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目的 肝細胞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位居全球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第六位、死亡率的第三位。盡管組織活檢被認為是診斷肝細胞癌的金標準,但是相對于血清生物標志物檢測和影像學診斷技術(shù),組織活檢更具侵入性和創(chuàng)傷性。目前肝細胞癌的早期診斷主要依賴于血清甲胎蛋白檢測和肝臟影像學診斷技術(shù)如B超、CT、磁共振和PET-CT。但是臨床資料顯示,當探查到異常時,肝細胞癌往往已進入中晚期,患者已出現(xiàn)臨床癥狀。因此目前臨床上迫切需要一種非侵入性的監(jiān)測技術(shù)早期診斷肝細胞癌。 分子影像整合了分子生物學、免疫學、核醫(yī)學和影像診斷學技術(shù),可以非侵入性、實時監(jiān)測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是目前最理想的非侵入性分子診斷技術(shù)。該技術(shù)成功實施主要依賴于特異性靶分子的發(fā)現(xiàn)和鑒定。盡管多項研究報道了分子影像診斷的靶分子的特征,但是迄今為止尚未發(fā)現(xiàn)用于肝癌的早期診斷高效特異的靶分子。因此,尋找一種能早期特異性檢測腫瘤的靶向分子用于肝細胞癌分子影像學診斷已經(jīng)成為目前研究的熱點,也是臨床肝癌早期診斷的迫切需要。 最近報道血管緊張素Ⅱ1型受體(AT1R)在許多類型腫瘤中高表達。AT1R通過升高血管內(nèi)皮生長因子(VEGF),促進腫瘤生長和血管生成。但是該分子是否在肝癌中表達尚不清楚。我們提出以下科學假說:肝細胞癌組織中AT1R表達顯著升高,131I-anti-AT1R mAb可能是一種潛在的新型肝癌分子顯像劑,有望用于肝癌的早期診斷。 研究方法 細胞培養(yǎng) 選擇小鼠肝細胞癌細胞系H22、小鼠肝細胞系NCTC clone1469、人宮頸癌細胞系Hela和大鼠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細胞系PC12,用RPMI1640培養(yǎng)基(含100u/mL青霉素、100μg/mL鏈霉素和10%胎牛血清)、5%C02,37℃恒溫培養(yǎng),常規(guī)傳代。動物模型 6~8周齡的雄性BALB/c小鼠購自山東大學實驗動物中心,在無病原體條件下飼養(yǎng)。通過右上背部注射1×107/0.1mL的H22細胞懸液建立小鼠肝細胞癌移植瘤模型。 anti-AT1R mAb和同型IgG的碘化標記 選取50μg anti-AT1R mAb或同型IgG,分別用15μL Na131I(185MBq),通過lodogen法碘化標記,Sephadex G-25凝膠柱分離標記物。放化學純度和穩(wěn)定性 利用紙層析法測定放化學純度。分別將2μL131I-anti-AT1R mAb或131I-IgG加到400pL血清或鹽水中。取2pL混合液加到距層析紙下緣2cm,自然揮發(fā)干燥后,分別用丙酮或乙醇:水:氫氧化氨(2:5:1)展開。充分展開后,取出層析紙晾干,切成1cm寬的條帶,置于試管底部,用井型伽瑪計數(shù)儀測量。放射化學純度(%)=131I-anti-AT1R mAb或131I-IgG的放射性活性/總的放射性活性×100。在第1、6、24、48、72和96小時分別測量放化學純度以評價標記物穩(wěn)定性。 放射性配體結(jié)合試驗 放射性配體結(jié)合試驗在高硼硅玻璃試管中進行。飽和實驗反應混合液包括200NL的H22細胞(5x106/mL)和100pL梯度濃度(0.1~32nM)的131I-anti-AT1RmAb,用1xPBS補齊到500μL體積。10-1-105nM未標記的anti-AT1R mAb和12nM131I-anti-AT1R mAb用于競爭結(jié)合實驗;旌弦37℃下孵育2小時,用細胞收集器分離結(jié)合的放射性配基,用Wipe Test/Well Counter測量結(jié)合的放射性配基的放射性活性。將飽和實驗和競爭結(jié)合實驗的結(jié)果進行非線性回歸分析,計算平衡解離常數(shù)(KD)、最大結(jié)合量(Bmax)、抑制常數(shù)(Ki)和半數(shù)抑制濃度(IC50)。 全身放射自顯影 實驗前3天飲水中加入10%KI封閉小鼠甲狀腺。注射H22細胞12天荷瘤鼠建立后,小鼠尾靜脈注射3.7MBq131I-anti-AT1R mAb或131I-IgG。分別于注射后的1、6、24、48和72小時行全身放射自顯影。將小鼠麻醉后仰臥位四肢伸展固定在磷屏上,確保腫瘤緊貼磷屏。磷屏曝光15分鐘后用Cyclone Plus Storage Phosphor System掃描并用OptiQuant Acquisition軟件分析。 131I-anti-AT1R mAb和31I-IgG的生物學分布 分別于注射后1、6、24、48和72小時,每組處死6只小鼠,取血液、腫瘤、對側(cè)肌肉組織和主要器官,稱重,γ計數(shù)儀測量放射性活性,計算%ID/g和T/NT比值。藥代動力學分析 分別于0、1、3、6、12、24、48、72、96和120小時于眶周靜脈取血10pL,用伽瑪計數(shù)儀測量放射性活性,計算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β)和平均停留時間(MRT)。實時定量PCR AT1R的引物序列為:有義鏈,5'-GAAGAACAAGCCAAGAAATGATG-3';反義鏈,5'-TTGATGACTCCAGGTTAGCAGAT-3'(887bp). Trizol一步法提取細胞或組織RNA,合成cDNA,聚合酶鏈反應。擴增條件:94℃變性4分鐘;94℃擴增30個循環(huán),每個循環(huán)30秒;55℃1分鐘;72℃1秒。利用2-△△cT法定量分析靶基因表達水平。組織學分析 標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切片脫蠟,常規(guī)HE染色,檢測組織形態(tài)學變化;用anti-AT1R mAb免疫組化染色檢測AT1R的表達。