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M在變應性鼻炎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A2M在變應性鼻炎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AR 發(fā)病機制 A2M Stat3 IL22 IL17 TH17細胞
【摘要】:第一章A2M在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達 目的:檢測A2M在AR患者血清中的表達水平。探討A2M的表達與AR發(fā)病機制的相關性。 方法:利用cELISA技術檢測20例健康志愿者、20例AR患者血清中A2M的濃度,統(tǒng)計分析A2M的表達與AR患病的相關性。 結果:AR患者血清中A2M的表達較正常對照組明顯升高,兩組間差別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A2M的表達在AR患者血清中有明顯升高,提示A2M在AR發(fā)病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有可能成為診斷和治療AR的重要干預點。 第二章A2M、Stat3、IL22、IL17在變應性鼻炎患者粘膜中的表達及共定位 目的:檢測A2M、Stat3、IL22、IL17在AR患者及對照組鼻粘膜中的表達及兩組鼻粘膜中A2M+Stat3、Stat3+IL22、Stat3+IL17雙標記情況。探討A2M、Stat3、IL22、IL17、A2M-Stat3-TH17通路與AR患者發(fā)病的相關性。 方法:利用免疫熒光組織化學及免疫熒光雙標記方法觀察6例鼻腔非炎癥性粘膜標本及6例AR患者鼻腔粘膜中A2M、Stat3、IL22、IL17的表達及A2M+Stat3、Stat3+IL22、Stat3+IL17雙標記情況。 結果:在各個鼻粘膜組織中均可觀察到A2M、Stat3、IL22、IL17的表達及A2M+Stat3、Stat3+IL22、Stat3+IL17雙標記陽性細胞,計數(shù)A2M、Stat3、IL22、IL17單標記陽性細胞及A2M+Stat3、Stat3+IL22、 Stat3+IL17雙標記陽性細胞,AR組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結論:A2M、Stat3、IL22、IL17在AR患者鼻粘膜組織中均有表達且較對照組明顯升高,提示它們均可能參與AR的發(fā)病,進一步的免疫熒光雙標記實驗可見A2M與Stat3、Stat3與IL22、Stat3與IL17均在鼻粘膜細胞中有共表達,雙標記染色可見陽性細胞,且A2M+Stat3、Stat3+IL22、Stat3+IL17雙標記陽性細胞AR組與對照組比較明顯升高,提示A2M-Stat3-TH17通路可能參與了AR的發(fā)病,特異性阻斷此通路或許能為治療和預防AR提供幫助。圖16幅,表6個,參考文獻72篇。
【關鍵詞】:AR 發(fā)病機制 A2M Stat3 IL22 IL17 TH17細胞
【學位授予單位】:中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R765.21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英文縮寫注解10-11
- 第一章 A2M在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中的表達11-18
- 1.1 前言11-12
- 1.2 實驗材料與設備12-13
- 1.2.1 研究對象12
- 1.2.2 血標本采集與處理12
- 1.2.3 主要試劑及耗材12
- 1.2.4 主要儀器12-13
- 1.3 實驗方法13-14
- 1.3.1 cELISA法13-14
- 1.3.2 結果計算14
- 1.3.3 統(tǒng)計學方法14
- 1.4 實驗結果14-16
- 1.4.1 繪制標準曲線14-15
- 1.4.2 各組血清中A2M濃度的計算15-16
- 1.5 討論16-17
- 1.6 結論17-18
- 第二章 A2M、Stat3、IL22、IL17在變應性鼻炎患者鼻粘膜中的表達及共定位18-34
- 2.1 前言18
- 2.2 材料與方法18-21
- 2.2.1 研究對象18-19
- 2.2.2 鼻粘膜標本采集與處理19
- 2.2.3 主要試劑及耗材19-20
- 2.2.4 主要儀器設備20
- 2.2.5 主要試劑配制方法20-21
- 2.3 實驗方法21-23
- 2.3.1 免疫熒光組織化學(免疫熒光單標記)21-22
- 2.3.2 免疫熒光雙標記技術22-23
- 2.4 實驗結果23-28
- 2.4.1 免疫熒光染色結果23-26
- 2.4.2 統(tǒng)計結果分析26-28
- 2.5 討論28-33
- 2.6 結論33-34
- 總結論34-35
- 參考文獻35-40
- 綜述40-53
- 參考文獻46-53
- 攻讀學位期間主要的研究成果目錄53-54
- 致謝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志華;gp130的結構、功能及信號傳導[J];國外醫(yī)學(分子生物學分冊);2000年04期
2 謝勇;孫紅祥;李鐸;;TH17細胞分化及其調控機制研究進展[J];科技通報;2009年01期
3 殷明德;變應性鼻炎:全球性健康問題[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2年05期
4 徐志鴻,楊成章;Th1/Th2失衡與變應性鼻炎[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年08期
5 殷明德;;變態(tài)反應和變應性鼻炎哮喘新概念——紀念Allergie一詞誕生100周年[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6年05期
6 陳萌;任寧;劉文君;秦曉敏;李勁松;;免疫熒光雙標法在小鼠表皮干細胞分子標記篩選中的應用[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04期
7 王鳳陽,常智杰;轉錄因子類癌基因——Stat3[J];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2002年03期
8 馮仁豐;急性相和C反應蛋白[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1999年05期
9 陳森泉;竇宇紅;梁彩建;;變應性鼻炎患者血清IL-17和IL-17R表達及其與IgE的相關性[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0年23期
10 劉艷明;農(nóng)光民;李樹全;;支氣管哮喘小鼠呼吸道上皮細胞信號轉導與轉錄活化因子3的表達及其在呼吸道重塑中的作用[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0年04期
,本文編號:6124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612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