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血漿和腦脊液中磷酸化神經絲蛋白重鏈水平的研究
本文關鍵詞: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血漿和腦脊液中磷酸化神經絲蛋白重鏈水平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肌萎縮側索硬化 血漿 腦脊液 生物學標志物 磷酸化神經絲蛋白重鏈 由局灶起病部位(球部或肢體)發(fā)展到球部及肢體同時受累的時間
【摘要】:目的:1.檢測肌萎縮側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患者血漿和腦脊液中磷酸化神經絲蛋白重鏈(phosphorylated neurofilament heavy chain, pNF-H)的水平,探索pNF-H水平與ALS之間的關系,并分析ALS患者血漿和腦脊液中pNF-H水平有無相關性。2.探索ALS患者由局灶起病部位(球部或肢體)發(fā)展到球部及肢體同時受累的時間(the time from bulbar/spinal to generalization, TTG) 與 pNF-H水平有無相關性。方法: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51例散發(fā)性ALS患者,12例多系統(tǒng)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 MSA)患者和30例健康對照者血漿和腦脊液中pNF-H水平。結果:1.ALS組,MSA組和健康對照組患者血漿中pNF-H中位水平分別為:1.41ng/ml,0.86ng/ml及0.28ng/ml,腦脊液中pNF-H中位水平分別為:1.55ng/ml, 0.60ng/ml及0.37ng/ml.ALS組患者血漿中pNF-H水平明顯高于MSA組(p=0.046)和健康對照組(p0.001);ALS組患者腦脊液中pNF-H水平亦明顯高于MSA組(p=0.002)和健康對照組(p0.001)2.使用ROC曲線,ALS組患者血漿和腦脊液中pNF-H水平的曲線下面積分別為:0.874和0.876。在血漿中,選取0.685ng/ml為臨界值時,pNF-H的敏感度為80.39%,特異度為73.81%;在腦脊液中,選取0.589 ng/ml為臨界值時,pNF-H的敏感度為82.35%,,特異度為73.81%。3.血漿和腦脊液中pNF-H水平在性別之間無明顯差異(血漿:p=0.750;腦脊液:p=0.429)。血漿中pNF-H水平在不同起病部位之間無明顯差異(p=0.437),腦脊液中pNF-H水平在球部起病的患者中高于肢體起病者(p=0.038)。血漿中pNF-H水平與ALS疾病嚴重程度,即ALS功能評分(ALSFRS-r)無明顯相關性(p=0.213),腦脊液中pNF-H水平與ALS疾病嚴重程度,即ALS功能評分(ALSFRS-r)呈負相關關系(r=-0.347,p=0.013)。血漿和腦脊液中的pNF-H水平均與ALS疾病進展速度呈正相關關系(血漿:r==0.535,p0.001;腦脊液:r=0.61 7,p0.001)。4.在ALS組中,同一患者,其血漿和腦脊液中的pNF-H水平呈明顯的正相關關系(r=0.712,p0.001);而MSA組(p=0.417)和健康對照組(p=0.616)并未觀察到這種相關性。5.本組ALS患者在隨訪期間均由局灶起病部位(球部或肢體)發(fā)展到全身受累。平均發(fā)展時間約為22.9±2.5個月。其中球部起病者的平均發(fā)展時間約為6.75±2.1個月,肢體起病者的平均發(fā)展時間則為25.86±2.7個月,球部起病者的發(fā)展時間明顯短于肢體起病者(p0.001)。并觀察到腦脊液(r=-0.869;p0.001)和血漿(r=-0.661;p0.001)中pNF-H水平均與TTG呈負相關關系,即TTG越短者,其腦脊液或/和血漿中的pNF-H水平越高。結論:1.血漿和腦脊液中的pNF-H水平可協(xié)助臨床工作中ALS的診斷與鑒別診斷。腦脊液中pNF-H水平可較好的反映疾病的嚴重程度。血漿和腦脊液中pNF-H水平可較好的預測疾病的進展速度。2.TTG可作為判斷預后的早期指標。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R744.8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樊東升;關注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的臨床診治[J];中國現(xiàn)代神經疾病雜志;2005年05期
2 景慧,申世平;肌電圖在診斷肌萎縮側索硬化中的作用[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5年17期
3 蔣雯巍;蔣雨平;;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治療進展[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06年04期
4 盧少軍;龔林;賴福生;孫月娟;焦冬生;;肌萎縮側索硬化202例臨床分析[J];臨床軍醫(yī)雜志;2006年05期
5 ;肌萎縮側索硬化自評量表[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08年08期
6 冉敏;蘇慧;吳士文;;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流涎的綜合治療[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年01期
7 郭潔;汪志云;;肌萎縮側索硬化治療研究現(xiàn)狀[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9年03期
8 ;微RNA可用于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J];生物醫(yī)學工程與臨床;2010年01期
9 楊芳;;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診治[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年03期