Image-Pro Plus v5.0.2軟件定量分析AT1R蛋白的表達水平。Western blot 提取的H22腫瘤組織蛋白經(jīng)過SDS-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后轉(zhuǎn)膜、封閉,anti-AT1RmAb (1:400)孵育過夜,HRP標記的二抗孵育2小時,ECL化學發(fā)光液發(fā)光。β-actin (1:1000)作為內(nèi)參,HeLa細胞和PC12細胞作為陽性對照。統(tǒng)計學分析 利用SPSS v11.5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連續(xù)型變量資料用平均數(shù)±標準誤表示,用one-way ANOVA.非配對或配對t檢驗分析。P0.05認為有統(tǒng)計學差異。 研究結(jié)果 anti-AT1R mAb和同型IgG的碘化標記 131I-anti-AT1R mAb和131I-IgG的放化學純度分別為92.8%和93.2%,比活度分別為35.24±5.76MBq/μmol和38.61±7.18MBq/μmol。 131I-AT1尺mAb對AT1R的親和力 放射性配體結(jié)合實驗是定量檢測標記抗體對目標受體親和力的最敏感的技術(shù)。本研究獲得的KD和Bmax分別為1.83±0.48nM和5361±345.3cpm,Ki和IC50分別為9.68±1.33nM和73.13±1.33nM。結(jié)果表明131I-AT1R mAb對AT1R有高親和力。 131I-AT1R mAb和131I-IgG的穩(wěn)定性 標記物放置72小時后131I-anti-AT1R mAb和131I-IgG的放化學純度在血清中仍高于90%,在生理鹽水中下降到了80%以下,表明它們在血清中比在生理鹽水中更穩(wěn)定。同一環(huán)境下兩種顯像劑之間無明顯差異。荷肝細胞癌小鼠的全身放射性自顯影 注射碘化標記的anti-AT1R mAb或同型IgG24小時后全身放射性自顯影圖像顯示,與131I-IgG組相比,131I-anti-AT1R mAb組的肝細胞癌顯像更清楚,這種差異在48小時達到最大。結(jié)果表明,131I-anti-AT1R mAb比131I-IgG更特異地靶向肝細胞癌。 131I-anti-AT1R mAb和131I-IgG的體內(nèi)生物學分布 131Ianti-AT1R mAb組腫瘤組織的%ID/g明顯高于其他組織,T/NT比值在注射48小時后達到高峰。131I-IgG組腫瘤組織的%ID/g無顯著增加,整個實驗過程中T/NT比值保持低水平。這些結(jié)果表明,肝癌組織比其他組織攝取更多的 131I-anti-AT1R mAb,而肝癌組織不選擇性地攝取131I-IgG。因此,131I-anti-AT1RmAb可能是潛在的新型肝癌靶向顯像劑。藥代動力學分析 藥代動力學分析表明,131I-anti-AT1R mAb的藥代動力學符合二室模型,包括快速分布期和緩慢清除期。T1/2a和T1/2β分別為5.7小時和156.7小時,MRT為8.8小時。 ATiR mRNA和蛋白的表達 H22細胞的mRNA水平明顯高于正常肝細胞。與之一致的是,肝細胞癌組織的AT1R mRNA水平也明顯高于對側(cè)肌肉和正常肝組織。AT1R蛋白主要定位于細胞膜。H22細胞的AT1R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正常肝細胞。與之一致,肝細胞癌組織的AT1R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側(cè)肌肉和正常肝組織。此外,PC12細胞的AT1R蛋白水平高于H22和HeLa細胞。 研究結(jié)論 1、AT1R在肝細胞癌組織中高表達。 2、肝細胞癌能特異性地攝取131I-anti-AT1RmAb,因此有可能成為靶向肝細胞癌的潛在的分子顯像劑。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735.7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Stella Chai;Stephanie Ma;;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microRNAs in liver cancer stem cells[J];癌癥(英文版);2013年08期
2 奉夏平;曾憲遠;付麗敏;唐麗娜;黃秀麗;陳清清;;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柑橘中6種防腐保鮮劑的殘留[J];現(xiàn)代食品科技;2013年08期
3 曲巖;晏建軍;黃亮;徐峰;孫經(jīng)建;嚴以群;;肝動脈化療栓塞聯(lián)合索拉非尼治療中期肝細胞癌患者的安全性及療效[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年08期
4 蔣國燕;李瑾;施露;曹進;張獻全;;RNAi沉默MACC1基因表達抑制乳腺癌MCF-7細胞增殖和遷移[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13年18期
5 徐秋月;張艷亮;段勇;;微陣列比較基因組雜交技術(shù)及其在腫瘤拷貝數(shù)變化研究中的應用進展[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年18期
6 梁冰;王們;冼磊;李琴;;廣西某醫(yī)院壯族肺癌患者住院情況調(diào)查[J];應用預防醫(yī)學;2013年04期
7 任冠華;范亞光;趙永成;周清華;;低劑量螺旋CT肺癌篩查研究進展[J];中國肺癌雜志;2013年10期
8 王蕾;寧小曉;李和根;徐蔚杰;周蕾;許玲;;可溶性B7H3分子在肺癌患者血清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年22期
