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肉瘤干細胞的分選及惡性表型的鑒定
本文關(guān)鍵詞:骨肉瘤干細胞的分選及惡性表型的鑒定 出處:《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骨肉瘤 腫瘤干細胞 腫瘤干細胞測定 143-B細胞 骨肉瘤 腫瘤干細胞 腫瘤干細胞測定 143-B細胞
【摘要】:研究背景根據(jù)腫瘤干細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理論,腫瘤實體由大量的具有異質(zhì)性、異構(gòu)的細胞群構(gòu)成。腫瘤干細胞是頂層次結(jié)構(gòu)的亞群,通過對稱和不對稱的分裂實現(xiàn)腫瘤實體的增加,干細胞能夠自我更新和產(chǎn)生其余的腫瘤細胞。與正常人體干細胞不同的是,腫瘤干細胞的擴散、增殖是失控的。與正常人體干細胞相同的是,它維持基因組的完整性、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多向分化潛能。隨著腫瘤干細胞理論的提出,生物醫(yī)學方面的研究人員相繼從白血病、肺癌、腦腫瘤、結(jié)腸腫瘤、肝癌等多個惡性腫瘤中分選出了腫瘤干細胞,并在腫瘤干細胞的生物學性狀描述上做了大量工作。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發(fā)現(xiàn)腫瘤干細胞所具有的獨特生物學特性,并發(fā)現(xiàn)其在腫瘤發(fā)生、惡性生長、轉(zhuǎn)移、耐藥等多個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在骨肉瘤的相關(guān)研究中,國內(nèi)外學者相繼從骨肉瘤MG-63、U2OS細胞株中分選出腫瘤干細胞,并進行了一定程度的生物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了其CSCs在細胞表面標記、生長方式、生物學性能等方面與非CSCs的差異,提示骨肉瘤和其他腫瘤一樣,同樣存在CSCs。然而,作為骨肉瘤家族中惡性程度高(高成瘤、高轉(zhuǎn)移率)的骨肉瘤143-B細胞株,卻未見相關(guān)報道。為了進一步研究骨肉瘤CSCs的生物學性能,我們以骨肉瘤143-B細胞株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CSCs的分選,并觀察其生物學特性。第一部分有限稀釋法分選骨肉瘤143-B干細胞目的:探索骨肉瘤干細胞的分選方法,為進一步研究骨肉瘤的生物學特性打下基礎(chǔ)。方法:購自中國典型培養(yǎng)物保藏中心的143-B細胞株進行常規(guī)培養(yǎng)、傳代,取生長良好的細胞進行軟瓊脂克隆分選、SP分選、有限稀釋法分選,將分選出的細胞進行擴增、傳代,同樣傳至第二代后提取RNA并進行相對定量PCR比較其干性因子Nanog、OCT4的表達。結(jié)果:軟瓊脂克隆法分選出的細胞在Nanog、OCT4的表達上與親代細胞143-B無顯著差異。有限稀釋法及SP分選法分選出的細胞在Nanog、OCT4的表達上高于親代細胞143-B并差異顯著,而有限稀釋法與SP法分選出的細胞兩者之間無明顯差異。結(jié)論:有限稀釋法可有效分選出腫瘤干細胞,并且在Nanog、OCT4的表達上與SP分選法分選出的腫瘤干細胞無顯著差異。第二部分143-B細胞株干細胞的生物學性能目的:探索骨肉瘤143-B細胞株干細胞的生物學性能,進一步了解骨肉瘤并為治療骨肉瘤、提高骨肉瘤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生存時間提供初步實驗依據(jù)。方法:1、成球試驗收集143-B、143-L(有限稀釋法所得到的骨肉瘤143-B細胞株干細胞)二組細胞,并計數(shù),按照一定濃度接種在無血清軟瓊脂孔板中,觀察細胞球形成。2、蛋白印跡法(Western-Blot)分析收集143-B、143-L、143-SP(SP分選法分選骨肉瘤143-B細胞株所得到的腫瘤干細胞)三組細胞,并裂解三組細胞提取總蛋白,以BCA蛋白濃度測定試劑盒測定三組細胞的總蛋白濃度,Western-Blot檢測三組細胞中Nanog、OCT4的表達情況并進行比較。3、免疫熒光法檢測細胞干性標志物表達將143-B、143-L細胞以相同濃度接種在爬片上,待細胞生長至鋪滿爬片60%左右面積時,給予4%多聚甲醛固定,進行免疫熒光檢測Nanog、OCT4在143-B、143-L中的表達情況并進行比較。4、細胞多向分化潛能潛能的檢測收集143-B、143-L細胞并計數(shù),以相同濃度接種在12孔孔板中,分別進行成骨誘導分化試驗、成脂、成軟骨誘導分化試驗,觀察兩組細胞在成骨分化、成脂、成軟骨分化的能力并進行比較。5、細胞耐藥能力(順鉑、阿霉素)的檢測收集143-B及143-L細胞,以相同濃度將細胞接種在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內(nèi),次日換液后加入含有不同濃度順鉑的培養(yǎng)基,24小時后加入細胞計數(shù)試劑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試劑并在酶標儀上測定96孔細胞培養(yǎng)板每孔在450nm處的吸光度(D)值,根據(jù)吸光度(D)值及添加的順鉑濃度繪制耐藥曲線,并在耐藥曲線上標出順鉑對該細胞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C50)。并比較細胞存活數(shù)量,進而比較其對順鉑的耐藥能力。