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細胞膜磷脂水平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關系
本文關鍵詞:紅細胞膜磷脂水平與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關系 出處:《中外醫(yī)療》2016年3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目的該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技術,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紅細胞膜磷脂含量分析,探討紅細胞膜磷脂水平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發(fā)生、發(fā)展中的作用機制。方法采用流行病學橫斷面調查方法,自2015年7—10月篩選病例組人群22例,健康對照組人群24名,分離紅細胞膜,用HPLC,XBP-Silica柱分離,測定兩組人群紅細胞膜磷脂含量,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結果 5種磷脂中脂酰膽堿(PC)、磷脂酰乙醇胺(PE)、磷脂酰絲氨酸(PS)3種磷脂病例組含量(0.3796±0.1387)、(0.4498±0.1786)、(0.3301±0.0327)與對照組(0.4897±0.0154)、(0.5523±0.0107)、(0.6351±0.0599)數(shù)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磷脂酰肌醇(PI)和神經鞘磷脂(SM)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紅細胞膜磷脂水平參與影響了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可能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發(fā)生發(fā)展的一個誘導機制。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ontent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phospholipi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stroke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and to explore the occurrence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phospholipid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Methods the erythrocyte membrane was separated from 22 cases in the case group and 24 in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from July to October of 2015 by using the method of epidemiological 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 The erythrocyte membrane phospholipid content was determined by HPLC- XBP-Silica column.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SPSS 20.0 software. Results among the 5 kinds of phospholipids, phosphatidylcholine and phosphatidyl ethanolamine were analyzed. The content of phosphatidyl serine in three kinds of phospholipid cases was 0.3796 鹵0.13870.4498 鹵0.1786). (0.3301 鹵0.0327) and control group (0.4897 鹵0.0154) 0.5523 鹵0.0107). 0.6351 鹵0.0599)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hosphatidylinositol (Pi) and sphingomyelin (SMV). Conclusion the level of erythrocyte membrane phospholipi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It may be an inductive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作者單位】: 哈爾濱醫(yī)科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系;
【分類號】:R743.3
【正文快照】: 腦卒中是一種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的疾病。而缺血性卒中在我國約占卒中總數(shù)的70%[1]。大量研究發(fā)現(xiàn)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存在紅細胞膜脂質成分的改變,但對紅細胞膜磷脂含量的變化,結論不一。組成細胞膜的磷脂主要包括磷酯酰絲氨酸(PS)、磷脂酰膽堿(PC)、磷脂酰肌醇(PI)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夏平光,楊衛(wèi)紅,陳興洲;急性缺血性卒中后的出血性轉變[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0年04期
2 程鴻,于樹森;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神經功能惡化[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0年05期
3 黃盤冰,戴耀曾;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治療[J];醫(yī)學綜述;2000年08期
4 林峗;急性缺血性卒中及其治療[J];國外醫(yī)學.護理學分冊;2001年11期
5 張忠;組織型纖溶酶原激活劑用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療效[J];國外醫(yī)學(內科學分冊);2001年07期
6 曲東鋒;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抗血小板治療[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3年03期
7 曲東鋒;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液稀釋治療[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3年03期
8 王永利;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2003年04期
9 曲東鋒;急性缺血性卒中去氨普酶增大劑量研究[J];國外醫(yī)學(腦血管疾病分冊);2004年07期
10 李光民;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內接觸性溶栓治療[J];中國腦血管病雜志;2004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德任;郝子龍;陶文丹;孔繁一;劉鳴;;80歲以上老年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特點[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2 王宇航;;急性缺血性卒中分型診斷及治療策略[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三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大會論文集[C];2010年
3 李濤;;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療的新理念對中醫(yī)的啟示[A];2010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大會摘要集[C];2010年
4 李楠;;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液中β-淀粉樣肽的變化[A];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5 倪秀石;凌茹晶;;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超聲溶栓治療[A];第七屆全國顱腦及頸動脈超聲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6 唐洲平;;急性缺血性卒中急救流程[A];中華醫(yī)學會急診醫(yī)學分會第十六次全國急診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3年
7 王雷;王翠蘭;;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預后研究[A];山東省2013年神經內科學學術會議暨中國神經免疫大會2013論文匯編[C];2013年
8 李敬誠;楊清武;楊紅;張莉莉;方傳勤;王景周;向靜;;急性缺血性卒中顱內血管狹窄開通技術的比較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9 李思睿;章軍建;;急性缺血性卒中動脈溶栓治療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10 蔡定芳;;急性缺血性卒中中西醫(yī)結合神經保護治療研究[A];2010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中西醫(yī)結合醫(yī)師大會摘要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李牧;急性缺血性卒中靜脈rt-PA溶栓后癥狀性顱內出血臨床研究[D];暨南大學;2015年
2 蔡必揚;線粒體DNA單倍型類群與急性缺血性卒中短期預后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3 林偉龍;ABO血型與急性缺血性卒中及證候要素關系的臨床探討[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6年
4 楊瑞晗;人尿激肽原酶對大鼠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5 曹心慧;血漿基質金屬蛋白酶-9與急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轉化的關系[D];四川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媛;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ox-LDL水平的臨床研究[D];延邊大學;2015年
2 翟明鋒;醒后卒中的病因與早期臨床預后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5年
3 楊博;胱抑素C對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影響及對小鼠腦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保護作用[D];蘇州大學;2015年
4 鄭斌;血糖變異性與急性缺血性卒中TOAST分型的相關性[D];昆明醫(yī)科大學;2015年
5 楊偉業(y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短期強化內科治療的早期再灌注特點的初步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15年
6 高海寧;頸動脈內中膜厚度與不同類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關系[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7 宋小娜;血清尿酸水平對接受溶栓治療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轉歸的影響[D];新疆醫(yī)科大學;2015年
8 程啟燕;急性缺血性卒中相關性肺炎的危險因素及對預后的影響[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5年
9 何曉;血漿胱抑素C水平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變化及其影響因素[D];大連醫(yī)科大學;2015年
10 陳小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卒中認知調查及延遲就診相關因素分析[D];蘭州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38331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383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