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F26調控細胞抗病毒信號轉導的分子機制及過氧化物酶體相關抗病毒蛋白的篩選
發(fā)布時間:2022-02-26 18:47
天然免疫系統(tǒng)是宿主抵抗病原入侵的第一道防線,它對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的識別主要依賴宿主的模式識別受體(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 PRR)。病毒核酸被模式識別受體識別后能引發(fā)一系列信號事件誘導Ⅰ型干擾素的產生。Ⅰ型干擾素在保護宿主的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也是誘發(fā)自身免疫疾病的元兇。近年來,對于病毒核酸誘導Ⅰ型干擾素的信號轉導的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其中,病毒RNA能被RIG-I樣受體(RIG-I like receptor, RLR)家族成員RIG-I (retinoic acid inducible gene I)和MDA5(melanoma differentiation-associated gene5)識別,它們進一步招募下游接頭蛋白VISA (virus-induced signaling adaptor)和MITA (mediator of IRF3activation)激活轉錄因子NF-κB (nuclear factor kappa B)和IRF3/IRF7(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3/7...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8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誘導Ⅰ型干擾素表達的調控機制
1.1.1 天然免疫概述
1.1.2 宿主細胞對病毒的識別及Ⅰ型干擾素的誘導
1.1.3 MIT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1.1.4 MITA和它的翻譯后修飾
1.1.5 RNF26概述
1.2 細胞抗病毒天然免疫與亞細胞結構
1.2.1 過氧化物酶體與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轉導
1.2.2 過氧化物酶體的純化
1.2.3 蛋白質組學相對定量
2 RNF26調控病毒誘導Ⅰ型干擾素產生的分子機制
2.1 立項依據
2.2 實驗材料
2.2.1 細胞和刺激物
2.2.2 載體及構建載體相關材料
2.2.3 構建逆轉錄病毒細胞系相關材料
2.2.4 免疫共沉淀實驗和免疫印跡實驗相關材料
2.2.5 體外泛素化實驗相關材料
2.2.6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相關材料
2.2.7 實時熒光定量PCR相關材料
2.2.8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熒光實驗相關材料
2.2.9 亞細胞組分分離實驗相關材料
2.3 實驗方法
2.3.1 細胞培養(yǎng)
2.3.2 細胞瞬時轉染
2.3.3 構建載體和提取質粒
2.3.4 構建細胞系
2.3.5 制備多克隆抗體和免疫前血清
2.3.6 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跡實驗
2.3.7 泛素化實驗
2.3.8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
2.3.9 實時熒光定量PCR實驗
2.3.10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熒光實驗
2.3.11 亞細胞器組分分離
2.4 實驗結果
2.4.1 RNF26是MITA的E3泛素連接酶
2.4.2 RNF26與MITA相互作用
2.4.3 RNF26靶向MITA的K150位點發(fā)生多聚泛素化修飾
2.4.4 RNF26催化MITA發(fā)生K11連接的多聚泛素化修飾
2.4.5 RNF26防止MITA發(fā)生K48連接的多聚泛素化修飾和降解
2.4.6 RNF26調節(jié)病毒誘導的Ⅰ型干擾素產生
2.4.7 RNF26影響IRF3蛋白的穩(wěn)定性
2.5 小結與討論
2.5.1 實驗結果小結
2.5.2 討論
3 過氧化物酶體相關抗病毒天然免疫蛋白的篩選
3.1 立項依據
3.2 實驗材料
3.2.1 細胞和刺激物
3.2.2 亞細胞組分分離實驗相關材料
3.2.3 蛋白質定量、脫鹽、雙甲基化標記和質譜鑒定相關材料
3.2.4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相關材料
3.3 實驗方法
3.3.1 細胞培養(yǎng)、瞬時轉染、雙熒光報告基因實驗和免疫印跡實驗
