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低氧大鼠肝臟GSK-3與mTOR1表達在胰島素抵抗中的作用
本文關鍵詞:間歇低氧大鼠肝臟GSK-3與mTOR1表達在胰島素抵抗中的作用
更多相關文章: 間歇低氧 胰島素抵抗 糖原合成酶激酶-3 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1
【摘要】:目的:通過觀察間歇低氧前提下SD大鼠肝臟細胞形態(tài)學變化并測定SD大鼠肝臟細胞中兩個指標即糖原合成酶激酶-3(GSK-3)及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1(m TOR1)的表達水平,探討間歇低氧對SD大鼠肝臟細胞胰島素信號轉導通路的影響及其產生胰島素抵抗(IR)的可能機制。方法: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選取24只6周齡的健康雄性SD大鼠等分為3組,即間歇空氣對照組(NC組)、間歇低氧(又稱間歇性缺氧)4周組(IH4組)及8周組(IH8組)。將IH4組及IH8組于每日9時至17時(共8小時)置于間歇低氧艙內的間歇低氧環(huán)境中,同時NC組則給予間歇壓縮空氣。IH4組于第4周,NC組、IH8組于第8周實驗結束后禁食12小時,檢測各組大鼠的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島素(FINS)水平,并采用FBG、FINS計算胰島素敏感性指數(shù)(ISI)和穩(wěn)態(tài)模型評估-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HOMA-IR)評價IR;對SD大鼠肝臟組織蘇木素-伊紅(HE)染色觀察各組肝臟細胞形態(tài)學變化,評價間歇低氧對大鼠肝臟細胞的損傷程度;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大鼠肝臟細胞中GSK-3、m TOR1的表達,以平均灰度值表示兩指標的蛋白表達量,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結果:相比對照組,IH4組與IH8組大鼠的FBG、FINS、HOMA-IR升高,ISI降低,以IH8組更為顯著,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100.375,69.90,85.49,62.52,P均0.01);與對照組比較,IH4組、IH8組大鼠的GSK-3、m TOR1蛋白表達均升高,且以IH8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F值分別為72.25,148.01,P均0.01)。Pearson相關分析顯示GSK-3、m TOR1平均灰度值與ISI呈正相關(r=0.786,0.811,P均0.01),與HOMA-IR呈負相關(r=-0.882,-0.889,P均0.01)。大鼠肝臟組織HE染色提示間歇低氧組大鼠肝臟細胞局灶性壞死、細胞腫脹、胞膜破壞、胞漿稀疏、胞核染色加深及炎細胞浸潤,且隨間歇低氧時間延長肝臟細胞結構破壞更明顯;而NC組大鼠肝臟細胞結構完整,核大而圓。結論:1.間歇低氧可使SD大鼠肝臟細胞發(fā)生破壞及胰島素抵抗,且隨著暴露時間的延長,大鼠肝臟細胞破壞及胰島素抵抗程度加重。2.間歇低氧SD大鼠肝臟細胞內兩個指標GSK-3、m TOR1蛋白表達上調,表達量與間歇低氧時間正相關。3.間歇低氧SD大鼠肝臟細胞內GSK-3、m TOR1蛋白表達與HOMA-IR、ISI明顯相關,提示這兩指標可能參與了間歇低氧所致的胰島素抵抗的發(fā)生、發(fā)展。
【關鍵詞】:間歇低氧 胰島素抵抗 糖原合成酶激酶-3 哺乳動物雷帕霉素靶蛋白1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66;R587.1
【目錄】: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前言10-11
- 1 材料與方法11-15
- 1.1 實驗動物及分組11
- 1.2 制備間歇低氧大鼠模型11-12
- 1.3 制作標本與取材12
- 1.4 指標檢測12-14
- 1.5 統(tǒng)計學處理分析14-15
- 2 結果15-18
- 2.1 各組大鼠FBG、FINS、ISI、HOMA-IR的結果15
- 2.2 各組大鼠肝臟細胞GSK-3、mTOR1 蛋白的表達15-16
- 2.3 HOMA-IR、ISI與GSK-3、mTOR1 蛋白的相關性分析16
- 2.4 大鼠肝臟組織HE染色示16-17
- 2.5 大鼠肝臟細胞GSK-3 及mTOR1 表達圖示17-18
- 3 討論18-22
- 4 結論22-23
- 參考文獻23-26
- 綜述26-36
- 參考文獻32-36
- 致謝36-37
- 在學期間承擔/參與的科研課題與研究成果37-38
- 個人簡歷3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海燕;陳寶元;馮靖;郭美南;;間歇低氧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中內皮素的影響[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7年02期
2 陳寶元;何權瀛;;重視睡眠呼吸暫停模式的間歇低氧研究[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年12期
3 李慶云;李敏;馮耘;郭倩;顧淑一;萬歡英;;新型動物慢性間歇低氧箱的制作和應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9期
4 李彥明;袁志明;冀秋娣;王佩顯;王吉云;;慢性間歇低氧對大鼠纖溶功能的影響[J];中國醫(yī)藥導刊;2009年06期
5 李光;柴文戍;康健;;間歇低氧小鼠胰腺β細胞凋亡及其機制的實驗研究[J];中國病理生理雜志;2011年04期
6 佟浩;孫曉;張曼;王實;;間歇低氧促進大鼠動脈粥樣硬化機制的研究[J];中國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年03期
7 藍孝斐;許華俊;李慶云;張秀娟;李敏;周麗娜;張凌;魏月;;不同間歇低氧暴露時間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損傷的影響[J];內科理論與實踐;2014年02期
8 徐永紅;賈曉民;趙杰;李海泉;王海清;杜永亮;;間歇低氧的大鼠模型體內的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導致代謝紊亂發(fā)生的機制[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年29期
9 袁志明,王佩顯,陳寶元,李彥明,徐建強;間歇低氧對大鼠內皮素及其受體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05年09期
