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組織中TSLP的表達及與Th2炎癥反應的關系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王歡;余宏;;可溶性P-選擇素和L-選擇素在鼻息肉中的表達和意義[J];中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12年04期
2 董維理;李成章;向軍波;黃志強;;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在正常和炎性牙齦組織中的表達[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9年04期
3 史麗云;張立煌;;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對樹突狀細胞的活化作用及其在Th2型炎癥中的意義[J];免疫學雜志;2008年03期
4 許梅莉;郭永清;;胸腺基質淋巴細胞生成素P啟動過敏性炎性反應疾病的分子機制研究新進展[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9年11期
5 賈志龍;毛中鵬;;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的研究現(xiàn)狀[J];武警醫(yī)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6 李大主,Sharma Ranjit,曾秋棠,田園,馮義柏,王祥,曹林生;阿托伐他汀對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樹突狀細胞功能的影響[J];中華內科雜志;2004年06期
7 張秋生;徐昀;陳玉勤;;孟魯司特鈉對支原體肺炎誘發(fā)哮喘患兒誘導痰中細胞因子的影響[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2年0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呂永恒,李志钅梁;樹突狀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中的意義[J];第一軍醫(yī)大學分校學報;2005年01期
2 許玲;;銀杏葉提取物對樹突狀細胞和Th1/Th2細胞因子的影響[J];醫(yī)藥論壇雜志;2006年06期
3 李大主;朱慧;曾秋棠;李裕舒;王祥;馮義柏;曹林生;;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B7∶CD28/CTLA4共刺激分子的表達[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6年11期
4 劉秀紅;杜亞軍;孫秀珍;崔玉煥;沈永照;李霞;蘇宏正;武華越;王琴;;急性心肌梗死發(fā)病季節(jié)和時間規(guī)律及其與樹突狀細胞功能的關系[J];臨床心血管病雜志;2008年09期
5 郭國寧;朱國宴;尚永軍;文亮;徐世偉;;Fgl2凝血酶原酶在小鼠免疫器官中的表達[J];免疫學雜志;2010年05期
6 黃紅瑩;李濤;杜紅巖;史藝文;李欽;;杜仲雄花水提液治療特應性皮炎的實驗研究[J];免疫學雜志;2011年02期
7 胡珍娉;李大主;胡英鋒;楊克平;;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CD4~+CD25~+T調節(jié)細胞變化及阿托伐他汀的作用[J];內科急危重癥雜志;2007年03期
8 黃曉菱;向志云;吳風華;;支氣管哮喘患兒肺炎支原體及血清IL-4、IFN-γ檢測的臨床意義[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3年02期
9 李小林;李大主;;動脈粥樣硬化免疫學防治進展[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9年S1期
10 石先輝;賈如意;;阿托伐他汀在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中的抗炎作用及臨床應用[J];醫(yī)學綜述;2008年1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昌薇;TSLP在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中的作用和機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2 尹學亮;樹突狀細胞基因表達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wěn)定關系的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7年
3 李大主;樹突狀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病機制和防治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4 侯楠;Tim-3調控單核/巨噬細胞和NK細胞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呂永恒;冠心病患者樹突狀細胞的功能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干預效應[D];第一軍醫(yī)大學;2006年
2 張曙光;血清HSP60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的表達及其與TNF-α的相關性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3 繆緋;探討樹突狀細胞在冠心病免疫反應中的作用機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07年
