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目的變應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又稱過敏性鼻炎(hypersensitive rhinitis),是鼻科常見病之一,是由抗原提呈細胞引起的過敏原攝取,由IgE介導的,T細胞向Th2的極化所引起的I型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并與變應性哮喘具有密切聯(lián)系。近年來,AR在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發(fā)病率顯著上升,據(jù)統(tǒng)計全球平均發(fā)病率為10%~40%,我國平均發(fā)病率為11%,,疾病負擔日益加重,已成為全球性的健康問題。IgE具有2種不同的受體,即高親和力受體FcεRI和低親和力受體CD23(FcεRII)。CD23可在B細胞、單核細胞、T細胞、樹突狀細胞、血小板等細胞表面表達,主要有細胞膜表面和可溶狀態(tài)兩種存在形式。越來越多的證據(jù)表明,CD23在通過IgE促進的抗原呈遞在控制變應原特異性T細胞的活化中起重要作用,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B細胞上的CD23的表面密度決定了通過IgE促進的變應原呈遞,進而導致過敏原特異性T細胞的激活。調節(jié)性B細胞(Breg cells,Bregs)是能夠產(chǎn)生IL-10并發(fā)揮負向免疫調節(jié)作用的B細胞群。近年來發(fā)現(xiàn)了Bregs的其它免疫學功能,包括抗原提呈、分泌多種細胞因子等。在實驗性免疫性腦脊髓膜炎、膠原誘導的關節(jié)炎、慢性結腸炎以及多發(fā)性硬化等疾病的動物模型中都已證實Bregs具有負向免疫調節(jié)作用。在變應性疾病中,Bregs可以通過分泌IL-10、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等細胞因子的方式促進調節(jié)性T細胞(Treg cells,Tregs)的分化或是直接抑制免疫性T細胞的增殖。T型輔助性細胞分為1型(Th1)和2型(Th2),是適應性免疫系統(tǒng)的主要反應,其分泌的細胞因子、效應細胞、免疫蛋白不同。在Th1為主反應的期間,T型輔助細胞主要分泌IL-2、IFN-γ;在Th2為主反應的期間,T型輔助細胞主要分泌IL-4、IL-5和IL-13;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為主要的效應細胞;并能產(chǎn)生IgE。而變應性鼻炎即為Th2反應為主的變態(tài)反應。本研究旨在闡明B細胞上的CD23的表達,與調節(jié)性B細胞分泌IL-10水平以及后續(xù)T細胞的活化在變應性鼻炎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實驗方法第一階段動物試驗階段,取48只SPF級雌性的SD大鼠,采用隨機的原則分為空白對照組(A組)、變應性鼻炎組(B組)、鼻腔滴入組(C1組),皮下注射組(C2組),每組12只。第1、5、14、21天,正常對照組采用氫氧化鋁佐劑腹腔注射作為陰性對照,變應性鼻炎組、抗體干預組(C1和C2)用氫氧化鋁聯(lián)合卵清蛋白腹腔注射進行基礎及強化致敏后,第22-35天,空白對照組用生理鹽水滴鼻作為陰性對照,變應性鼻炎組、抗體干預組均采用10%的卵清蛋白生理鹽水溶液滴鼻,1次/天;抗體干預組在卵清蛋白生理鹽水溶液滴鼻激發(fā)前30分鐘,鼻腔滴入組給予抗CD23抗體滴鼻處理,1次/天;皮下注射組給予抗CD23抗體大鼠右腿股部皮下注射處理,1次/天。末次激發(fā)完成后,觀察記錄各組大鼠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30min)的鼻部癥狀,記錄完成后對空白對照組給予生理鹽水加1%的伊文思藍(Evens藍)混合液0.1ml背部皮內(nèi)注射作為陰性對照,變應性鼻炎組、抗體干預組,給予含有1mg卵清蛋白加1%的伊文思藍(Evens藍)混合液0.1ml皮內(nèi)注射,記錄局部皮膚硬結及染料擴散情況,水合氯醛麻醉后進行腹主動脈取血,最后用頸椎脫臼法處死大鼠。HE染色觀察鼻黏膜組織學變化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情況,免疫熒光檢測CD23、CD19、IL-10在四組大鼠鼻腔黏膜中的表達量。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四組小鼠血清中總IgE、OVA-IgE、IL-10、IL-4、IFN-γ。流式加BD QuantiBRITE PE珠檢測血液中CD19~+CD23~+、CD19~+CD5~+CD1d~+B細胞百分率及B細胞表面CD23的表面密度及CD3~+CD4~+T細胞百分率。