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地區(qū)吸毒人群HIV、HCV、TP感染危險行為干預研究
本文關鍵詞:武漢地區(qū)吸毒人群HIV、HCV、TP感染危險行為干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研究目的 分析武漢地區(qū)吸毒人群行為特征,并通過血清學檢測,了解艾滋病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 virus, HCV)、梅毒(Treponema pallidum,TP)感染狀況,分析不同吸毒方式及高危性行為和HIV、HCV、TP感染的關系。針對特定的高危行為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降低相關傳染病的新發(fā)感染。為相關部門制定艾滋病及其它傳染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據(jù)。通過對艾滋病高危行為的干預,提高吸毒人群艾滋病預防知識與技能,遏制HIV、HCV、TP在人群中的流行和蔓延。 研究方法 通過問卷調(diào)查、訪談及隨訪獲取相關信息和資料,采用隨機抽樣法抽取675名吸毒者的人口學特征及有關信息,分析武漢地區(qū)吸毒人群的行為特征。通過采取血樣,檢測HIV、HCV、TP抗體,,分析不同吸毒方式及高危性行為和HIV、HCV、TP感染的關系。 研究結果 被調(diào)查吸毒者共675人,失訪245人,實際隨訪430人,隨訪率63.70%。干預組共計370人,失訪128人,實際隨訪242人,隨訪率65.41%。對照組共計305人,失訪117人,實際隨訪188人,隨訪率61.64%。訪談的吸毒人群中,男性是女性的2.59倍。吸毒人群中以初中文化程度的40-50歲的未婚者占主要部分,其中以靜脈注射吸毒者(Injecting Drug User,IDU)居多。 吸毒方式及高危性行為和HIV、HCV、TP感染的關系。吸毒方式中單純靜脈注射吸毒的HIV陽性率、HCV陽性率顯著高于口吸、口吸+注射,4例HIV均發(fā)生于靜脈注射組,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考慮與樣本量較小及基礎患病率較低有關。未共用針具與共用針具兩種吸毒方式的HIV陽性率、TP陽性率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性伴侶數(shù)為1人、2-4人、4人以上三組的HCV陽性率、TP陽性率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關于吸毒者發(fā)生性行為時的安全套使用情況,每次使用、偶爾使用、從未使用三組HIV陽性率、TP陽性率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實際隨訪人員中,干預組干預后HIV新發(fā)感染0人,新發(fā)感染率為0.00%;對照組HIV新發(fā)感染1人,新發(fā)感染率為0.54%。兩組HIV新發(fā)感染率的比較(P=0.8927),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干預后HCV新發(fā)感染3人,新發(fā)感染率為5.36%;對照組HCV新發(fā)感染10人,新發(fā)感染率為18.87%。兩組HCV新發(fā)感染率的比較(P=0.0296),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組干預后TP新發(fā)感染3人,新發(fā)感染率為1.51%;對照組TP新發(fā)感染2人,新發(fā)感染率為1.31%。兩組TP新發(fā)感染率的比(P=0.7666),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結論 武漢地區(qū)吸毒人群中,共用針具(包括直接和間接的針具共用行為)及未使用安全套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與HIV、HCV、TP感染的關系密切,針對特定的高危行為采取針對性的預防干預措施迫在眉睫,建議在社區(qū)開展HIV、性傳播疾病的咨詢與檢測,加強美沙酮替代治療的依從性教育,以控制AIDS等傳染性疾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的傳播。
【關鍵詞】:吸毒人員 HIV HCV TP 行為干預
【學位授予單位】:武漢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R183
【目錄】: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前言10-13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意義11-13
- 2 材料與方法13-16
