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調(牙合)方法對種植修復患者咬合及咀嚼肌影響的定量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31 16:24
目的:本研究旨在觀察種植義齒修復患者,在不同的調(?)方式下咬合及咀嚼肌的變化及其變化的相關聯(lián)系,從而為種植修復的調(?)供臨床依據和指導。方法:在來我院種植中心選擇種植修復的單側后牙游離缺失患者中,篩選出符合實驗條件的患者20例,缺牙區(qū)均植入Ankylos種植體共56顆,將患者隨機分為A、B兩組,采用不同的調(?)方法進行調(?)。A組為常規(guī)咬合組,B組為延時咬合組。分別在種植固定義齒初戴、種植固定義齒修復3個月、修復后6個月,對其咬合情況及咀嚼肌肌電進行測量分析,從而得到反應咬合平衡的指標:咬合力中心(COF)偏移指數(shù)、磨牙咬合力不對稱指數(shù)(AMOF),和反應咀嚼肌平衡的指標:下頜姿勢位時咬肌及顳肌前束的電位、ICP位時緊咬時咬肌及顳肌前束的平均肌電幅值、咀嚼肌總體不對稱指數(shù)Astot、咬肌不對稱指數(shù)ASMM、顳肌不對稱指數(shù)ASTA。比較兩組間各指標間的變化差異及每組在種植固定義齒初戴、種植固定義齒修復3個月、修復后6個月各指標的變化差異。結果:1)常規(guī)咬合組A與延時咬合組B相比,在種植固定義齒初戴與種植固定義齒修復3個月,咬合平衡各指標的改變相比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縮略詞表
前言
對象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附圖
參考文獻
致謝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低位咬合伴顳下頜關節(jié)結構紊亂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療臨床效果分析[J]. 林雪芬,張維波,馬惠芬,汲平.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08(03)
[2]咀嚼肌表面電極肌電圖重復性檢驗和參考值的建立[J]. 陳玉琴,耿屹,錢海馨,張富強.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07(04)
[3]雙側末端游離牙列缺損修復前后的咀嚼肌表面肌電分析[J]. 郁春華,陳玉琴,張富強. 上海口腔醫(yī)學. 2006(05)
[4]牙齒喪失后咀嚼生理功能變化的實驗研究[J]. 呂玉賢,曲曉娟,高衛(wèi),付純明. 大連大學學報. 2006(02)
[5]咬合力分析系統(tǒng)及咬合片的可重復性[J]. 鄭明,胡志剛,程輝. 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5(02)
[6]種植義齒咬合設計[J]. 唐華,宮蘋,李曉箐. 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 2004(05)
[7]T-Scan咬合分析儀的應用狀況[J]. 王琛. 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 2004(03)
[8]CMD患者咀嚼肌肌電與顳頜關節(jié)病癥及咬合的對照研究[J]. 陳永進,王惠蕓. 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2(04)
本文編號:3375219
【文章來源】:山東大學山東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36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縮略詞表
前言
對象與方法
結果
討論
結論
附圖
參考文獻
致謝
學位論文評閱及答辯情況表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低位咬合伴顳下頜關節(jié)結構紊亂患者的咬合重建治療臨床效果分析[J]. 林雪芬,張維波,馬惠芬,汲平.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08(03)
[2]咀嚼肌表面電極肌電圖重復性檢驗和參考值的建立[J]. 陳玉琴,耿屹,錢海馨,張富強. 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 2007(04)
[3]雙側末端游離牙列缺損修復前后的咀嚼肌表面肌電分析[J]. 郁春華,陳玉琴,張富強. 上海口腔醫(yī)學. 2006(05)
[4]牙齒喪失后咀嚼生理功能變化的實驗研究[J]. 呂玉賢,曲曉娟,高衛(wèi),付純明. 大連大學學報. 2006(02)
[5]咬合力分析系統(tǒng)及咬合片的可重復性[J]. 鄭明,胡志剛,程輝. 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 2005(02)
[6]種植義齒咬合設計[J]. 唐華,宮蘋,李曉箐. 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 2004(05)
[7]T-Scan咬合分析儀的應用狀況[J]. 王琛. 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 2004(03)
[8]CMD患者咀嚼肌肌電與顳頜關節(jié)病癥及咬合的對照研究[J]. 陳永進,王惠蕓. 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 2002(04)
本文編號:33752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3375219.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