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在帕金森病腦深部電刺激術中的應用研究
本文選題:丘腦底核 切入點:帕金森病 出處:《安徽醫(yī)科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目的: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對治療帕金森病人有顯著療效,DBS手術的成功依賴于對丘腦底核(the subthalamic nucleus,STN)準確定位,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帕金森(PD)患者DBS術前行磁共振多序列掃描顯示STN核的能力,對比研究并選擇最佳可視化STN核的MRI掃描序列。方法:我們納入10例正常人及10例PD患者,均在德國西門子1.5T磁共振進行多序列掃描,掃描序列包括T2-TSE,FLAIR,T1-MPRAGE,T2-SPACE,T2*-FLASH2D(tra、cor、sag),SWI,我們對每個序列圖像進行半定量評估,評分標準采用6級評分積分制度,分級如下:5 靶點位置非常清晰的劃分;4 靶點位置分辨清楚;3 靶點位置可見,但邊界不清;2 靶點顯示模糊;1 靶點顯示不清;0 無圖像。然后由兩位專業(yè)的影像科醫(yī)師進行評分,半定量分析各種掃描序列對于STN顯示的情況。對于STN直視化效果最佳的序列,需要與患者術后電極位置有較高的一致性。評分結果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兩位影像科醫(yī)生在不同的序列中對可視化STN核的評分如下,各序列的平均分值分別為T1-MPRAGE(2.70±0.657/2.90±0.553)、FLAIR tra(2.65±0.671/3.10±0.553)、T2-SPACE tra(3.65±0.671/3.65±0.587)、T2-FLASH2D tra(4.55±0.51/4.55±0.51)、T2*-FLASH2D sag(3.55±0.510/3.35±0.489)、T2*-FLASH2D cor(3.95±0.686/4.00±0.725)、SWI tra(3.95±0.510/3.95±0.510)、T2-TSE(3.35±0.671/3.20±0.696),其中T2*-FLASH2D tra明顯高于其他序列。同時所有序列均進行Kappa檢驗,結果顯示T1-MPRAGE、FLAIR tra、T2-TSE、T2*-FLASH2D sag各序列Kappa值均0.4,表示該序列一致性較差。T2*-FLASH2D tra、T2*-FLASH2D cor、SWI tra、T2-SPACE均0.4一致性較好,其中T2*-FLASH2D tra一致性最高。說明T2*-FLASH2D tra對于STN術區(qū)靶點的顯示最佳。并與患者術后的電極探針位置有較高的一致性。結論:使用T2*-FLASH2D、T2-SPACE和SWI imaging序列可以準確預定靶點位置,大大縮短手術日術前準備時間,提高靶點預估的客觀性,從而可以使得手術中微電極探測次數(shù)減少,進一步縮短手術時間及減低手術風險。目的:影像圖像在腦深部電刺激術后評估電極位置扮演著重要角色,MRI雖能清晰顯示靶點結構,但植入電極材質在磁場中的安全性仍然引起人們關注,本研究應用術后頭顱CT和術前MRI圖像融合技術,評價腦深部電刺激術后植入電極位置的準確性及臨床應用價值。方法:本文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收集了我院2015年4月至2016年3月間行雙側腦深部電刺激術(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術帕金森病人,共32人,所有患者術前及術后均進行統(tǒng)一帕金森運動評分量表(Unit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e Scale,UPDRSⅢ)評分,術前左旋多巴大劑量沖擊試驗均30%,所有患者術前均行1.5T高分辨T2WI圖像掃描,術后約1小時行螺旋CT薄層掃描,術后2~3周行MRI掃描。將術前1.5T MRI圖像與術后薄層CT圖像導入Leksell軟件中進行融合,然后以AC-PC的中點作為原點,分別在三個方向上測量電極位置。在32例患者術后顱腦薄層CT與術前MRI的融合圖像中測得的電極尖端位置,與常規(guī)術后復查MRI圖像測得電極位置進行比較,同時記錄術后CT及術后MRI掃描時間,分析電極位置精確度及檢查耗費時間,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1)術后病人臨床結果所有患者術后運動癥狀有影響改善,特別是運動遲緩、僵直等癥狀,降低致殘率。術前未服藥及服藥后UPDRS III得分分別為48.82±20.73、9.55±9.63,術后開機未服藥、開機后服藥UPDRS III得分分別為24.82±12.97、4.82±3.34;術前大劑量服藥(左旋多巴)改善率約為80.7%,“開機+未服藥”改善率約為47.5%,“開機+服藥后”改善率約為87.2%。(2)兩種方法測得植入電極尖端位置相關性較好,左側電極空間位置r值分別約0.896、0.939、0.962,右側電極空間位置r值約0.927、0.996、0.865,p值均小于0.008;(3)電極尖端空間位置,融合組:左、右電極尖端位置平均為Axial:2.67±1.38(3.23±1.45)、Lateral:10.29±1.67(11.61±1.76)、Vertical:6.96±1.96(6.88±1.38),常規(guī)組:左、右電極尖端位置平均為Axial:2.81±1.48(3.31±1.33)、Lateral:10.53±1.70(11.58±1.77)、Vertical:7.26±1.01(7.03±1.54),除左側電極Lateral及Vertical水平方向有顯著性差異外(P0.05),其余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4)常規(guī)術后復查MRI平均掃描時間約為7.65±0.328分鐘,而術后CT檢查平均掃描時間約為2.85±0.292分鐘,P0.05,兩者有顯著性差異。結論:DBS術后應用頭部薄層CT與MRI圖像融合能精確定位電極位置,為避免術后復查MRI的潛在風險,縮短術后復查的時間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選擇。避免術后復查MRI給患者帶來潛在的風險并縮短術后檢查時間,是一種方便、快捷、精確、安全的檢查方法。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安徽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R742.5;R44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曹勝武;趙春生;洪訊寧;曹紋平;;圖像融合技術在帕金森病腦深部電刺激術中的應用[J];立體定向和功能性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5年03期
2 陳博宇;范國光;劉虎;商秀麗;;帕金森病認知功能障礙的靜息態(tài)腦功能連接模式改變[J];中國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14年12期
3 楊岸超;石林;張鑫;張建國;;磁共振環(huán)境下DBS電極安全性的研究進展[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4年08期
4 Michael R Torkzad;Hkan Ahlstrm;Urban Karlbom;;Comparison of differ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equences for assessment of fistula-in-ano[J];World Journal of Radiology;2014年05期
5 Ken Nakamura;Keizo Sugaya;;Neuromelanin-sensi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depicting tissue characteristics containing neuromelani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4年07期
6 王波;戴敏方;王云勇;張潔;李洪亮;沈凌;;帕金森病腦內(nèi)鐵沉積的SWI定量研究[J];放射學實踐;2012年11期
7 中國帕金森病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專家組;;中國帕金森病腦深部電刺激療法專家共識[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12年08期
8 劉波;陳俊;劉峴;龍玉;陳志光;李寧娜;;帕金森病靜息態(tài)腦默認狀態(tài)網(wǎng)絡的觀察[J];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2009年07期
9 吳勁松,周良輔,高歌軍,洪汛寧,毛穎,杜固宏;多影像融合技術在神經(jīng)導航手術的臨床應用[J];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2005年04期
,本文編號:160901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609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