4 吳偉;負載HSP60樹突狀細胞對ApoE~(-/-)小鼠動脈粥樣斑塊影響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5 周游;負載HSP60的致耐受性樹突狀細胞對小鼠動脈粥樣斑塊的影響[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6 王磊;Toll樣受體4及MAPK信號系統(tǒng)在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樹突狀細胞活化中的作用[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莊夏衍;DC_1和DC_2在鼻息肉組織中的分布及意義[D];汕頭大學;2010年
8 張小瓊;血清OPG與冠心病的相關性及阿托伐他汀干預效果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Nilesh Mohabeer(尼勒斯);[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呂廣秀;;孟魯司特治療兒童輕、中度哮喘的臨床觀察[J];兒科藥學雜志;2006年04期
2 袁兆紅;王昌義;;L選擇素的研究進展及其與臨床疾病[J];國際兒科學雜志;2006年01期
3 鄒毅;呼吸道合胞病毒與支氣管哮喘[J];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2002年01期
4 李琳 ,曹蘭芳,顧梯成,陸偉蓉;肺炎支原體肺炎及支氣管哮喘HLA-DRB1基因位點頻率研究[J];臨床兒科雜志;2003年01期
5 何烈純,陳嶸,史劍波,許庚;復發(fā)性鼻息肉中T淋巴細胞亞群的表達[J];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4年02期
6 史麗云,孫紅穎,張立煌;人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基因重組腺病毒載體的構建及表達[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5年02期
7 吳敏曼,孫虹,李和清,蔣明,王庭闊;過敏性鼻炎對鼻息肉術后療效的影響及其機制探討[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5年04期
8 薛衛(wèi)國;徐永生;孫潔;徐健;李敬華;;復發(fā)性鼻息肉病人外周血Th1、Th2細胞的流式細胞分析[J];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6年03期
9 ;附:變應性鼻炎診斷標準及療效評定標準(1997年修訂,?)[J];中華耳鼻咽喉科雜志;199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睿,李源,謝民強,許庚,張革化,王樹芳;白介素-5(IL-5)在人類鼻息肉組織中的含量、分布和表達(英文)[J];Chinese Medical Journal;2002年09期
2 ;所謂“過敏性”鼻息肉[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1994年02期
3 鄧亞新,史劍波,,陳文文;鼻腔、鼻竇解剖學異常和變異與鼻息肉關聯(lián)的CT分析[J];暨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與醫(yī)學版);1996年02期
4 周林,劉柱,田玉玲,張洪社;內窺鏡下手術治療鼻息肉32例[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5 張羅!100730,韓德民!100730,張勇,周兵!100730;噴鼻激素布地奈德對鼻息肉組織中炎性細胞浸潤的影響[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0年02期
6 趙質彬,沈寶茗;鼻息肉術后復發(fā)的原因分析[J];衡陽醫(yī)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0年04期
7 林尚澤;鼻息肉(NP)組織內的自由基(FR)損害[J];國外醫(yī)學.耳鼻咽喉科學分冊;2002年02期
8 楊繼紅,黃加云,謝麗薇,黃賽瑜;鼻息肉組織中Bcl-2蛋白表達的初步研究[J];寧夏醫(yī)學雜志;2002年07期
9 李衛(wèi)東;復發(fā)性鼻竇炎鼻息肉鼻內窺鏡下再次手術33例[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10 呂曉飛,周兵,韓德民;多種生長因子及白介素類等在鼻息肉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3年1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燕;李桂芳;楊彥忠;;鼻息肉組織和血清中MDA含量及ADA、SOD活性的測定及其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2 王艷麗;張旭鶴;孔紅;;鼻息肉患者鼻內鏡術后藥物治療的臨床意義[A];吉林省醫(yī)學會第九次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陳金輝;陶澤璋;孔勇剛;肖伯奎;;全身應用激素對鼻息肉組織中NF-κBp65、IκBα表達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李添應;翟申紅;陳彥球;陳靖;陳明遠;;鼻內激素治療鼻息肉后ICAM-1及sICAM-1的表達及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變態(tài)反應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5 李幼珍;趙侃;;鼻息肉與鼻內翻性乳頭狀瘤并存病例臨床分析[A];2006年浙江省耳鼻咽喉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6年
