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海綿狀斑痣—家系角蛋白13基因突變位點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2 17:33
本文關鍵詞:白色海綿狀斑痣—家系角蛋白13基因突變位點研究
【摘要】:目的:尋找白色海綿狀斑痣(white sponge nevus,WSN)家系角蛋白K13(keratin 13,K13或KRT13)基因突變,研究角蛋白13基因(k13)突變位點對K13在組織與細胞中表達水平的影響。方法:收集一個WSN家系,此家系現存9人,WSN患者2人。抽取該家系中5人外周靜脈血各5ml作為實驗組,另抽取3名健康人外周靜脈血各5ml作為對照組,經過PCR擴增后基因組測序,以NCBI數據庫人標準堿基序列作對比,分析基因突變位點。應用免疫組化技術,檢測該家系中患者口腔黏膜組織中K13表達水平,以人正?谇火つそM織、口腔白斑組織做對照,進行分析對比。以RNAi慢病毒為工具,針對k13基因構建突變載體,感染人永生化表皮細胞(HaCaT),構建角蛋白k13基因敲減與角蛋白k13基因c.T3222C(p.L409P)突變細胞模型,和未經處理的人永生化表皮細胞做對照,運用WB技術檢測該模型細胞中角蛋白K13的表達水平,運用MTT細胞檢測技術檢測模型細胞的增殖效率。結果:WSN患者與正常人群DNA序列分析發(fā)現10個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經家系分析及對照組分析初步將c.T3222C(p.L409P)確定為致病基因。該家系中2例患者口腔黏膜組織角蛋白K13在棘細胞層表達水平較正常人降低(p0.05)。細胞模型構建實驗中,k13基因敲減模型細胞中角蛋白K13無表達,k13基因c.T3222C(p.L409P)突變細胞模型中角蛋白K13表達水平較空白對照組降低。MTT細胞檢測表明,兩組模型中細胞的增殖效率均較空白對照組提高。證實k13基因c.T3222C(p.L409P)突變是導致WSN的原因。結論:本研究所收集的WSN家系患者k4、k13基因存在10個單核苷酸多態(tài)性,其中k13基因c.T3222C(p.L409P)為致病基因。細胞水平研究顯示WSN患者k13基因突變與其口腔黏膜上皮角蛋白表達水平降低、細胞增殖效率提高的關系,同時解釋了WSN患者口腔黏膜出現增厚的白色海綿狀斑塊的臨床現象。這一發(fā)現增加了k13的基因突變譜。
【關鍵詞】:白色海綿狀斑痣 基因突變 角蛋白13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R758.51
【目錄】: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4
- 材料和方法14-28
- 1. 實驗材料與儀器14-17
- 2. 實驗方法17-28
- 2.1 病例選擇17-21
- 2.2 基因組DNA抽提和PCR測序21-23
- 2.3 WSN 組織中角蛋白 K13 免疫組化檢測23-24
- 2.4 k13 基因突變細胞模型實驗24-28
- 結果28-37
- 討論37-40
- 結論40
- 參考文獻40-44
- 附錄1 白色海綿狀斑痣患者角蛋白k 13 基因突變 ( 綜述 )44-50
- 參考文獻48-50
- 致謝50-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林端嫻;吳蘭雁;張琳;周紅梅;;同胞兄弟白色海綿狀斑痣的不同臨床體征[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13年04期
2 孫開華,,吳奇光,王晶,朱曉濱;口腔粘膜白色海綿狀斑痣的超微結構觀察[J];中華口腔醫(yī)學雜志;1995年03期
3 任擁媛;張劍明;;口腔黏膜白色海綿狀斑痣及其動物模型[J];中國比較醫(yī)學雜志;2010年07期
4 段開文;正常口腔上皮、毛狀白斑、咬舌和白色海綿狀斑痣中K14和K19 mRNA及蛋白質的表達[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95年01期
5 ;[J];;年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秦家佳;白色海綿狀斑痣—家系角蛋白13基因突變位點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72046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pifb/72046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