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擬失重對大鼠小腸運動和吸收功能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模擬失重對大鼠小腸運動和吸收功能的影響及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模擬失重 小腸 超微結構 胃動素 一氧化氮 運動
【摘要】: 研究背景 隨著航空、航天技術的發(fā)展,航空航天技術已經(jīng)成為國家發(fā)展的重點科研項目,也是世界上國與國之間科技與軍事實力較量的具體體現(xiàn),因此載人飛船設備的不斷改進以及在外層空間失重狀態(tài)下航天員的人體安全,其生理、病理變化也就成了當前航空航天領域研究的一個熱點。已有的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在模擬失重的條件下,可使人體和實驗動物發(fā)生不同的病理生理改變,如心血管功能障礙、骨質丟失、肌肉萎縮、免疫功能下降、內分泌功能紊亂以及空間運動病等多種生理及病理變化,從而可能直接影響航空航天任務的完成。 關于失重條件下對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現(xiàn)有的研究不多,人們對這方面的認識相對缺乏。目前已有的零星研究發(fā)現(xiàn),模擬失重可導致食欲減退,嗅覺和味覺的敏感性降低,而發(fā)生空間運動病時也可伴有惡心、嘔吐、厭食等消化系統(tǒng)癥狀。近年來,根據(jù)研究觀察,有的學者推測,在模擬失重狀態(tài)下,小腸運動和吸收功能可發(fā)生某種變化,導致腸道對某些電解質、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障礙,從而直接或間接影響神經(jīng)、骨、肌肉代謝和營養(yǎng)。 營養(yǎng)物質在小腸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腸黏膜上皮進行的,失重條件下小腸消化吸收功能改變可能存在小腸黏膜上皮解剖組織學改變的基礎。但對模擬失重條件下小腸黏膜變化的研究,國內外報道很少,因此我們采用粘尾懸吊大鼠模擬失重的方法,研究分析模擬失重條件下,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及其絨毛、微絨毛的超微結構的改變,以及小腸消化吸收功能的相關體液因素(如胃動素和一氧化氮等)的改變,以探討在模擬失重狀態(tài)下小腸黏膜的病理生理改變,某些體液因素對小腸消化吸收功能的影響程度以及小腸動力的影響因素,為臨床航空病的研究和防治提供依據(jù)。 研究目的 研究分析模擬失重條件下,大鼠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及其絨毛、微絨毛超微結構的改變,以及小腸消化吸收功能的相關體液因素(如胃動素和一氧化氮等)的改變,以探討在模擬失重狀態(tài)下小腸黏膜的病理生理改變,某些體液因素對小腸消化吸收功能的影響程度以及小腸動力的影響因素。 研究方法 90例wistar雄性大鼠采用粘尾懸吊模擬失重狀態(tài),實驗動物隨機分成三組,分別為懸吊14天組,懸吊21天組及非懸吊對照組。觀察內容為1.對小腸黏膜絨毛病理及微絨毛超微結構進行觀察,并對相應圖象作定量分析。2.取腹主動脈血,分別取血漿和血清,測定胃動素和一氧化氮濃度,用碳末法測定小腸的推進率,并對胃動素、一氧化氮、小腸的推進率數(shù)據(jù)作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用SPSS 11.0 for windows,統(tǒng)計學方法為單因素方差分析檢驗,P0.05認為具有顯著性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 結果表明:光鏡下,懸吊21天組小腸絨毛高度明顯降低、寬度明顯增加、陷窩深度明顯加深,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01)。懸吊14天組,絨毛高度降低,隱窩深度加深,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01),絨毛寬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電鏡下,懸吊21天組小腸微絨毛的高度、寬度、表面積、糖衣厚度、微絨毛間距,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01)。懸吊14天組,微絨毛的高度、表面積、糖衣厚度、微絨毛間距,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01),微絨毛寬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 對于模擬失重狀態(tài)下胃動素的含量,懸吊21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懸吊14天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懸吊后腹主動脈胃動素的含量明顯增加。而一氧化氮含量在懸吊組與對照組差別無顯著性(P0.05)。對于模擬失重狀態(tài)下大鼠小腸的推進率,短時間內較正常對照組提高,,隨著時間的延長,小腸的推進率稍有下降,但仍高于對照,統(tǒng)計學分析差別無顯著性。 結論 本研究結果提示,在模擬失重條件下,小腸黏膜上皮細胞及絨毛可發(fā)生損傷;在模擬失重條件下,胃動素、一氧化氮可發(fā)生改變,從而影響小腸消化吸收功能。而小腸的運動功能通過體液及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自身調節(jié),逐漸適應失重環(huán)境。
【關鍵詞】:模擬失重 小腸 超微結構 胃動素 一氧化氮 運動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R85
【目錄】:
- 一、摘要5-11
- 中文論著摘要5-8
- 英文論著摘要8-11
- 二、英文縮略語11-12
- 三、論文12-30
- 前言12
- 實驗材料12-14
- 方法與結果14-25
- 討論25-29
- 結論29-30
- 四、本研究創(chuàng)新性的自我評價30-31
- 五、參考文獻31-33
- 六、附錄33-51
- 綜述33-49
- 在學期間科研成績49-50
- 致謝50-51
- 個人簡介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麗芬;陳春榮;張倩;段淑哲;孔云;王峻;王林杰;;15d-6°頭低位臥床女性志愿者護理初探[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1年04期
2 史亮;牛忠英;王林杰;張麗芬;湯楚華;師天鵬;包博;于洋;馬傳傳;;15d-6°頭低位臥床對女性最大咬合力及咬合速度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1年04期
3 李延軍;嚴洪;邢雷;曹中平;;60d-6°頭低位臥床指端光電容積波的形態(tài)變化分析[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1年04期
4 談誠;曹毅;張麗芬;袁敏;王惠娟;牛東濱;趙琦;李志利;陳文娟;楊鴻慧;王林杰;李瑩輝;白延強;;15d-6°頭低位臥床對女性立位耐力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1年04期
5 趙軍;胡蓮娜;梁會澤;閆洪欣;高付林;仇長宇;;模擬失重狀態(tài)對正常人遠視力、近視力、近點、立體視覺及眼壓的影響[J];眼科新進展;2011年07期
6 陳思佚;趙鑫;周仁來;王林杰;談誠;;15d-6°頭低位臥床對女性個體情緒的影響[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1年04期
7 王林杰;張麗芬;竇躍龍;周湘杰;陳文娟;袁敏;趙琦;劉書娟;唐國華;李瑩輝;白延強;;15d-6°頭低位臥床女性腰椎X線影像變化及防護效果[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1年04期
8 王林杰;張麗芬;李志利;楊鴻慧;王惠娟;陳文娟;唐國華;王峻;周湘杰;竇躍龍;李瑩輝;白延強;;女性15d頭低位臥床實驗的組織實施與醫(yī)學監(jiān)督[J];航天醫(yī)學與醫(yī)學工程;2011年04期
9 朱德兵;龍sユ
本文編號:9093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xlw/909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