10 周敬;王小如;吳曉丹;邵川;李善群;鈕善福;白春學;;慢性間歇低氧大鼠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國臨床醫(yī)學;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海燕;陳寶元;馮靖;;間歇低氧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影響[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呼吸病學術會議暨學習班論文匯編[C];2006年
2 何權瀛;;慢性間歇低氧的定義和特點[A];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1(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3 陳寶元;;間歇低氧與實驗性研究[A];2008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4 黃麗英;林文_";翁錫全;;間歇低氧訓練對大鼠活性氧及抗氧化酶的影響[A];第4屆全國青年體育科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張希龍;;有效干預慢性間歇低氧策略探討及未來展望[A];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2010-2011)[C];2011年
6 趙海燕;陳寶元;曹潔;馮靖;;間歇低氧對人臍靜脈內皮細胞中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影響[A];2008年中國睡眠研究會第五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7 翁錫全;林文韜;余群;陳福刁;徐國琴;黃麗英;;間歇低氧暴露防治運動性血紅蛋白低下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8 李光;康健;;間歇低氧小鼠胰腺β細胞凋亡及其機制的實驗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1(第十二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1年
9 咼恒娟;陳寶元;李津娜;楊曉燕;姜君男;;抗氧化劑干預間歇低氧對中性粒細胞凋亡影響的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呼吸病學年會——2013第十四次全國呼吸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3年
10 黃麗英;林文_";翁錫全;;間歇低氧訓練活性氧介導基因調控作用的研究[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天津醫(yī)科大學總醫(yī)院呼吸科教授 陳寶元邋劉道安 整理;間歇低氧危害更大[N];健康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董麗霞;不同模式間歇低氧血管內皮損傷機制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9年
2 吳悅陶;間歇低氧狀態(tài)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的基因表達譜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3 黃麗英;間歇低氧訓練對大鼠氧化應激及其低氧適應機制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周偉;睡眠呼吸暫停模式間歇低氧大鼠氧化應激機制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5 李碩;睡眠呼吸暫停模式間歇低氧大鼠炎癥損傷機制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趙海燕;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模式間歇低氧導致內皮功能障礙的細胞學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7年
7 張薔;黃芪對間歇低氧大鼠海馬及胰腺損傷的作用及其機制研究[D];天津大學;2013年
8 王紅陽;間歇低氧對大鼠認知功能和p38MAPK/神經細胞凋亡通路影響[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1年
9 王軼娜;慢性間歇低氧通過TNF-α調控fractalkine在OSAHS所致肝損傷中的作用[D];中南大學;2012年
10 馮靖;OSAHS的炎性損傷及與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關系的基礎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任國梅;間歇低氧大鼠肝臟GSK-3與mTOR1表達在胰島素抵抗中的作用[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肖玲;內源性大麻素受體_1在慢性間歇低氧大鼠模型肝臟表達及藥物干預的研究[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3 李振華;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血管內皮功能障礙的機制探討[D];蘇州大學;2010年
4 劉輝玉;慢性間歇低氧對小鼠海馬CA1區(qū)神經元自噬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1年
5 王策;p38 MAPK/NF-κB在慢性間歇低氧誘導的NASH中調控作用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4年
6 姜秋芳;不同頻率間歇低氧下大鼠肝臟損傷機制及抗氧化劑Tempol的干預作用[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7 周敬;慢性間歇低氧大鼠體內氧化應激、炎癥反應、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及N-乙酰半胱氨酸干預作用的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8 林慧;不同頻率間歇低氧誘發(fā)大鼠高血壓機制的研究及抗氧化劑Tempol干預效果分析[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9 趙勇;PTP-1B及IRS-1在慢性間歇低氧大鼠肝細胞中的表達[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10 張晉源;慢性間歇低氧所致大鼠心肌肥厚作用機制的探討[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68817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wuguanyixuelunwen/688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