9 Sirio Fiorino;;HBV and HCV infection and 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J];Hepatobiliary & Pancreatic Diseases International;2013年06期
10 趙艷;楊曼;祁興順;韓國宏;樊代明;;索拉非尼不良反應對其療效的預測價值[J];醫(yī)學爭鳴;2013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劉璐;;絕經(jīng)后激素治療與卵巢癌發(fā)病風險[A];第十一屆全國博士生學術(shù)年會(生物醫(yī)藥專題)論文集(下冊,墻報P25-P48)[C];2013年
2 劉敏霞;周可成;曹毅;;新的肺癌相關基因MCRS1病理生理功能研究[A];第十六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分3環(huán)境污染及職業(yè)暴露與人類癌癥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3 Chunhui LAI;Xia YU;Yuan XIE;Jian HE;Yi PENG;Sufang ZHOU;Xiaoxun XIE;Guorong LUO;Nuo ZHOU;Yongxiang ZHAO;Xiaoling LU;;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of Folate-Conjugated Chitosan Nanoparticles Containing the IP-10 Gene in Mice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A];第十六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分13感染、免疫和疫苗論壇論文集[C];2014年
4 肖麗君;趙爽;鄭華川;趙恩宏;鄭鑫;;Parafibromin在胃腸道癌中的表達及與臨床病理學因素的關系[A];第十六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分13感染、免疫和疫苗論壇論文集[C];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元元;乙肝相關性肝癌的危險因素及其與淋巴細胞亞群關系的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yī)進修學院;2013年
2 閆實;低劑量放療誘導宮頸癌上皮—間質(zhì)轉(zhuǎn)化分子機制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3 修鵬;sCLU通過線粒體凋亡通路調(diào)節(jié)肝細胞肝癌化療耐受機理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4 邊姝;嘌呤信號在結(jié)腸癌中的殺傷機制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5 陳鴻乾;不同分期對新健脾理氣方治療肝癌預后價值的比較研究[D];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3年
6 李曉麗;不同葡萄糖、胰島素水平對人肝細胞性肝癌生長作用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7 周紅艷;胃癌中ER-α36與EGFR信號傳導通路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8 王俊帥;核苷(酸)類似物治療乙肝病毒相關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臨床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9 鄢文;microRNA-19促進人肺腺癌細胞株A549向間充質(zhì)細胞轉(zhuǎn)化[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1年
10 姚堯;胰腺癌與環(huán)境、疾病、心理行為因素病例對照研究以及相關遺傳易感性研究初探[D];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艾相昭;基于量子點構(gòu)建的光學傳感器在生物醫(yī)學分析中的應用[D];吉林大學;2013年
2 徐亞;內(nèi)鏡黏膜下剝離術(shù)在消化道上皮內(nèi)瘤變中診治價值的初步探討[D];蘇州大學;2013年
3 阿米尼姑麗·買買提;維吾爾族婦女宮頸癌及癌前病變血漿代謝組分研究[D];新疆大學;2013年
4 黃景思;肺腺癌中Fas、HDAC1的表達與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相關性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5 王冠;新型抗腫瘤候選化合物L41大鼠體內(nèi)藥代動力學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6 張磊;慢性病社區(qū)干預效果及影響因素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7 陳甜甜;泰興地區(qū)食管癌發(fā)病趨勢及家族聚集性研究[D];山東大學;2013年
8 何依珊;35歲以下乳腺癌患者臨床特點及分子亞型特性比較[D];鄭州大學;2013年
9 劉會鋒;MiR-143對腎癌細胞株A498增殖及凋亡影響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10 鞏姣梅;宮頸癌篩查新技術(shù)研究[D];鄭州大學;2013年
,
本文編號:
250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