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中動脈斑塊特征及顱內側支循環(huán)影響腦血流動力學及梗死狀態(tài)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8-01 17:04
目的:探討大腦中動脈(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狹窄患者中,低灌注陽性者與低灌注陰性者斑塊特征的差異,尋找顱內低灌注區(qū)的獨立預測因子,以及低灌注容積大小的影響因素;腦梗死患者與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斑塊特征的差異,尋找腦梗死獨立預測因子,并建立卒中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的預測模型。材料與方法:第一部分:回顧性分析2周內出現(xiàn)MCA供血區(qū)缺血癥狀的患者共71例,進行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高分辨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時間飛躍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TOF-MRA)以及動態(tài)磁敏感對比磁共振灌注成像(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 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DSC-PWI)檢查。由3名放射科醫(yī)師獨立進行斑塊特征及軟腦膜側支血管分級(Pi...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符號說明
前言
研究現(xiàn)狀、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大腦中動脈粥樣斑塊影響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研究
1.1 對象和方法
1.1.1 研究對象
1.1.2 MRI設備及檢查項目
1.1.3 圖像后處理及分析
1.1.4 臨床資料采集
1.1.5 統(tǒng)計分析
1.2 結果
1.2.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1.2.2 評價者間的一致性分析
1.2.3 低灌注陽性組與低灌注陰性組間斑塊特征及PCs的差異
1.2.4 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1.2.5 斑塊特征、PCs及高血壓預測低灌注區(qū)的診斷效能
1.2.6 低灌注陽性組斑塊特征與低灌注容積的關系
1.2.7 低灌注陽容積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
1.3 討論
1.3.1 斑塊偏心性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2 斑塊長度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3 斑塊強化程度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4 側支循環(huán)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5 高血壓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6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1.4 小結
二、聯(lián)合斑塊特征及側支循環(huán)預測急性卒中事件的發(fā)生及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
2.1 對象和方法
2.1.1 研究對象
2.1.2 MRI設備及檢查項目
2.1.3 圖像后處理及分析
2.1.4 臨床資料采集
2.1.5 統(tǒng)計分析
2.2 結果
2.2.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2.2.2 評價者間的一致性分析
2.2.3 Stroke組與TIA組間斑塊特征差異
6.0 s延遲灌注容積差異"> 2.2.4 Stroke組與TIA組間PCs及 Tmax>6.0 s延遲灌注容積差異
2.2.5 影響出現(xiàn)腦梗死的各個斑塊特征
2.2.6 斑塊特征及PCs預測腦梗死的ROC曲線
2.2.7 Stroke組 DWI-ASPECTS評分與斑塊特點、低灌注容積及PCs的關系
2.2.8 斑塊特點、低灌注容積及PCs與患者神經(jīng)功損傷程度的關系
2.3 討論
2.3.1 斑塊長度與發(fā)生Stroke及 TIA的相關性
2.3.2 斑塊內出血與發(fā)生Stroke及 TIA的相關性
2.3.3 斑塊特征、灌注狀態(tài)及PCs影響DWI-ASPECTS的大小
2.3.4 影響缺血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狀態(tài)的因素
2.3.5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2.4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綜述 頭頸部動脈粥樣斑塊及其影響腦組織循環(huán)代謝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綜述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彌散加權成像Alberta卒中項目早期CT評分評估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靜脈溶栓預后的價值[J]. 張江,王瑤,張喆鑒.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8(01)
[2]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內成分的CT能譜分析[J]. 陳蓓蕾,徐俊,李曉波,葉靖,呂朋華.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04)
[3]MR定量磁敏感圖評估正常人大腦靜脈血氧飽和度的初步研究[J]. 左超,柴超,夏爽.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6 (09)
[4]DWI-ASPECTS評估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預后價值[J]. 姜亮,陳慧鈾,殷信道,毛存南,石國美,王麗萍,周俊山,張穎冬.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6(03)
[5]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狹窄重構模式、斑塊內出血與腦卒中風險的關系[J]. 唐小平,魏俊,王志強,肖新蘭.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6(01)
[6]能譜CT重建模式與64層CT重建模式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評估能力的對比分析[J]. 吳晶濤,朱慶強,朱文榮,張洪英.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5 (01)
