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112例臨床分析
本文選題: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 + 替莫唑胺; 參考:《廣東醫(yī)學》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探討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BM)手術后聯(lián)合不同輔助治療手段對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對112例首診GBM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隨訪及回顧性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計算生存率并繪制生存曲線,用log-rank檢驗方法進行單因素分析,對影響生存時間的多因素進行COX回歸分析。結果 112例患者納入分析,隨訪結束存活18例,隨訪期間死亡94例,平均生存時間(14.7±1.69)個月。手術全切、IDH1突變陽性、術后2~4周內開始放療、Stupp方案后長周期維持替莫唑胺影響患者的總生存時間。COX回顧分析顯示患者手術全切(P=0.003)、術后2~4周開始放療(P=0.000)是影響生存時間的獨立因素。挽救性治療手段對生存時間的影響,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手術全切及術后早期開始放療能延長GBM患者生存期,以IDH1/2基因為代表的分子檢測能很好地判斷高級別膠質瘤的生存預后。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adjuvant therapy combined with GBM o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pleomorphic.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112 patients with GBM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survival rate was calculated by Kaplan-Meier method and the survival curve was drawn. The single factor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log-rank test, and the multiple factors affecting survival time were analyzed by COX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 of 112 patients, 18 survived and 94 died during the follow-up, with an average survival time of 14.7 鹵1.69 months.IDH1 mutation was positive in total excision.The overall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was affected by the long-term maintenance of temozolidomide within 2 to 4 weeks after radiotherapy. Cox retrospec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otal resection of P0. 003 and radiotherapy of P0. 000 at 24 weeks after operation were independent factors affecting survival time.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ffect of salvage therapy on survival time (P 0.05).Conclusion Total resection and early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can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GBM patients. The molecular detection of IDH1/2 gene can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survival and prognosis of high grade gliomas.
【作者單位】: 廣東三九腦科醫(yī)院腫瘤綜合治療中心;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神經外科/神經腫瘤科華南腫瘤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癌癥醫(yī)學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基金】:廣東省建設中醫(yī)藥強省立項資助科研課題(編號:20151169)
【分類號】:R739.4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刁新峰;李新茂;張婷;鄭新成;張方成;魏志玄;;幕上多形膠質母細胞瘤56例臨床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5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山常國;楊群英;賴名耀;洪偉平;胡清軍;凌雪冰;蔡林波;;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112例臨床分析[J];廣東醫(yī)學;2017年01期
2 唐安;;膠質母細胞瘤CT平掃及增強掃描分析[J];臨床醫(yī)學;2016年10期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韓利江;張俊廷;杜洪濤;韓小弟;李健;薛鳳文;范艷竹;張鵬飛;;膠質母細胞瘤全切術后患者預后影響因素的前瞻性研究[J];中華神經醫(yī)學雜志;2014年12期
2 Salvador Villà;Carme Balaà;Sílvia Comas;;Radiation and concomitant chem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glioblastoma multiforme[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4年01期
3 陳怡東;房彤;蔣靜;陳力;孫保錦;邱曉光;;精確放療同步替莫唑胺治療膠質母細胞瘤療效初探[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12年05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江華;;替莫唑胺一線治療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完全緩解1例及文獻復習[J];安徽醫(yī)藥;2011年12期
2 王永峰;;我和替莫唑胺二十年[J];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13年04期
3 杜小莉;治療頑固性多形性成膠質細胞瘤的新藥——替莫唑胺[J];中國藥學雜志;2000年02期
4 蔡霞 ,馮光玲 ,任業(yè)明;替莫唑胺的合成[J];山東醫(yī)藥工業(yè);2003年04期
5 熊曉鵬;孔琳;胡超蘇;;放射治療合并替莫唑胺治療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的研究[J];中國神經腫瘤雜志;2005年04期
6 韋敏;肖億;;替莫唑胺的臨床應用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6年12期
