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肝豆狀核變性少見影像學改變一例及新發(fā)錯義突變致病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24 05:18
   目的:通過對該例肝豆狀核變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少見影像學改變的探討及回顧性分析和對新發(fā)錯義突變致病性的研究,加深對HLD影像學特點以及致病基因(ATP7B)的認識,為以后對HLD患者的早期診治提供幫助。方法:1.首先通過對一例的HLD患者診治經過分析,然后對該患者的影像學改變特點、致病基因進行探討。2.HLD少見影像學改變回顧性分析:以“肝豆狀核變性、磁共振、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MRI”等檢索詞檢索自1997年至2018年3月間中國知網、萬方和Pubmed等國內外數據庫關于HLD皮層下白質異常信號的影像學改變病例且病例資料相對完整。3.新發(fā)錯義突變致病性研究:對此患者的ATP7B基因編碼區(qū)外顯子8,12,13和16(ATP7B基因熱點突變位點)進行基因檢測。根據美國醫(yī)學遺傳學與基因組學學會(ACMG)和分子病理學協會(AMP)聯合共識建議:序列變異的解讀標準和共識,使用生物信息分析軟件Polyphen2和SIFT對基因突變位點致病性進行預測。采集患者父母的外周血進行基因測序,驗證患者相關突變位點。最后結合遺傳變異分類聯合標準規(guī)則進行綜合判斷。結果:1.HLD少見影像學改變回顧性分析:病例資料共20例。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6例,年齡9~46歲,平均年齡19.45±8.67歲,少見影像學改變HLD患者年齡分布及性別差異與普通HLD患者青少年期起病,男性稍多于女性特點大致相符。病歷資料匯總如下:(1)非典型部位病變額葉19例,頂葉9例,顳葉4例,枕葉0例;(2)非典型頭顱MRI表現伴有癲癇發(fā)作患者10例(50%);(3)非典型頭顱磁共振HLD患者出現肌張力障礙等錐體外系癥狀20例(100%);(4)精神癥狀患者3例(15%);智力減退患者8例(40%);(5)肝脾功能異;颊11例(78.57%),正常3例(21.43%),未說明6例;(6)KF環(huán)陽性16例(占提及部分100%),未說明4例;(7)非典型頭顱磁共振表現伴有癲癇患者且出現腦回強化2例,腦回強化患者且無癲癇發(fā)作1例;(8)非典型頭顱MRI表現在排銅治療之后9例(45%);(9)癲癇發(fā)作于排銅治療之后6例,占癲癇總數(60%);(10)排銅抗癲癇4年后額葉異常信號減少1例,青霉胺治療后出現了新發(fā)白質高信號1例。2.新發(fā)錯義突變致病性研究:通過基因預測軟件Polyphen2和SIFT對未知病理意義的c.2731GA;p.A911T錯義突變進行功能預測,發(fā)現Polyphen2預測結果提示該突變可能具有破壞性,評分為1分(0~1分),敏感度:0;特異度:1。SIFT預測結果得分為00.05,陽性,提示在第911位從A到T的替代預計將影響ATP7 B基因所表達的Copper-transporting ATPase2蛋白質功能。結合父母基因檢測結果,患者c.2333GT;p.R778L病理性突變位點遺傳自患者母親,而c.2731GA;p.A911T遺傳自患者父親。綜合致病性證據,根據序列變異的解讀標準和共識,我們判斷c.2731GA;p.A911T為可能致病。結論:1.掌握HLD的少見癥狀和影像學特點,對HLD患者早期診治十分重要。2.ATP7B基因檢測是HLD患者明確診斷以及致病性突變位點的可靠手段。
【學位單位】:南昌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R742.4
【部分圖文】:

