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學標志物及食物不耐受相關性分析
本文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學標志物及食物不耐受相關性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背景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研究認為,遺傳、環(huán)境、免疫三者相互作用參與UC發(fā)病,并可能決定其臨床表型。診斷主要依靠臨床表現(xiàn)、結腸鏡檢、影像學檢查以及病理活檢等。近年來血清學標志物及飲食因素與潰瘍性結腸炎的相關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目的分析本組潰瘍性結腸炎(UC)患者的臨床特征與血清抗核周型粒細胞胞漿抗體(p-ANCA)、抗小腸杯狀細胞抗體(GAB)是否存在相關性,探討血清食物特異性IgG抗體與UC的相關性及與p-ANCA、GAB的可能相關性。 方法按照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對117例UC患者進行臨床特征分析,檢測血清p-ANCA、GAB,對其中59例UC進行食物特異性IgG抗體檢測。 結果本組UC患者病變范圍以全結腸和左半結腸(39.3%,23.9%)為主,中、重度(39.3%,38.5%)多見,有腸外表現(xiàn)者占7.1%,,存在病變累及范圍越廣、病情越嚴重的趨勢,病變程度與范圍存在相關性(P<0.05)。p-ANCA、GAB在UC患者中的陽性率分別為50.4%、9.4%。59例UC患者中,出現(xiàn)食物特異性抗體IgG者達51人,陽性率為86.44%。與對照組(非感染性腹瀉)陽性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同病變范圍的食物特異性抗體IgG陽性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p-ANCA陽性時出現(xiàn)食物不耐受的陽性率明顯高于GAB陽性時,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結論p-ANCA、GAB陽性與UC患者的性別、年齡、臨床類型、病變范圍、病情程度、腸外表現(xiàn)等無關。食物不耐受與UC發(fā)生發(fā)展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但與病變部位不相關。p-ANCA陽性的患者多存在食物不耐受。
【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 臨床特征 抗核周型粒細胞胞漿抗體 抗小腸杯狀細胞抗體 食物不耐受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2
【分類號】:R574.62
【目錄】: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8
- 縮略詞表8-9
- 第一章 前言9-11
- 第二章 正文11-23
- 2.1 材料和方法11-15
- 2.2 結果15-20
- 2.3 討論20-23
- 參考文獻23-25
- 第三章 綜述25-32
- 參考文獻30-32
- 個人簡介32-33
- 致謝33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旭;張?zhí)K閩;章金春;常有;蔣曉夢;殷潔;李梅;丁義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初步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11年11期
2 韋卉;胡海濱;莫善穎;;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食物不耐受檢測結果分析[J];吉林醫(yī)學;2009年19期
3 孫改河;;食物不耐受血清特異性IgG抗體檢測在臨床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07年07期
4 郭東更;宮怡;;抗中性粒細胞胞漿抗體在風濕性疾病中的作用機制[J];臨床薈萃;2006年24期
5 馬銘澤;張安忠;蒯景華;楊崇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食物特異性抗體的檢測和剔除過敏食物對臨床療效的影響[J];山東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1年01期
6 何新穎;唐志鵬;;飲食與潰瘍性結腸炎[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7年36期
7 鄭連鵬;呂宗舜;張潔;曹曉滄;王緒霖;;中國大陸地區(qū)炎癥性腸病腸外表現(xiàn)的匯總分析[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09年21期
8 陸忠凱;陳志榮;朱俊義;徐亞;華嫻;;IL-23R基因多態(tài)性與炎癥性腸病的相關性[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年19期
9 楊旭;章金春;李梅;丁義江;張?zhí)K閩;;食物不耐受與炎癥性腸病[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1年30期
10 謝志賢;劉倩;;食物不耐受與相關性疾病[J];中華內科雜志;2006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沈冰冰;我國炎癥性腸病遺傳易感性和血清學標志物的相關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本文關鍵詞: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血清學標志物及食物不耐受相關性分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528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xiaohjib/252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