- 2.1 研究對象13
- 2.2 納入和排除標準13
- 2.3 研究方法13
- 2.4 檢測方法13-14
- 2.5 質(zhì)量控制14-15
- 2.5.1 計階段的質(zhì)量控制14
- 2.5.2 實施階段的質(zhì)量控制14-15
- 2.6 統(tǒng)計學處理15-16
- 3 結果與分析16-27
- 3.1 吸毒人群人口學特征16-20
- 3.1.1 干預組與對照組隨訪率16
- 3.1.2 調(diào)查對象人口學特點16-17
- 3.1.3 隨訪吸毒人員人口學特點17-19
- 3.1.4 性別與吸毒方式19
- 3.1.5 年齡段與吸毒方式19
- 3.1.6 婚姻狀況與吸毒方式19-20
- 3.1.7 文化程度與吸毒方式20
- 3.2 實驗室血清學檢測情況20-24
- 3.2.1 血清學基線20-21
- 3.2.2 血清學隨訪21
- 3.2.3 HIV 基線患病率(包括失訪的個案)21
- 3.2.4 HIV 基線患病率(不包括失訪的個案)21-22
- 3.2.5 HIV 新發(fā)感染率22
- 3.2.6 HCV 基線患病率22
- 3.2.7 HCV 基線患病率(不包括失訪的個案)22-23
- 3.2.8 HCV 新發(fā)感染率23
- 3.2.9 TP 基線患病率23
- 3.2.10 TP 基線患病率(不包括失訪的個案)23
- 3.2.11 TP 新發(fā)感染率23-24
- 3.3 吸毒方式及高危性行為和 HIV、HCV、TP 感染的關系24-27
- 3.3.1 吸毒方式24
- 3.3.2 共用針具24-25
- 3.3.3 高危性行為25-27
- 4 討論27-33
- 4.1 美沙酮替代治療的優(yōu)勢27
- 4.2 MMT 脫失的危害及原因分析27-28
- 4.3 人口學特征與吸毒的關系28
- 4.4 血清學檢測與吸毒的關系28-29
- 4.5 高危性行為與吸毒的關系29
- 4.6 針對上述問題給予建議29-33
- 4.6.1 加大 IDU 干預的投入29-30
- 4.6.2 提供社會家庭支持系統(tǒng)干預30
- 4.6.3 開展宣傳教育活動30-31
- 4.6.4 加強門診工作人員心里干預能力的培訓31
- 4.6.5 社區(qū)、公安、門診多部門綜合干預31
- 4.6.6 預防用藥31-32
- 4.6.7 抑制新型毒品的流行32
- 4.6.8 研發(fā)疫苗32-33
- 5 創(chuàng)新和改革艾滋病防治宣教的形式與內(nèi)容33-37
- 致謝37-38
- 參考文獻38-41
- 綜述41-49
- 參考文獻47-49
- 附錄1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發(fā)表文章及參加科研活動情況49-50
- 附錄2 調(diào)查表50-54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楊瑛;王燁;黃虹;張久華;田秀紅;褚委麗;李建軍;葉愛軍;何納;;上海市閔行區(qū)流動人口中娛樂場所從業(yè)人員艾滋病自愿咨詢檢測現(xiàn)況研究[J];疾病控制雜志;2008年03期
2 張淑華;加強艾滋病宣教工作的思考[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1年02期
3 劉倩萍,張曉玲,徐元川;西昌市社區(qū)吸毒人群艾滋病行為干預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5年04期
4 夏嫻;駱峻;董靜;尤華;錢燕華;錢興才;喻榮彬;;江蘇省部分地區(qū)吸毒人群HCV感染的流行病學調(diào)查[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7年24期
5 鐘福華;;艾滋病在中國的流行特點 原因與防治對策[J];預防醫(yī)學情報雜志;2007年02期
6 范長河,郝偉,楊德森;我國部分地區(qū)非法成癮物質(zhì)使用第三次流行病學調(diào)查 第一部分:方法學、非法成癮物質(zhì)使用率及首次使用時間[J];中國藥物依賴性雜志;2003年04期
7 梁慕明;上海市寶山區(qū)1994~2003年梅毒流行病學分析[J];職業(yè)與健康;2005年01期
8 陳康林;郝春;阮玉華;謝聯(lián)智;巫俊林;夏耀文;張亞峰;張萬里;張朝品;秦光明;邵一鳴;;海洛因成癮者社區(qū)美沙酮維持治療脫失和保持的定性研究[J];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06年06期
本文關鍵詞:武漢地區(qū)吸毒人群HIV、HCV、TP感染危險行為干預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2400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liuxingb/324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