相反,對照組血清VEGF水平明顯高于其余各組(P<0.05)。由圖3B可知,ES-NPs組血清VEGF水平明顯低于ES組和ES+DDP組(P<0.05),而ES-NPs+DDP組的VEGF水平明顯低于其余各組(P<0.05)。表2各處理組對腫瘤的質量及抑瘤率的影響(n=15)組別腫瘤質量(m/g)抑瘤率(%)?
【作者單位】: 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腫瘤科;
【基金】: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科研專項資金計劃項目(2014-10-146)~~
【分類號】:R73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思維,尹宜發(fā),鄒立勇,胡遠強;內皮抑素的研究現(xiàn)狀及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05年07期
2 夏紅強;樓谷音;;內皮抑素臨床研究新進展[J];中國藥房;2007年08期
3 靳晨亭;陸蕙;;內皮抑素及其與心血管病的關系[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08年04期
4 肖芳芳;黃宇戈;;內皮抑素與肺發(fā)育關系的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0年09期
5 俞英欣,劉瑞,趙德化,劉俊山;內皮抑素的抗腫瘤作用展望[J];國外醫(yī)學(腫瘤學分冊);2000年05期
6 ;內皮抑素轉基因雙歧桿菌抑癌效果觀察[J];南京軍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7 馮怡;內皮抑素研究進展[J];生物工程學報;2001年05期
8 劉文華,董文度,徐根興,劉新卷,傅更鋒,張敏華,駱云,樊燕蓉,MA Jin-ping,LI Jie,REN Min-dong;口服轉內皮抑素基因雙歧桿菌制劑對肺癌的療效[J];南京軍醫(yī)學院學報;2001年02期
9 徐立春,陳志琳,張育,孫振華,陳平,劉曉丹,卜平;抗腫瘤的人重組內皮抑素基因的克隆及表達[J];中國自然醫(yī)學雜志;2002年04期
10 王朱逸,王瑤;內皮抑素抗腫瘤作用研究進展[J];同濟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3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永紅;張翊;繞春明;王軍志;;內皮細胞遷移法定量測定內皮抑素生物學活性的研究[A];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2 許煥麗;王鳳山;;內皮抑素的結構與作用機制研究進展[A];山東省藥學會2006年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譚海寧;王鳳山;凌沛學;;內皮抑素及其對血管生成抑制作用的研究進展[A];山東省藥學會2006年生化與生物技術藥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譚海寧;王鳳山;;內皮抑素的硫酸肝素修飾及二級結構與活性研究[A];中國藥學會全國多糖類藥物研究與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5 譚海寧;王鳳山;凌沛學;;內皮抑素及其對多種腫瘤抑制作用的研究進展[A];山東省藥學會第一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6 高慧棋;楊志杰;李勇;;內皮抑素基因聯(lián)合~(32)P膠體對大鼠種植癌的抑制作用[A];第四屆全國中青年核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7 馮怡;許偉利;馬清鈞;;人ANG-EN1融合蛋白表達載體的構建及在大腸桿菌中表達的研究[A];中國生物工程學會第三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8 王東之;毛威;戴金;黃兆銓;陳民利;倪桂寶;;內皮抑素對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心血管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1年
9 申寶忠;黃濤;王凱;王可錚;李任飛;張同;王丹;;光學分子成像監(jiān)測內皮抑素基因治療肺癌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16次全國放射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季怡萍;夏敏;王群;;MALDI-TOF-MS法對重組人內皮抑素蛋白分子質量測定[A];2004年全國有機質譜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李思維;班麗麗;內皮抑素治療腫瘤喜中有憂[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隋剛;腺病毒介導內皮抑素基因治療小鼠肺癌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4年
2 馮玉梅;內皮抑素及其噬菌體模擬肽抑制新血管形成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5年
3 楊珉;內皮抑素治療膠質瘤的作用機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4 劉曉強;內皮抑素重組腺病毒載體的構建及其對膀胱癌生長抑制作用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3年
5 王曉燕;重組內皮抑素及重組α-干擾素在抑制角膜新生血管生成及腫瘤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04年
6 段薇;葡萄糖對血管內皮細胞內皮抑素表達的影響及其調控機制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凌春華;內皮抑素基因轉移聯(lián)合電離輻射對肺腺癌的實驗性治療及相關臨床研究[D];蘇州大學;2003年
8 于音;內皮抑素基因聯(lián)合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大鼠腦膠質瘤的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9 陳雄;攜帶內皮抑素基因增殖型腺病毒治療卵巢癌的實驗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06年
10 牛牛;聯(lián)合用藥在肺癌抗血管治療中的療效及毒副作用分析[D];北京市結核病胸部腫瘤研究所;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曉瑋;內皮抑素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盒和糖化白蛋白酶法檢測試劑盒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5年
2 徐榕苑;內皮抑素聯(lián)合放療治療宮頸癌的研究進展[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王焱;重組人內皮抑素、轉鐵蛋白膠乳增強免疫比濁法檢測試劑盒初步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4 綦霞;小鼠內皮抑素基因突變體的構建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4年
5 黃曉華;小鼠內皮抑素基因突變體的克隆表達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大連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李招娜;低分子肝素化內皮抑素抑制兔角膜新生血管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7 宋霞;內皮抑素基因非病毒載體肌肉注射聯(lián)合電脈沖體內轉染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5年
8 李超鵬;人內皮抑素重組腺病毒轉染人視網(wǎng)膜色素上皮細胞的體外實驗[D];四川大學;2006年
9 邵杰;內皮抑素對膠質瘤細胞增殖的影響研究[D];蘇州大學;2012年
10 朱偉;內皮抑素及其修飾物對脈絡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實驗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379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2537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