3.3.2 差速離心法從培養(yǎng)的HepG2細胞中分離輕線粒體組分
3.3.3 連續(xù)密度梯度超速離心法從輕線粒體組分中分離過氧化物酶體
3.3.4 定量蛋白質組樣品制備
3.3.5 雙甲基化標記
3.3.6 SCX色譜分離
3.3.7 質譜分析與數(shù)據處理
3.4 實驗結果
3.4.1 過氧化物酶體的富集
3.4.2 質譜鑒定結果和兩次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3.4.3 鑒定蛋白的分組
3.4.4 候選蛋白的初步功能鑒定
3.4.5 部分候選蛋白的后續(xù)功能鑒定
3.5 小結與討論
3.5.1 實驗結果小結
3.5.2 討論
4 論文創(chuàng)新點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攻博期間發(fā)表的科研成果目錄
致謝
本文編號:3644924
【文章來源】:武漢大學湖北省211工程院校985工程院校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84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病毒誘導Ⅰ型干擾素表達的調控機制
1.1.1 天然免疫概述
1.1.2 宿主細胞對病毒的識別及Ⅰ型干擾素的誘導
1.1.3 MITA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應中的作用
1.1.4 MITA和它的翻譯后修飾
1.1.5 RNF26概述
1.2 細胞抗病毒天然免疫與亞細胞結構
1.2.1 過氧化物酶體與抗病毒天然免疫信號轉導
1.2.2 過氧化物酶體的純化
1.2.3 蛋白質組學相對定量
2 RNF26調控病毒誘導Ⅰ型干擾素產生的分子機制
2.1 立項依據
2.2 實驗材料
2.2.1 細胞和刺激物
2.2.2 載體及構建載體相關材料
2.2.3 構建逆轉錄病毒細胞系相關材料
2.2.4 免疫共沉淀實驗和免疫印跡實驗相關材料
2.2.5 體外泛素化實驗相關材料
2.2.6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相關材料
2.2.7 實時熒光定量PCR相關材料
2.2.8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熒光實驗相關材料
2.2.9 亞細胞組分分離實驗相關材料
2.3 實驗方法
2.3.1 細胞培養(yǎng)
2.3.2 細胞瞬時轉染
2.3.3 構建載體和提取質粒
2.3.4 構建細胞系
2.3.5 制備多克隆抗體和免疫前血清
2.3.6 免疫共沉淀和免疫印跡實驗
2.3.7 泛素化實驗
2.3.8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
2.3.9 實時熒光定量PCR實驗
2.3.10 激光共聚焦顯微鏡觀察熒光實驗
2.3.11 亞細胞器組分分離
2.4 實驗結果
2.4.1 RNF26是MITA的E3泛素連接酶
2.4.2 RNF26與MITA相互作用
2.4.3 RNF26靶向MITA的K150位點發(fā)生多聚泛素化修飾
2.4.4 RNF26催化MITA發(fā)生K11連接的多聚泛素化修飾
2.4.5 RNF26防止MITA發(fā)生K48連接的多聚泛素化修飾和降解
2.4.6 RNF26調節(jié)病毒誘導的Ⅰ型干擾素產生
2.4.7 RNF26影響IRF3蛋白的穩(wěn)定性
2.5 小結與討論
2.5.1 實驗結果小結
2.5.2 討論
3 過氧化物酶體相關抗病毒天然免疫蛋白的篩選
3.1 立項依據
3.2 實驗材料
3.2.1 細胞和刺激物
3.2.2 亞細胞組分分離實驗相關材料
3.2.3 蛋白質定量、脫鹽、雙甲基化標記和質譜鑒定相關材料
3.2.4 雙熒光素酶報告基因實驗相關材料
3.3 實驗方法
3.3.1 細胞培養(yǎng)、瞬時轉染、雙熒光報告基因實驗和免疫印跡實驗
3.3.2 差速離心法從培養(yǎng)的HepG2細胞中分離輕線粒體組分
3.3.3 連續(xù)密度梯度超速離心法從輕線粒體組分中分離過氧化物酶體
3.3.4 定量蛋白質組樣品制備
3.3.5 雙甲基化標記
3.3.6 SCX色譜分離
3.3.7 質譜分析與數(shù)據處理
3.4 實驗結果
3.4.1 過氧化物酶體的富集
3.4.2 質譜鑒定結果和兩次結果的相關性分析
3.4.3 鑒定蛋白的分組
3.4.4 候選蛋白的初步功能鑒定
3.4.5 部分候選蛋白的后續(xù)功能鑒定
3.5 小結與討論
3.5.1 實驗結果小結
3.5.2 討論
4 論文創(chuàng)新點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攻博期間發(fā)表的科研成果目錄
致謝
本文編號:364492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iyanyixue/36449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