[7]H型高血壓與進展性卒中的相關性研究[J]. 王惠,董萬利,馬先軍,李樂軍.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4(01)
[8]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易損斑塊與近期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J]. 崔豹,馬露,曾源,韓旭,李雪梅,蔡劍鳴.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12)
[9]超聲造影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價值[J]. 孫曉峰,李妍,白洋,邢英琦,周楊楊,于慧,祝英喬. 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3(10)
本文編號:3667838
【文章頁數(shù)】:90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縮略語/符號說明
前言
研究現(xiàn)狀、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大腦中動脈粥樣斑塊影響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研究
1.1 對象和方法
1.1.1 研究對象
1.1.2 MRI設備及檢查項目
1.1.3 圖像后處理及分析
1.1.4 臨床資料采集
1.1.5 統(tǒng)計分析
1.2 結果
1.2.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1.2.2 評價者間的一致性分析
1.2.3 低灌注陽性組與低灌注陰性組間斑塊特征及PCs的差異
1.2.4 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1.2.5 斑塊特征、PCs及高血壓預測低灌注區(qū)的診斷效能
1.2.6 低灌注陽性組斑塊特征與低灌注容積的關系
1.2.7 低灌注陽容積與NIHSS評分的相關性
1.3 討論
1.3.1 斑塊偏心性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2 斑塊長度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3 斑塊強化程度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4 側支循環(huán)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5 高血壓對顱內灌注狀態(tài)的影響
1.3.6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1.4 小結
二、聯(lián)合斑塊特征及側支循環(huán)預測急性卒中事件的發(fā)生及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
2.1 對象和方法
2.1.1 研究對象
2.1.2 MRI設備及檢查項目
2.1.3 圖像后處理及分析
2.1.4 臨床資料采集
2.1.5 統(tǒng)計分析
2.2 結果
2.2.1 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
2.2.2 評價者間的一致性分析
2.2.3 Stroke組與TIA組間斑塊特征差異
6.0 s延遲灌注容積差異"> 2.2.4 Stroke組與TIA組間PCs及 Tmax>6.0 s延遲灌注容積差異
2.2.5 影響出現(xiàn)腦梗死的各個斑塊特征
2.2.6 斑塊特征及PCs預測腦梗死的ROC曲線
2.2.7 Stroke組 DWI-ASPECTS評分與斑塊特點、低灌注容積及PCs的關系
2.2.8 斑塊特點、低灌注容積及PCs與患者神經(jīng)功損傷程度的關系
2.3 討論
2.3.1 斑塊長度與發(fā)生Stroke及 TIA的相關性
2.3.2 斑塊內出血與發(fā)生Stroke及 TIA的相關性
2.3.3 斑塊特征、灌注狀態(tài)及PCs影響DWI-ASPECTS的大小
2.3.4 影響缺血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狀態(tài)的因素
2.3.5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
2.4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發(fā)表論文和參加科研情況說明
綜述 頭頸部動脈粥樣斑塊及其影響腦組織循環(huán)代謝的影像學研究進展
綜述參考文獻
致謝
個人簡歷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彌散加權成像Alberta卒中項目早期CT評分評估急性前循環(huán)腦梗死靜脈溶栓預后的價值[J]. 張江,王瑤,張喆鑒.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8(01)
[2]癥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頸動脈斑塊內成分的CT能譜分析[J]. 陳蓓蕾,徐俊,李曉波,葉靖,呂朋華.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7(04)
[3]MR定量磁敏感圖評估正常人大腦靜脈血氧飽和度的初步研究[J]. 左超,柴超,夏爽.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6 (09)
[4]DWI-ASPECTS評估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治療預后價值[J]. 姜亮,陳慧鈾,殷信道,毛存南,石國美,王麗萍,周俊山,張穎冬. 臨床放射學雜志. 2016(03)
[5]大腦中動脈粥樣硬化狹窄重構模式、斑塊內出血與腦卒中風險的關系[J]. 唐小平,魏俊,王志強,肖新蘭. 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 2016(01)
[6]能譜CT重建模式與64層CT重建模式對于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評估能力的對比分析[J]. 吳晶濤,朱慶強,朱文榮,張洪英. 中華放射學雜志. 2015 (01)
[7]H型高血壓與進展性卒中的相關性研究[J]. 王惠,董萬利,馬先軍,李樂軍. 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 2014(01)
[8]老年高血壓患者頸動脈易損斑塊與近期缺血性腦卒中的相關性[J]. 崔豹,馬露,曾源,韓旭,李雪梅,蔡劍鳴.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3(12)
[9]超聲造影評價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穩(wěn)定性價值[J]. 孫曉峰,李妍,白洋,邢英琦,周楊楊,于慧,祝英喬. 中風與神經(jīng)疾病雜志. 2013(10)
本文編號:36678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366783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