6、動物成瘤試驗比較兩組細胞在裸鼠體內(nèi)的成瘤能力將體重、周齡無顯著差異的18只裸鼠隨機分為6組,143-B及143-L細胞各按照三個劑量組(1×106、1×105、1×104),每個劑量組皮下注射三只裸鼠,定期測量瘤體生長情況及裸鼠體重變化情況,并將兩組細胞相同劑量進行比較。7、統(tǒng)計學處理應(yīng)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確定試驗所得結(jié)果統(tǒng)計學上有意義。結(jié)果:1、143-L具有較143-B更強的成球能力。結(jié)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2、143-L、143-SP較143-B具有更高的Nanog、OCT4蛋白表達。143-L與143-SP在Nanog、OCT4蛋白表達上兩者之間無顯著差異。免疫熒光檢測Nanog、OCT4表達,143-L較143-B同樣顯著增高。結(jié)果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3、在相同的誘導分化條件下,143-L細胞具有較強的向成骨細胞分化的能力,143-B細胞向成骨分化能力較弱;143-L細胞具有較強的向脂肪細胞分化能力,143-B不能向脂肪細胞分化;143-L具有向軟骨細胞分化的能力,143-B細胞在誘導階段即不能形成細胞團塊。4、順鉑對143-B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約為0.83ug/m L,對143-L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約為2.51ug/m L。表明143-L較143-B具有更強的對順鉑耐藥能力。阿霉素對143-B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約為0.11 ug/m L,對143-L的半數(shù)抑制濃度約為0.25ug/m L。表明143-L較143-B具有更強的對順鉑、阿霉素耐藥能力。5、143-L及143-B兩組細胞經(jīng)過接種在裸鼠體內(nèi)5周后,143-L細胞在1×105劑量組、1×106劑量組均成瘤,1×104劑量組未能成瘤;而143-B細胞在1×106劑量組、1×105劑量組、1×104劑量組均未能成瘤。結(jié)論:經(jīng)有限稀釋法分選出的腫瘤干細胞,顯著高表達干性因子Nanog、OCT4,具有較親代細胞更強的自我更新能力,具有多向分化潛能,符合腫瘤干細胞的基本特征。且腫瘤干細胞在對腫瘤化療藥物的耐受性方面,遠遠強于親代細胞。異體成瘤能力上,遠遠強于親代細胞。
【學位授予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38.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健,郭衛(wèi),楊榮利,曲華毅,樊瑞峰;影響骨肉瘤預后因素的探討[J];中國骨腫瘤骨病;2004年06期
2 鮑同柱,趙紅衛(wèi),鄭啟新,劉萬軍,劉勇;反義轉(zhuǎn)化生長因子-β1基因?qū)侨饬黾毎磉_轉(zhuǎn)移相關(guān)因子的影響[J];中華實驗外科雜志;2005年04期
3 牛聚偉;吳剛;祝少博;漆白文;錢煒;喻愛喜;;血管擴張刺激磷蛋白與骨肉瘤細胞遷移能力的關(guān)系[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2年06期
4 孟令祥,于錫欣,杜德利,王冠忠;P~(16)基因在骨肉瘤中的表達[J];山東醫(yī)藥;1999年06期
5 林娜,蔡宣松,梅炯;骨肉瘤預后因素探討[J];實用腫瘤雜志;2000年05期
6 姜文學,董天華,吳士良,馬文雄;骨肉瘤特異性細胞毒T淋巴細胞的誘導及其抗腫瘤特性的研究[J];中華骨科雜志;2000年01期
7 馬忠泰,栗懷廣,施學東;骨肉瘤的化療與療效判斷[J];中華骨科雜志;2000年S1期
8 岳文,楊連甲,馬明,董紹忠;體內(nèi)和體外實驗觀察骨形成蛋白在骨肉瘤中的作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0年03期
9 姜文學,董天華,吳士良,馬文雄;體外誘導骨肉瘤特異性細胞毒T淋巴細胞的實驗研究[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0年03期
10 郭喬楠,陳意生;骨肉瘤細胞增殖活性的測定及其與預后的關(guān)系[J];中國現(xiàn)代醫(yī)學雜志;2000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紅;龍勉;;力學微擾對骨肉瘤細胞生物學行為的影響[A];第十次中國生物物理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2 金先慶;羅小輯;;骨肉瘤細胞骨分化標志檢測及臨床意義[A];中國抗癌協(xié)會第七屆全國小兒腫瘤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3 李進;楊述華;鄒利軍;邵增務(wù);廖翔;;單啟動子雙表達載體pIRES-p14ARF-p53的構(gòu)建及其對骨肉瘤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泛長江流域骨科新進展暨第九屆全國骨科護理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7年