第二階段臨床試驗階段,搜集我院鼻科住院患者40例,其中單純鼻中隔偏曲患者20例作為對照組(甲組),過敏性鼻炎患者20例作為實驗組(乙組),均依據(jù)2015年變應性鼻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15年,天津)確診或排除診斷,取其鼻中隔粘膜及靜脈血。HE染色觀察鼻粘膜組織學變化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情況,免疫熒光檢測CD23、CD19、IL-10在兩組鼻粘膜中的表達量。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兩組血清中總IgE、IL-10、IL-4、IFN-γ水平。流式聯(lián)合BD QuantiBRITE PE珠檢測血液中B細胞膜表面CD19~+CD23~+、CD19~+CD5~+CD1d~+B細胞百分率及B細胞上CD23的表面密度及CD3~+CD4~+T細胞百分率。結果與空白對照組大鼠(A組)相比,變應性鼻炎組(B組)的噴嚏、撓鼻次數(shù)明顯增加;皮下硬結明顯,染料擴散;鼻粘膜HE染色出現(xiàn)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動靜脈擴張、基底膜破壞明顯;免疫熒光發(fā)現(xiàn)CD23表達增強,CD19、IL-10表達減弱;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顯示總IgE、OVA-IgE、IL-4增高,IL-10、IFN-γ降低;CD19~+CD5~+CD1d~+B細胞百分率降低,CD19~+CD23~+B細胞百分率增高,B細胞表面CD23分布密度增高,CD3~+CD4~+T細胞百分率顯著增高。與變應性鼻炎組大鼠(B組)相比,抗體干預組(C組)的噴嚏、撓鼻次數(shù)減少;皮下硬結稍小,染料擴散;鼻粘膜HE染色仍有嗜酸性粒細胞浸潤,但有所減少,動靜脈擴張程度及基底膜破壞程度減弱;免疫熒光發(fā)現(xiàn)CD23表達有所降低,CD19、IL-10表達稍增高;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顯示總IgE、OVA-IgE、IL-4降低,IL-10、IFN-γ稍增高;CD19~+CD5~+CD1d~+B細胞百分率有所增高,CD19~+CD23~+B細胞百分率降低,CD3~+CD4~+T細胞百分率降低。鼻腔滴入組(C1組)與皮下注射組(C2組)相比,鼻腔滴入組局部癥狀好轉明顯,皮下注射組血清學指標好轉明顯。與對照組患者(甲組)相比,變應性鼻炎患者(乙組)鼻粘膜HE染色出現(xiàn)大量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動靜脈擴張、基底膜破壞明顯;免疫熒光發(fā)現(xiàn)CD23表達增強,CD19、IL-10表達減弱;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顯示總IgE、特異性IgE、IL-4增高,IL-10、IFN-γ降低;CD19~+CD5~+CD1d~+B細胞百分率降低,CD19~+CD23~+B細胞百分率增高,B細胞表面CD23分布密度增高,CD3~+CD4~+T細胞百分率增高。結論B細胞上的CD23表面密度與血清中IgE水平、IL-4呈正相關,與IL-10、IFN-γ呈負相關;可能通過依賴Bregs分泌IL-10介導的T細胞活化參與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生發(fā)展;抗CD23抗體應用可調控變應鼻炎的癥狀和體征,皮下應用及鼻腔滴入局部癥狀改善情況未見明顯差異,鼻腔滴入可作為抗CD23抗體應用的首選方法,抗CD23有望成為控制和治療變應性鼻炎的新方法?笴D23抗體在臨床的應用具備可能性。
【學位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65.21
【部分圖文】:
41.3 變應性鼻炎及抗體干預的大鼠模型的制備圖 1:變應性鼻炎大鼠模型造模模式圖1)空白對照組(A 組):本組大鼠于第 1、5、14、21 天給予大鼠氫氧化鋁(40mg/kg)生理鹽水溶液行腹腔注射,第 22-35 天以生理鹽水雙側鼻腔滴鼻激發(fā),50μl/側,連續(xù) 14天。在第 36天給予生理鹽水和 1%的 Evens 藍混合液 0.1ml背部皮內(nèi)注射作為陰性對照。2)變應性鼻炎組(B 組):本組大鼠于第 1、5、14、21 天給予大鼠致敏原 OVA(40μg/kg)加入氫氧化鋁佐劑(40mg/kg)溶于生理鹽水溶液中進行 4 次腹腔注射進行基礎致敏及強化致敏,隨后即第 22-35 天,用 OVA(25mg/ml)進行鼻腔局部激發(fā),50ul/側,連續(xù) 14 天。在第 36 天給予含有 1mgOVA 和 1%的 Evens 藍混合液 0.1ml 背部皮內(nèi)注射。3)鼻腔滴入組(C1 組):本組大鼠于第 1、5、14、21 天給予大鼠致敏原OVA(40μg/kg)加入佐劑氫氧化鋁(40mg/kg)溶于生理鹽水溶液進行 4 次腹腔注射的基礎致敏及強化致敏

