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少見影像學改變一例及新發(fā)錯義突變致病性研究
【學位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42.4
【部分圖文】:
示上饒市某醫(yī)院顱腦磁共振:雙側額葉區(qū)可見T1加權呈稍低信號,T2加權像T2Flair呈高信號,豆狀核、丘腦T2加權見稍高信號
圖 2 示上海某醫(yī)院顱腦磁共振:雙側額葉區(qū)可見 T2Flair 呈高信號,雙側豆狀核、丘腦及外囊、胼胝體、腦橋背側 T2Flair 呈高信號。額葉區(qū)可見 DWI 腦回狀高信號。1.1.4 初步診斷定位診斷:雙側額葉、基底節(jié)區(qū)、腦干等 依據:患者臨床癥狀以癲癇發(fā)作,
圖 3 顱腦磁共振平掃 T2像示雙側額、頂、顳葉腦溝變窄,腦組織腫脹,呈高信號(A、D),彌散加權像示額、頂葉腦回樣高信號(B);磁共振增強示雙側額頂葉腦回線樣強化(C)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華;楊樺;;妊娠合并肝豆狀核變性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中國醫(yī)刊;2017年12期
2 杜壯;;2例肝豆狀核變性報道[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年37期
3 饒嬈;杜益剛;汪煒民;夏昆;徐銀;薛本春;韓永升;韓詠竹;;類似Creutzfeldt-Jakob病影像學表現的肝豆狀核變性1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7年03期
4 蔣立會;叢樂樂;周梅香;毛瑞濤;;兄妹4人肝豆狀核變性診治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年08期
5 韓海桃;;小兒肝豆狀核變性1例報告[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年87期
6 王麗華;;肝豆狀核變性 您了解么?[J];肝博士;2016年01期
7 ;《肝豆狀核變性》介紹[J];江淮文史;2016年01期
8 段國英;姚麗英;姚丁;;肝型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特點與早期診斷[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年46期
9 白新璐;;肝豆狀核變性110例臨床分析[J];家庭醫(yī)藥.就醫(yī)選藥;2016年06期
10 羅勤;;肝豆狀核變性:一種先天性遺傳病[J];家庭醫(yī)學;2017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鵬景;弱視和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視覺認知功能損害機制的噪音與模型分析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2 童德軍;湖南地區(qū)肝豆狀核變性基因突變熱點和多重PCR反向雜交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3 易露茜;暴發(fā)性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病理和基因突變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4 余昊;浙江地區(qū)肝豆狀核變性的ATP7B突變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D];浙江大學;2017年
5 張東鋒;WD臨床表現—臨床分型關系,基因型—表型關系和基因突變類型—青霉胺療效關系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6 葉盛;肝豆狀核變性基因外顯子突變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7 萬波;中國漢族人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ATP7B突變基因型與臨床表型關聯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8 谷紹娟;肝豆狀核變性遺傳和致病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9 陳晨;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疾病經濟負擔的調查與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10 董沁韻;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骨質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關節(jié)病變的臨床特點[D];復旦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建樂;肝豆狀核變性少見影像學改變一例及新發(fā)錯義突變致病性研究[D];南昌大學;2018年
2 張發(fā)平;DTI聯合~1H-MRS對肝豆狀核變性腦組織微觀結構損害的定量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7年
3 趙龍;一例肝豆狀核變性家庭的ATP7B基因突變研究[D];青島大學;2017年
4 于盈盈;10例兒童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臨床分析和基因檢測[D];青島大學;2017年
5 喬麗娜;肝豆狀核變性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D];蘭州大學;2013年
6 李粉粉;調經湯聯合西藥排銅對女性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月經不調的臨床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7年
7 杜漠;中藥排銅篩選方法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17年
8 王平;肝豆狀核變性疾病的基因分析及基因診斷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吉一喆;肝豆狀核變性家系基因分析[D];吉林大學;2016年
10 陳冬梅;Wilson病患兒ATP7B基因外顯子突變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285406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540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