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重建修復過程中的T-Scan咬合檢測及咬肌群肌電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07-02 17:01
【摘要】: 目的:對牙列重度磨耗所致咬合垂直距離降低伴牙列缺損的患者進行合理的咬合重建修復,運用T-Scan咬合檢測儀和肌電圖儀,測定患者咬合重建治療前后的咬合及咬肌群肌電活動,對比分析確定臨床治療效果。 方法:選10例牙列缺損伴重度牙列磨耗(其中7例伴有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癥狀)所致咬合垂直距離降低需咬合重建的病人。先采用暫時性牙合墊升高咬合,1個月后待適應此高度行永久性修復治療,治療完成后1個月復查。運用T-Scan咬合檢測儀和肌電圖儀,分別測量咬合重建治療前,牙合墊治療1個月后,永久性修復1個月后的咬合力及咬肌群肌電的改變,對比分析確定臨床治療效果。 結果 1.臨床癥狀檢查結果: 咬合重建治療后,患者面下三分之一高度恢復,患者自覺咬合、咀嚼、發(fā)音等功能得到改善,肌肉關節(jié)癥狀緩解。 2.T-Scan咬合力檢測結果: (1)咬合力大小:咬合重建治療后,患者咬合力較治療前顯著增加,(P<0.01)。 (2)咬合力中心點:咬合重建治療后,患者咬合力中心點位置趨于中央,雙側咬合平衡性增加(P<0.01)。 3.Bio-Pak肌電圖檢測: (1)息止位肌電圖:戴用過渡牙合墊一個月后以及永久修復一個月后,患者在息止位時咬肌、顳肌前束的肌電值較修復前均有減少,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正中牙合位最大緊咬時肌電圖:戴用過渡牙合墊一個月后,患者在正中牙合位最大緊咬時咬肌和顳肌前束的肌電值較術前沒有顯著性差異。永久修復后最大緊咬時咬肌和顳肌前束肌電較術前和過渡修復時均有明顯提高,差別顯著。(P<0.05) (3)咬肌群肌電對稱率:永久修復后在最大緊咬時左右兩側同名肌肉,及同側咬肌、顳肌前束之間的肌電對稱率顯著增加。(P<0.05) 結論: 1.咬合重建治療后,患者的咬合力明顯增加,咬合平衡性明顯增加。 2.咬合重建治療后患者TA、MM的息止位肌肉緊張度降低;ICP最大緊咬位肌肉收縮能力以及協(xié)調性增加。 3.咬合重建后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癥狀改善,恢復了牙合、肌肉、關節(jié)的協(xié)調關系。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R783
【圖文】:
過渡性修復一個月
圖Ic永久性治療一個月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R783
【圖文】:
過渡性修復一個月
圖Ic永久性治療一個月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江寧;簡野瑞誠;相馬邦道;;伴有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病的女性開鉭患者的咬合力分析研究[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2007年06期
2 周崇陽,馮海蘭,楊朝暉,胡曉陽;咬合重建修復過程中咀嚼肌肌電圖的變化[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3年03期
3 林芝,劉麗;咬合垂直距離與口頜系統(tǒng)健康[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5年01期
4 胡志剛;程輝;程祥榮;;T-Scan II系統(tǒng)在口腔醫(yī)學中的應用[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6年02期
5 侯瀟;汲平;;牙齒磨耗的研究進展[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7年02期
6 劉洪臣,周繼林,劉寧,蘇鳳霞,沈定國;無牙頜位嚼肌及顳肌的肌電圖峰值電壓改變的意義[J];口腔醫(yī)學;1994年03期
7 曹穎光,袁艷祥,尹業(yè)祥,武華;固定修復重建咬合5年臨床觀察[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2003年02期
8 王海鷹,齊仕珍,黃旭明;老年可摘部分義齒恢復咬合垂直距離的探討[J];實用口腔醫(yī)學雜志;1992年04期
9 劉波,姚月玲,張e
本文編號:27384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73844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