10 孫大勇;韓杰;李雪嬌;劉晶;宋春莉;;自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9例:短期效果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年1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惠芳;樊東升;沈揚;張俊;張華綱;魯明;王小飛;康德宣;;肌萎縮側索硬化115例院前誤診分析[A];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2 羅永梅;;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健康教育需求分析及對策[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內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3 韓立影;方琪;;自噬在肌萎縮側索硬化中的生物學意義[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4 季瀅;衛(wèi)玲;鄧敏;汪凱;樊東升;;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認知改變的臨床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次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年
5 李如奎;;肌萎縮側索硬化[A];第五次全國中西醫(yī)結合神經科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施天明;丁美萍;;53例肌萎縮側索硬化臨床診斷過程分析[A];2007年浙江省神經病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7 李曉光;崔麗英;張江鵠;;肌萎縮側索硬化易感基因研究進展及展望[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8 蘇宗權;吳志英;王檸;;肌萎縮側索硬化致病基因研究新進展[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9 張俊;徐迎勝;鄭菊陽;張朔;康德tD;樊東升;;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痛覺通路的傳導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神經病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8年
10 解自行;黃紅云;陳琳;郗海濤;張峰;劉彥鋮;;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藥物治療進展[A];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神經外科醫(yī)師分會第四屆全國代表大會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李曉光;“漸凍人”治療不要輕信廣告[N];大眾衛(wèi)生報;2007年
2 李曉光;漸凍人治療 不能輕信廣告[N];健康報;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倪旺;我國肯尼迪病患者基因型表型關系及其與肌萎縮側索硬化臨床特點比較[D];福建醫(yī)科大學;2015年
2 崔博;肌萎縮側索硬化認知功能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3 林一聰;肌萎縮側索硬化多態(tài)性關聯(lián)分析及基因突變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09年
4 張潔;重復電刺激對肌萎縮側索硬化的應用價值及散發(fā)性肌萎縮側索硬化基因突變與多態(tài)性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9年
5 肖向建;肌萎縮側索硬化體外培養(yǎng)模型的建立[D];河北醫(yī)科大學;2005年
6 張碧云;肌萎縮側索硬化的磁共振結構與功能成像研究[D];復旦大學;2013年
7 殷飛;肌萎縮側索硬化信號傳導通路蛋白表達譜篩選和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8 鄒漳鈺;肌萎縮側索硬化的遺傳學和基礎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9 史樹貴;一個肌萎縮側索硬化家系致病相關基因研究[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3年
10 傅麗蘭;肌萎縮側索硬化的重復神經電刺激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愉;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腦部基于體素的形態(tài)學MRI研究[D];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4年
2 李惠敏;肌萎縮側索硬化在臨床表現(xiàn)及神經電生理方面的性別差異[D];山西醫(yī)科大學;2016年
3 馬琳;肌萎縮側索硬化預后相關的血液學標志物研究[D];山東大學;2016年
4 劉芳;肌萎縮側索硬化的基因突變研究[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6年
5 李思遠;肌萎縮側索硬化患者血漿和腦脊液中磷酸化神經絲蛋白重鏈水平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6年
6 劉安;肌萎縮側索硬化的藥物治療進展[D];河北醫(yī)科大學;2010年
7 殷飛;肌萎縮側索硬化與線粒體功能障礙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7年
8 王家偉;肌萎縮側索硬化數(shù)據(jù)庫的建立與應用[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5年
9 馮俊強;肌萎縮側索硬化發(fā)病機制與治療[D];吉林大學;2011年
10 段楓;肌萎縮側索硬化臨床病例分析及病因研究[D];軍醫(yī)進修學院;2001年
本文編號:124818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shenjingyixue/124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