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癥肌無力患者生活質量與睡眠質量分析
本文關鍵詞:重癥肌無力患者生活質量與睡眠質量分析 出處:《第四軍醫(yī)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更多相關文章: 重癥肌無力 重癥肌無力睡眠質量 重癥肌無力定量評分 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 36項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 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摘要】: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補體參與、發(fā)生在神經-肌肉接頭突觸后膜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颊唧w內存在的特征性致病因子乙酰膽堿受體抗體,致使乙酰膽堿受體破壞、數目減少,引起神經肌接頭傳遞障礙,出現骨骼肌收縮無力。重癥肌無力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病,男女均可罹患,40歲以下MG患者女性多于男性、胸腺增生為主;超過50歲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且多伴有胸腺瘤。根據MG患者肌無力受累部位,分為眼肌型MG和全身型MG。約80%左右眼肌型MG患者2年內進展為全身型MG。MG的特征性臨床表現為波動性和易疲勞性,如眼部癥狀(復視、眼瞼下垂)、四肢無力、頸肌無力、延髓肌無力,部分患者可出現呼吸衰竭,即肌無力危象,而死亡。MG大多數隱襲起病,緩解與復發(fā)交替出現,部分患者肌無力持續(xù)進展。MG病程長短不一,可持續(xù)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MG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部分患者可逐漸出現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MG患者肌無力的易疲勞性及病情波動不僅影響MG患者的日常生活,且會加重患者的心理負擔,從而可能誘發(fā)病情的加重。有關MG患者是否有睡眠障礙,目前國際上尚無定論。目的本課題通過問卷調查方式,對MG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進行評估,分析影響患者生活、睡眠質量的影響因素,揭示生活、睡眠質量對患者臨床癥狀的影響,以期改善mg患者生活質量及睡眠質量,改善mg病情。方法收集2013年2月—2014年6月第四軍醫(yī)大學大學唐都醫(yī)院神經內科門診就診的愿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配合調查的mg患者,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36項簡明健康狀況調查表(medicaloutcomesurvey36-itemshort-formhealthsurvey,sf-36)用來評估生活質量;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ratingscale,hdrs)和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iltonanxietyratingscale,hars)用來評估抑郁和焦慮癥狀,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psqi)用來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重癥肌無力定量評分表(qmg)用來量化疾病的嚴重程度。通過spss17.0對所采集數據進行分析。結果我們共采集了509例門診mg患者,對188例mg患者進行生活質量評估,對321例mg患者進行睡眠質量評估。188例行生活質量評估的mg患者中,男性95例,女性93例,男女比例為1.02:1,平均年齡為42.8±15.8歲。根據受教育程度將其分三級,初級29例患者占(15.4%)、中級104例(占55.3%),高級55例(占29.3%)。從事職業(yè)為腦力勞動者有65例(占34.6%),從事體力勞動者75例(占39.9%)已退休患者28例(占14.9%),學生20例(占10.6%)。平均病程為4.2±5.8。以mgfa分型,Ⅰ型104例,占55.3%;Ⅱa型26例,占13.8%;Ⅱb型13例,占6.9%;Ⅲa型8例,占4.3%;Ⅲb型33例,占17.6%;Ⅳa型1例,占0.5%;Ⅳb型3例,占1.6%。平均qmgs評分分值為6.7±4.9。平均hars得分為7.4±5.9,平均hdrs得分為8.1±6.7。sf-36得分男女性別比無統(tǒng)計學意義,初級和高級教育組在bp項得分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37)。腦力勞動組和學生組的得分差異在pf項(p=0.033)和rp項(p=0.043)有統(tǒng)計學意義;體力勞動組和學生組的得分差異在rp項(p=0.025)也有統(tǒng)計學意義。sf-36的兩項復合得分,腦力勞動組和學生組的得分差異在pcs項(p=0.017)、體力勞動組和學生組的得分差異在pcs項(p=0.020)、學生組和退休組患者的得分差異在pcs項(p=0.032)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學生組pcs的平均值要高于其它三組。omg患者104例,gmg患者84例,omg和gmg組的得分差異在pcs項(p0.001)和mcs項(p=0.022);由omg轉化而來和起始癥狀就是gmg組的得分差異在pcs項,p=0.009。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提示較高的qmgs、hars得分和較大年齡可以預測較低的pcs得分,而較高的qmgs、hars得分可以預測較低的MCS得分。321例行睡眠質量分析的MG患者,男性156例,女性165例,男女比例為1:1.06。發(fā)病年齡分布在20-79歲之間,均值為41.64±16.26歲;其中20-30歲100例,占31.15%;31-40歲45例,占14.02%;41-50歲69例,占21.49%;51-60歲39例,占12.15%;61-70歲39例,占12.15%;70歲以上11例,占3.43%。發(fā)病小于1年的有49例,1-3年的155例,3-5年的46例,5年以上的71例。根據Osserman分型,起病時為Ⅰ型者253例,占78.82%;Ⅱa型48例,占14.95%;Ⅱb型20例,占6.23%。目前門診評估,Ⅰ型153例,占47.67%;Ⅱa型71例,占14.64%;Ⅱb型52例,占16.2%。其中100例眼肌型MG轉化為全身型MG,153例未轉化。73.11%患者有睡眠質量問題,P0.05;男、女性MG患者在病程、臨床癥狀評分、睡眠質量指數方面無顯著差異。男性MG患者中57人,PSQI㧐7分;男性MG患者睡眠質量差,多見于20-30、41-50歲,其次是51-60歲;睡眠質量好的患者,PSQI5分,多見于31-40、41-50歲。女性MG患者68,PSQI㧐7分,女性MG患者睡眠質量差,多見于20-30、41-50歲,其次是31-40歲;睡眠質量好的MG患者,PSQI5分,多見于61-70歲。轉化為全身型MG的患者與未轉化的眼肌型MG相比,PSQI分值明顯升高;眼肌型MG患者PSQI分值高主要表現為睡眠障礙、日間功能障礙、睡眠質量3個因子上;眼肌型轉化為全身型的MG患者PSQI分值高,主要表現為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障礙及日間功能。結論影響MG患者生活質量的因素包括年齡、教育水平、職業(yè)、胸腺情況、MG的類型、疾病的嚴重程度和心理障礙程度。QMG和HARS得分較高,是兩個可以預測較低軀體復合得分(Physical Composite Score,PCS)和精神復合得分(Mental Composite Score,MCS)的因素,年齡僅是可以預測較低PCS的因素之一。患者睡眠質量障礙主要表現在入睡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日間功能方面;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治療MG患者軀體癥狀的同時,應關注MG患者的焦慮、抑郁癥狀及睡眠質量,以期改善MG的病情,提高其生活質量。
