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格列酮通過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而保護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3 08:5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在65歲以上人群中PD的患病率為1%-3%,其臨床表現(xiàn)為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強直和姿勢不穩(wěn)。PD由英國醫(yī)師James B. Parkinson于1817年首先報導,但至今其發(fā)病機制仍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認為與遺傳、年齡、環(huán)境、氧化應激、線粒體功能異常、興奮性毒性、免疫異常等因素有關。PD的病理特征為中腦黑質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逐漸變性死亡和紋狀體多巴胺(Dopamine, DA)遞質減少,同時伴隨膠質細胞的增生活化。在目前已報道的各種PD動物模型中,中腦黑質也均出現(xiàn)了顯著的小膠質細胞活化,這提示由小膠質細胞介導的神經(jīng)炎癥與PD的發(fā)病關系密切。小膠質細胞屬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生理情況下,在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發(fā)揮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源物質及自身壞死細胞組織的作用,維持神經(jīng)組織內(nèi)環(huán)境的穩(wěn)定;病理情況下,小膠質細胞在各種病原物質的刺激下持續(xù)激活,不僅分泌多種炎性因子,如IL-1β、IL-6、TNF-α、 INF-y等,還會產(chǎn)生大量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超氧陰離子、谷氨酸和其他神經(jīng)毒素,各種毒...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研究背景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 羅格列酮在原代細胞培養(yǎng)環(huán)境下對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的保護作用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小結
附圖表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炎性介質損傷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的機制及羅格列酮保護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小結
附圖表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羅格列酮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小結
附圖表
參考文獻
創(chuàng)新點及意義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英文論文1
英文論文2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The Role of TNF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 Y.Huang~(1,2) N.Erdmann~(1,2) H.Peng~(1,2) Y.Zhao~(4,5) Jialin Zheng~(1,2,3,6) ~1The laboratory of Neurotoxicology at the Center for Neurovirology &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2Dept.Pharmacology,~3Dept.of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4Dept.of Surgery,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Omaha,NE 68198-5880,USA;~5Institute of Animal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China;.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5(02)
本文編號:2974596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31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號說明
研究背景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 羅格列酮在原代細胞培養(yǎng)環(huán)境下對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的保護作用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小結
附圖表
參考文獻
第二部分 炎性介質損傷多巴胺能神經(jīng)元的機制及羅格列酮保護作用的研究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小結
附圖表
參考文獻
第三部分 羅格列酮抑制小膠質細胞活化的分子機制研究
前言
材料與方法
結果
討論
小結
附圖表
參考文獻
創(chuàng)新點及意義
致謝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的學術論文目錄
英文論文1
英文論文2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The Role of TNF Related Apoptosis-Inducing Ligand in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J]. Y.Huang~(1,2) N.Erdmann~(1,2) H.Peng~(1,2) Y.Zhao~(4,5) Jialin Zheng~(1,2,3,6) ~1The laboratory of Neurotoxicology at the Center for Neurovirology &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s,~2Dept.Pharmacology,~3Dept.of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4Dept.of Surgery,University of Nebraska Medical Center,Omaha,NE 68198-5880,USA;~5Institute of Animal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China;. 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5(02)
本文編號:297459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97459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