6 劉志標;;CD44s和EGF在鼻息肉發(fā)病過程中作用的初步研究[A];2010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中青年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7 唐林卡;吳數(shù)良;毛勇敏;;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的臨床體會(附56例報告)[A];第四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耳鼻咽喉科學術會論文匯編[C];2003年
8 仇榮星;朱麗麗;;激光治療鼻息肉的臨床體會[A];大珩先生九十華誕文集暨中國光學學會2004年學術大會論文集[C];2004年
9 黃學勤;程學仕;王俊芳;楊洋;崔會新;;鼻內鏡下鼻竇炎鼻息肉手術88例臨床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下)[C];2007年
10 姜鴻彥;許庚;文衛(wèi)平;史建波;李健;鄭靜;;Akt/AP1信號途徑調節(jié)鼻息肉IL10的表達[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河北 主任醫(yī)師 趙勝堂;如何根除鼻息肉[N];家庭醫(yī)生報;2004年
2 蘭文;治療鼻息肉單方[N];民族醫(yī)藥報;2001年
3 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耳鼻咽喉科副教授 蔣子棟;鼻息肉 別聽之任之[N];健康報;2009年
4 康大夫;鼻息肉怎樣才能治好[N];河南科技報;2000年
5 趙勝堂;鼻息肉的形成與治療[N];中國醫(yī)藥報;2001年
6 蒲昭和;鼻息肉易致持續(xù)性鼻塞[N];保健時報;2004年
7 崔玉艷;術后不復查,鼻息肉易癌變[N];健康時報;2007年
8 ;鼻息肉與腫瘤易混淆[N];保健時報;2004年
9 崔玉艷;切除鼻息肉后要重視復查[N];家庭醫(yī)生報;2008年
10 劉江峰;防鼻息肉復發(fā) 術后換藥是關鍵[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睿莉;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B對人鼻黏膜上皮細胞促炎作用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胡俐;過敏與非過敏性鼻息肉T細胞亞型的差異性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3 夏忠芳;天然免疫系統(tǒng)中Toll-like-receptor家族內TLR-9分子在鼻息肉發(fā)病機制中的探討[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4 王明明;金葡菌超抗原與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發(fā)生、發(fā)展及復發(fā)的相關性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王鑫;鼻息肉組織免疫相關基因的表達譜[D];吉林大學;2005年
6 楊琳紅;人鼻粘膜上皮細胞HIF-1α,VEGF的表達及其意義[D];吉林大學;2008年
7 陳玉;炎性細胞因子在慢性鼻—鼻竇炎組織中的表達及其意義[D];中南大學;2009年
8 程萬民;鼻息肉組織Th細胞亞群、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及相關轉錄因子表達[D];復旦大學;2007年
9 張心浩;慢性鼻竇炎和鼻息肉中miRNAs的差異性表達及其意義[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10 安云芳;wad基因缺陷與鼻竇細菌黏附的相關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廖智萍;TSLP在人變應性鼻炎及鼻息肉發(fā)病機制中的作用[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8年
2 孫家強;鼻息肉一氧化氮合酶表達及其意義探討[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2年
3 吳敏曼;鼻息肉中IgE及IL-5與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的相關性研究[D];昆明醫(yī)學院;2003年
4 呂海麗;MUC5AC在人類鼻息肉及下鼻甲粘膜上皮的表達[D];吉林大學;2004年
5 李惠芹;鼻息肉病因學研究[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9年
6 康厚墉;細胞因子、粘附分子和毒性蛋白在鼻息肉中的表達及意義[D];重慶醫(yī)科大學;2004年
7 高潮兵;鼻息肉中嗜酸粒細胞趨化因子的表達與嗜酸粒細胞活化相關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05年
8 洪娟;Eotaxin-1在鼻息肉發(fā)病過程中的作用的研究[D];福建醫(yī)科大學;2006年
9 閆志毓;CD137、白介素-5、纖維連接蛋白在鼻息肉生長中的作用[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02年
10 王家順;真菌感染與慢性鼻鼻竇炎、鼻息肉的相關性研究[D];新疆醫(yī)科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69346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yank/2693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