4 李進;楊述華;鄒利軍;邵增務(wù);廖翔;;單啟動子雙表達載體pIRES-p14ARF-p53的構(gòu)建及其對骨肉瘤細胞增殖的抑制作用[A];第八屆全國脊柱脊髓損傷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5 胡宏偉;孫其志;;骨肉瘤的治療進展[A];第十七屆中國康協(xié)肢殘康復學術(shù)年會暨第三屆海峽兩岸OS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6 于秀淳;王偉;;影響骨肉瘤新輔助化療療效的多因素分析[A];第四屆中國腫瘤學術(shù)大會暨第五屆海峽兩岸腫瘤學術(shù)會議教育集[C];2006年
7 張瑤;;四肢長骨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圍手術(shù)期的護理[A];全國腫瘤護理學術(shù)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8 張瑤;;四肢長骨骨肉瘤合并病理性骨折圍手術(shù)期的護理[A];全國第八屆骨科護理學術(shù)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9 張志明;;外傷誘發(fā)骨肉瘤一例分析[A];第四次全國法醫(yī)學術(shù)交流會論文集(上卷)[C];1991年
10 楊迪生;解先寬;葉招明;陶惠民;;反義C-myc重組腺病毒的構(gòu)建及其抗骨肉瘤細胞作用的實驗研究[A];2004年浙江省骨科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任勇 李運紅 胡顏;莫名關(guān)節(jié)痛青少年警惕骨肉瘤[N];天津日報;2006年
2 黃金昶;骨肉瘤可試用斑蝥治療[N];健康報;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巍;UHRF1在骨肉瘤細胞侵襲過程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陳杰;HDAC5在骨肉瘤細胞增殖中的表觀遺傳學調(diào)控研究[D];復旦大學;2014年
3 馬萬里;miR-148a在骨肉瘤患者體內(nèi)的表達及其功能機制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4 田吉光;CD271~+骨肉瘤干細胞特性研究及以DNA-PK為靶點逆轉(zhuǎn)骨肉瘤化療耐藥性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5 張巖;低分化骨肉瘤細胞株惡性逆轉(zhuǎn)機制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廖博;骨肉瘤相關(guān)抗原的免疫學篩選及其生物信息學分析[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7 郝新保;骨肉瘤細胞與巨噬細胞融合誘導主動性抗腫瘤免疫效應(yīng)的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0年
8 劉先哲;靶向沉默蛋白激酶Polo-like Kinase 1治療骨肉瘤的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9 司萌;骨肉瘤干細胞及其多藥耐藥性的體內(nèi)外相關(guān)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10 李金平;長鏈非編碼RNA在骨肉瘤患者中的差異表達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井偉;SiRNA沉默XIAP基因?qū)侨饬鯩G-63細胞生物學特性的影響[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李宏維;反義RNA抑制c-myc表達增強骨肉瘤細胞對順鉑的敏感性[D];蘭州大學;2015年
3 陳孜;HER-2在骨肉瘤中的表達及篩選其適配子方法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4 胡新宇;PI3K/Akt在Wnt5a誘導的人骨肉瘤細胞遷移中作用機制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5 王春燕;SKA1對骨肉瘤惡性增殖的影響及骨肉瘤肺轉(zhuǎn)移患者預后相關(guān)因素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5年
6 王小強;MG63骨肉瘤細胞中的iNOS的信號調(diào)控機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趙迎杰;順鉑聯(lián)合環(huán)靶明對骨肉瘤MG-63細胞增殖和凋亡的影響[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唐宏亮;Nestin在骨肉瘤中的表達及意義[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毛德舉;骨肉瘤干細胞的分選及惡性表型的鑒定[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10 陳婕;KIAA2018在骨肉瘤中的作用及其調(diào)控miRNAs的鑒定[D];華中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32661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zlx/1326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