[Abstract]:Myasthenia Gravis ( MG ) is an autoimmune disease mediated by acetylcholine receptor antibody , cellular immune dependence , and complement participation , which occurs in the postsynaptic membrane of nerve - muscle joint . The characteristic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MG in patients with MG is more than that of male and thymus gland . Results We collected 509 outpatient - mg patients . The average age was 45.2 鹵 15.8 years . Results We collected 509 outpatient - mg patients , accounted for 45.3 % , grade 鈪 - type in 33 cases , average age was 42 . 8 % , average qmgs score was 6 . 7 鹵 6 . 7 . sf - 36 score was 6 . 7 鹵 4 . 9 . The difference of scores between group and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 . 025 )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cores of the groups of brain and student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pcs ( p = 0 . 017 ) .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quality of sleep in MG patients ( P SQI ? 7 ) .
【學位授予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46.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保華,徐沙貝,徐金枝,張?zhí)K明;血清陰性重癥肌無力發(fā)病機制的研究進展[J];國外醫(y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2000年01期
2 黃建平;重癥肌無力誤診32例分析[J];河南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0年04期
3 郭丹,范宇,于明堅;血漿置換療法治療重癥肌無力1例報告[J];錦州醫(yī)學院學報;2000年01期
4 王煒,南振鴻,凌振芬,管紅兵,呂傳真;干擾素-γ對重癥肌無力患者自身抗體的調節(jié)作用及相關性分析[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00年04期
5 陳向軍,呂傳真;干擾素-α及其在重癥肌無力治療中的應用(綜述)[J];中國神經免疫學和神經病學雜志;2000年04期
6 何國勝,徐金枝,唐冰杉,楊明山;攣生子重癥肌無力[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0年04期
7 王鐵栓,張清勇,張斌,劉全喜,曾漣乾;重癥肌無力的外科治療(附56例報道)[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0年02期
8 王磊,陳景寒;重癥肌無力的診斷與外科治療[J];山東醫(yī)藥;2001年02期
9 舒志榮;重癥肌無力[J];山東醫(yī)藥;2001年11期
10 殷憲岑;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重癥肌無力28例[J];山東中醫(yī)雜志;200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楊明山;;重癥肌無力的治療進展[A];第三屆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系統(tǒng)疾病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2 王桂平;李柱一;劉睿;王者晉;;實驗性自身免疫性重癥肌無力被動免疫模型的建立與評測[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3 李海峰;;重癥肌無力患者維生素D受體多態(tài)性的初步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4 閆彬彬;楊碩;徐欣;王曙辰;王丹丹;金連弘;李呼倫;;早期重癥肌無力發(fā)病機理的實驗研究[A];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學術會議暨學會成立十周年慶祝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尹厚民;馮蔚;;重癥肌無力的針電極肌電圖研究[A];2006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6 劉衛(wèi)彬;門麗娜;何雪桃;夏強;黃如訓;;我國南方1520例重癥肌無力患者的臨床特點[A];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7 劉衛(wèi)彬;門麗娜;何雪桃;夏強;黃如訓;;重癥肌無力患者免疫指標檢測及其臨床評價[A];第九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6年
8 侯麗珍;徐文;韓德民;張麗;景筠;;重癥肌無力的咽喉部臨床表現特點[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次全國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上)[C];2007年
9 王炳旭;叢志強;;重癥肌無力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細胞介素-2受體的研究[A];職工醫(yī)院醫(yī)學理論與實踐[C];1998年
10 張茂文;張西蒙;張?zhí)旌?;對重癥肌無力的認識和治療[A];2011中國針灸學會年會論文集(摘要)[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浙江省中醫(y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中醫(yī)師 張麗萍;從虛論治重癥肌無力[N];健康報;2013年
2 張哲浩;我國獨創(chuàng)“三孔”式手術成功救治重癥肌無力患者[N];光明日報;2014年
3 何錢 貴州省江口縣人民醫(yī)院;一味洋蟲治愈重癥肌無力[N];中國中醫(yī)藥報;2014年
4 青島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博士 李海峰;重癥肌無力治療時請注意[N];健康報;2001年
5 楊平;重癥肌無力研究取得重大進展[N];科技日報;2004年
6 吉仁;治療重癥肌無力再獲成功[N];中國勞動保障報;2004年
7 本報記者 周麗;重癥肌無力沒那么可怕[N];河北日報;2006年
8 王振嶺 楊叁平 李宗海;雙向免疫有效調節(jié)治療重癥肌無力[N];健康報;2006年
9 主任醫(yī)師 王小衡;重癥肌無力是怎么回事[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7年
10 王振嶺 楊叁平 李宗海;中藥治療重癥肌無力機制被揭示[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本文編號:137342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373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