結 果動物試驗結果1 變應性大鼠模型行為學觀察評分空白對照組(A 組)大鼠幾乎不出現(xiàn)鼻癢(2.67±1.231)、噴嚏(0.50±0.798)、流涕(0.08±0.289)等癥狀;變應性鼻炎組大鼠(B 組)出現(xiàn)明顯的鼻癢(29.50±4.758)、噴嚏(71.58±4.542)及流涕(2.42±0.515);鼻腔滴入組大鼠(C1)鼻癢(15.25±3.571)、噴嚏(44.25±5.910)、流涕(1.17±0.718),皮下注射組大鼠(C2)鼻癢(14.82±3.401)、噴嚏 C2(44.18±6.194)、流涕(1.09±0.701),抗體干預組癥狀較變應性鼻炎組明顯好轉,鼻腔滴入組與皮下注射組無明顯差異。

柱狀圖代表各組均數(shù)及標準差,各組大鼠背部腫塊大小(mm), *表示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示與變應性鼻炎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1、C2 組未見明差異。3 大鼠鼻腔組織切片 HE 染色空白對照組大鼠(A 組)鼻粘膜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1.58±1.165),基底膜完整,未見明顯血管擴張;變應性鼻炎大鼠(B 組)鼻粘膜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21.17±1.946),基底膜破壞,血管擴張明顯;鼻腔滴入組(C1 組)鼻粘膜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10.75±3.079),基底膜破壞,血管擴張;皮下注射組(C2 組)鼻粘膜嗜酸性粒細胞數(shù)目(13.17±1.267),基底膜破壞,血管擴張。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中秋;陳國豐;胡陟;;中醫(yī)對變應性鼻炎真假寒熱辨證的體會[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0年01期
2 黃卓燕;張勉;韋子章;馮緯紜;方燕飛;;“治未病”與變應性鼻炎的防治初探[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0年02期
3 朱珠;嚴道南;;溫補腎陽治療變應性鼻炎[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0年01期
4 艾建偉;李金霞;;變應性鼻炎的中西醫(yī)治療近況[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07年03期
5 劉繼軍;孫海燕;;兒童變應性鼻炎的相關因素研究分析[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0年02期
6 嚴道南;;變應性鼻炎中醫(yī)診療方案研究[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08年02期
7 劉春燕;謝強;;謝強教授用“治未病”思想防治變應性鼻炎[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08年04期
8 朱愉;;近幾年研究變應性鼻炎最常用的幾種客觀指標[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9 王仁忠;;以和利陽氣為主線治療變應性鼻炎的可行性探討[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10 尹靜;謝強;;變應性鼻炎的中西醫(yī)治療綜述[J];中醫(yī)耳鼻喉科學研究;201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云英;李甜甜;;干氏截敏湯治療變應性鼻炎的療效觀察[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耳鼻喉科分會第二十三次學術年會、世界中聯(lián)耳鼻喉口腔科專業(yè)委員會第九次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7年
2 楊祁;朱春暉;吳昆e
本文編號:281131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2811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