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波治療下頜骨放射性骨壞死的實驗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1-12 18:23
下頜骨放射性骨壞死(osteoradionecrosis of the jaws,ORNJ)是頭頸部惡性腫瘤放療后嚴重的并發(fā)癥,最常見于下頜骨,占全部放射性骨壞死的90%以上。傳統(tǒng)的深部X射線直接照射條件下,ORNJ報道的發(fā)生率最高達曾37%,即使在良好防護的條件下,仍有2-5%的發(fā)生率。其發(fā)生與頜骨的解剖生理特點及放射劑量大小等有關,主要病理表現(xiàn)為放療后頜面部軟、硬組織處于低氧、少血管狀態(tài),頜骨內動脈發(fā)生炎癥反應,內膜腫脹,骨髓及骨膜血管栓塞及纖維化,引起局部血供和營養(yǎng)障礙,骨的活力減低,導致骨壞死,瘺道形成。隨著目前放療以及放、化療聯(lián)合應用的越來越廣泛,ORNJ將成為頭頸部惡性腫瘤治療學中的重要問題。 ORNJ一旦發(fā)生,由于局部組織血供和營養(yǎng)障礙,一般采用抗炎,死骨摘除、瘺道關閉、全身抗感染、局部換藥、瘺道碘仿紗條堵塞、頜骨瘺道騷刮術等對癥處理手段,創(chuàng)面愈合慢,病情反復,易復發(fā)。高壓氧的氧彌散作用對于增加局部組織有效含氧量,促進毛細血管的增殖,加速側支循環(huán)的形成和促進成骨具有一定效果。但高壓氧價格操作復雜,不易長期持續(xù)使用,并且有一定的禁忌癥。對于ORN術后組織缺損的,由于缺乏能從根本上逆轉射線骨損傷效應的新方法,一般也只能采用死骨去除、組織皮瓣修復創(chuàng)面,骨瓣移植修復頜骨缺損等手術治療,輔以抗感染、高壓氧、換藥等措施的對癥處理,愈合緩慢,效果不確定,對于包括髁突壞死的下頜骨ORN,再造的下頜骨很難恢復其外形和功能。 近年來,有關低強度超聲促進骨愈合報道較多,也有個別關于超聲治療ORNJ的臨床病例觀察報道,但缺乏相關基礎實驗體內研究的結果支持。本實驗擬通過建立ORNJ的動物實驗模型,運用CT、免疫組化、Micro-CT及力學實驗等方法,檢測超聲治療前后犬下頜骨微血管密度、骨微結構和代謝指標,以及評價其對下頜種植體放療前后的療效及臨床觀察,并對實驗結果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探索低強度超聲對放療后頜骨中多種組織生物學效應的規(guī)律,分析低強度超聲對頜骨放射線照射后不良反應的防治作用。實驗結果表明,采用30mW/cm2強度的1 MHz 1:4脈沖超聲波作為實驗組處理因素,超聲治療20天后,超聲治療組犬的下頜骨內的微血管密度明顯高于未治療組;而超聲治療后下頜骨的骨體積分數(shù)、骨小梁厚度和數(shù)量、骨表面積和骨體積的比值大于未治療組;激光共聚焦結果顯示,骨保護素(Osteoprotegerin OPG)和骨成型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BMP)陽性程度均高于治療前。在對下頜骨種植體超聲治療發(fā)現(xiàn),下頜種植體周圍的骨體積分數(shù)、骨小梁厚度、骨表面積和骨體積的比值和骨小梁數(shù)量大于未治療組,拔出實驗的最大力值也明顯高于未治療組。表明通過超聲治療后,犬下頜骨的微血管明顯增加,已發(fā)生壞死的下頜骨的代謝水平和代謝能力有所增強,下頜骨的結構也有好的改善,說明超聲治療ORNJ具有較好的療效。另外,我們對個別臨床患者進行了超聲治療,也取得了較好的療效,ORNJ患者在運用超聲治療40天后癥狀明顯減輕。通過本實驗,我們可以看出,超聲治療作為一種治療ORNJ的新方法,在動物實驗中具有較好的療效,希望通過以后不斷完善,能為臨床上減少放療與外科手術的并發(fā)癥提供新的輔助手段。
【學位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R782;R818.7
【文章目錄】: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獻回顧
正文
實驗一 ORNJ 動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實驗二 超聲治療后下頜骨微血管狀態(tài)檢測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實驗三 超聲治療后下頜骨微結構及代謝的變化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實驗四 評價超聲對下頜種植體放療后的療效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個人簡歷和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81078
【學位單位】:第四軍醫(yī)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年份】:2010
【中圖分類】:R782;R818.7
【文章目錄】:
縮略語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獻回顧
正文
實驗一 ORNJ 動物模型的建立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實驗二 超聲治療后下頜骨微血管狀態(tài)檢測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實驗三 超聲治療后下頜骨微結構及代謝的變化
引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實驗四 評價超聲對下頜種植體放療后的療效
1 材料
2 方法
3 結果
4 討論
小結
參考文獻
附錄
個人簡歷和研究成果
致謝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惟昌,張朝宗,王自強,關東旭,邱紅霞;顯微CT(μ-CT)-醫(yī)學CT未來的發(fā)展方向[J];CT理論與應用研究;1998年03期
2 姚小武,李銳球;頜骨放射性骨壞死的臨床分期和治療程序[J];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0年03期
3 吳文苑;骨型堿性磷酸酶的檢測方法和臨床應用[J];國外醫(yī)學(臨床生物化學與檢驗學分冊);1999年02期
4 解雪濤,邱蔚六,袁文化,王中和;豚鼠下頜骨血管系統(tǒng)放射損傷的實驗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1998年01期
5 解雪濤,邱蔚六,袁文化,王中和;頜骨放射性骨壞死的臨床病理分析[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1997年03期
6 孫勇剛;王光和;鄒兆菊;倪向明;陳皓;王雪宜;楊義春;于世平;;下頜骨放射性骨壞死的動物實驗模型[J];口腔醫(yī)學縱橫;1991年02期
7 廖湘凌 ,潘劍,張艷,陳偉輝;頜骨放射性骨壞死的危險因素分析[J];臨床腫瘤學雜志;2002年05期
8 宋治鋒,李勁松;鼻咽癌放療后并發(fā)放射性頜骨骨髓炎的臨床總結[J];實用醫(yī)學雜志;1998年05期
9 魏娜,史宗道;有關頜骨放射性骨壞死治療中文文獻的系統(tǒng)性評價[J];中國臨床康復;2004年35期
10 何威;楊力;蔡德鴻;;骨形成與吸收過程中的代謝生化標記物[J];中國臨床康復;2005年42期
本文編號:28810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881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