磁共振,上饒市,顱腦,豆狀核


示上饒市某醫(yī)院顱腦磁共振:雙側額葉區(qū)可見T1加權呈稍低信號,T2加權像T2Flair呈高信號,豆狀核、丘腦T2加權見稍高信號

磁共振,雙側,額葉,外囊


圖 2 示上海某醫(yī)院顱腦磁共振:雙側額葉區(qū)可見 T2Flair 呈高信號,雙側豆狀核、丘腦及外囊、胼胝體、腦橋背側 T2Flair 呈高信號。額葉區(qū)可見 DWI 腦回狀高信號。1.1.4 初步診斷定位診斷:雙側額葉、基底節(jié)區(qū)、腦干等 依據:患者臨床癥狀以癲癇發(fā)作,

磁共振,腦回,雙側,顱腦


圖 3 顱腦磁共振平掃 T2像示雙側額、頂、顳葉腦溝變窄,腦組織腫脹,呈高信號(A、D),彌散加權像示額、頂葉腦回樣高信號(B);磁共振增強示雙側額頂葉腦回線樣強化(C)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金華;楊樺;;妊娠合并肝豆狀核變性1例報告及文獻復習[J];中國醫(yī)刊;2017年12期

2 杜壯;;2例肝豆狀核變性報道[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年37期

3 饒嬈;杜益剛;汪煒民;夏昆;徐銀;薛本春;韓永升;韓詠竹;;類似Creutzfeldt-Jakob病影像學表現的肝豆狀核變性1例報告[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17年03期

4 蔣立會;叢樂樂;周梅香;毛瑞濤;;兄妹4人肝豆狀核變性診治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7年08期

5 韓海桃;;小兒肝豆狀核變性1例報告[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年87期

6 王麗華;;肝豆狀核變性 您了解么?[J];肝博士;2016年01期

7 ;《肝豆狀核變性》介紹[J];江淮文史;2016年01期

8 段國英;姚麗英;姚丁;;肝型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特點與早期診斷[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6年46期

9 白新璐;;肝豆狀核變性110例臨床分析[J];家庭醫(yī)藥.就醫(yī)選藥;2016年06期

10 羅勤;;肝豆狀核變性:一種先天性遺傳病[J];家庭醫(yī)學;2017年04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鵬景;弱視和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視覺認知功能損害機制的噪音與模型分析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2 童德軍;湖南地區(qū)肝豆狀核變性基因突變熱點和多重PCR反向雜交技術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3 易露茜;暴發(fā)性肝豆狀核變性的臨床、病理和基因突變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4 余昊;浙江地區(qū)肝豆狀核變性的ATP7B突變特征及特殊表型分析[D];浙江大學;2017年

5 張東鋒;WD臨床表現—臨床分型關系,基因型—表型關系和基因突變類型—青霉胺療效關系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6 葉盛;肝豆狀核變性基因外顯子突變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7 萬波;中國漢族人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的ATP7B突變基因型與臨床表型關聯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8 谷紹娟;肝豆狀核變性遺傳和致病機制研究[D];中南大學;2013年

9 陳晨;肝豆狀核變性患者疾病經濟負擔的調查與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10 董沁韻;肝豆狀核變性患者骨質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關節(jié)病變的臨床特點[D];復旦大學;201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建樂;肝豆狀核變性少見影像學改變一例及新發(fā)錯義突變致病性研究[D];南昌大學;2018年

2 張發(fā)平;DTI聯合~1H-MRS對肝豆狀核變性腦組織微觀結構損害的定量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7年

3 趙龍;一例肝豆狀核變性家庭的ATP7B基因突變研究[D];青島大學;2017年

4 于盈盈;10例兒童肝豆狀核變性患者臨床分析和基因檢測[D];青島大學;2017年

5 喬麗娜;肝豆狀核變性1例報告并文獻復習[D];蘭州大學;2013年

6 李粉粉;調經湯聯合西藥排銅對女性肝豆狀核變性患者月經不調的臨床研究[D];安徽中醫(yī)藥大學;2017年

7 杜漠;中藥排銅篩選方法的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17年

8 王平;肝豆狀核變性疾病的基因分析及基因診斷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9 吉一喆;肝豆狀核變性家系基因分析[D];吉林大學;2016年

10 陳冬梅;Wilson病患兒ATP7B基因外顯子突變研究[D];廣州醫(yī)學院;2009年



本文編號:285406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285406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972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