7 楊寧蓉;王琳;秦叔逵;;替莫唑胺治療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惡性淋巴瘤1例[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7年11期
8 曾毅;羅林;袁紅平;劉金成;;替莫唑胺同步放療治療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32例觀察[J];云南醫(yī)藥;2009年03期
9 潘浩;;新型烷化劑替莫唑胺的臨床應用進展[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10年06期
10 李宏業(yè);徐軍;周士振;王秀華;趙玉娥;朱玉方;陶榮杰;;替莫唑胺配合放療治療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的臨床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0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軍;周士振;朱玉方;陶榮杰;;替莫唑胺配合放療治療原發(fā)性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的臨床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田新華;林曉寧;林錦超;魏峰;莊再旺;任磊;陳鍔;孫瑾;;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納米粒的制備方法比較[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3 李紅霞;黃佳;史衛(wèi)忠;趙志剛;;冰片作用下替莫唑胺在家兔體內的藥代動力學研究[A];2008年中國藥學會學術年會暨第八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08年
4 王新東;郎岳明;勵勇;徐將榮;高峰;李江;余建軍;;替莫唑胺治療腦膠質瘤的臨床分析[A];2011年浙江省神經外科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孫濤;董瑩;張矛;;替莫唑胺聯(lián)合放射治療在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患者治療中的作用研究[A];第13屆全國肺癌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13年
6 田新華;林曉寧;林錦超;魏峰;莊再旺;任磊;陳鍔;孫瑾;;腦靶向載替莫唑胺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納米粒體內外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7 許建萍;張湘茹;李峻嶺;王宏羽;王燕;郝學志;石遠凱;;替莫唑胺聯(lián)合伊立替康治療復發(fā)性非小細胞肺癌腦轉移的療效和毒副作用分析[A];中國腫瘤內科進展 中國腫瘤醫(yī)師教育(2014)[C];2014年
8 宋諸臣;楊磊;魏金芝;叢智榮;彭春雷;;替莫唑胺聯(lián)合美羅華治療復發(fā)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附1例報告)[A];2009醫(yī)學前沿論壇暨第十一屆全國腫瘤藥理與化療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9 陳鵬;傅偉明;張宏;石鍵;;替莫唑胺治療術后殘留惡性腦膠質瘤的療效[A];2009年浙江省神經外科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9年
10 孫爽;李鴻彬;;替莫唑胺對腦轉移腫瘤的治療研究報告[A];2010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十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徐道;抗腦瘤老藥替莫唑胺煥發(fā)生機[N];醫(yī)藥經濟報;2010年
2 ;替莫唑胺新適應癥獲批[N];醫(yī)藥經濟報;2005年
3 國訊;英國提示替莫唑胺的肝臟損害風險[N];中國醫(yī)藥報;2014年
4 劉民;替莫唑胺可長期治療神經膠質瘤[N];中國醫(yī)藥報;2004年
5 董江萍;FDA增加替莫唑胺的骨髓抑制警告[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6 雷諾島;徹底擊斃毀滅性疾病[N];醫(yī)藥經濟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彥廷;長鏈非編碼RNA RP11-838N2.4通過miR-10a調控腦膠質瘤替莫唑胺耐藥性的機制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2 樊天禹;膠質母細胞瘤中抑制EZH2的表達改善替莫唑胺化療敏感性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李曉明;人腦膠質瘤中DEC1的表達對烷化劑替莫唑胺化療敏感性影響的分子機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6年
4 林靖;泛素連接酶Fbw7在人腦膠質瘤增殖、侵襲、遷移以及對替莫唑胺敏感性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6年
5 林洪;白藜蘆醇誘導惡性膠質瘤細胞凋亡并增強替莫唑胺藥物敏感性作用的分子機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11年
6 宋振華;survivin在替莫唑胺誘導的膠質瘤細胞凋亡及老化中的作用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4年
7 崔勇;RNA干擾AKT2對腦膠質瘤替莫唑胺化療敏感性的影響及相關機制研究[D];第二軍醫(yī)大學;2014年
8 朱巍巍;替莫唑胺誘導的人腦膠質瘤耐藥細胞株的建立及其繼發(fā)性耐藥相關基因的篩查[D];蘇州大學;2011年
9 程全;替莫唑胺通過調控miR-223/PAX6抑制膠質瘤細胞增殖的研究[D];中南大學;2014年
10 劉岳;BCL-2與人腦膠質細胞瘤生物學特性及替莫唑胺敏感性的關系[D];武漢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亞輝;替莫唑胺同期全腦放療治療腦轉移瘤的療效觀察[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趙亞超;雙硫侖增強垂體瘤細胞替莫唑胺化療敏感性的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5年
3 孫浩;不同替莫唑胺用藥規(guī)律對膠質瘤患者遠期生存的影響:系統(tǒng)綜述和meta分析[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5年
4 郭珊珊;新烷化劑替莫唑胺酯抗腦膠質瘤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梁會娟;紫杉醇增強替莫唑胺對膠質瘤U87細胞敏感性[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5年
6 林琪;替莫唑胺同步放化療治療多形性腦膠質瘤患者的療效分析[D];吉林大學;2015年
7 趙海濤;替莫唑胺聯(lián)合全腦放療治療復發(fā)/難治性原發(fā)中樞神經系統(tǒng)淋巴瘤的臨床研究[D];濟南大學;2015年
8 陳正新;c-Myc-miR-29c-REV3L信號通路在人腦膠質母細胞瘤替莫唑胺獲得性耐藥中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南京醫(yī)科大學;2016年
9 高翔;放療聯(lián)合替莫唑胺治療惡性腦膠質瘤的臨床療效分析[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6年
10 徐媛媛;紫杉醇—替莫唑胺共載納米復合溫敏凝膠系統(tǒng)對腦膠質瘤的治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75110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751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