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同腭部形態(tài)的口呼吸與鼻呼吸患者前腭部組織厚度的研究
【圖文】:
2.1 研究對象和分組選擇就診于正畸一科的共 37 名青少年患者(15 名男孩和 22 名女孩)作為實驗組,,年齡 10-16 歲,平均年齡 13.0±1.2 歲。實驗組患者均為恒牙牙合,兩側(cè)上中切牙位置基本一致,且具有口呼吸習慣。臨床檢查要求患者有明顯的腺樣體面容,且腭蓋高拱[23]。腭指數(shù) PI>41%。排除標準是:正畸治療史,上頜恒牙缺失或拔除,上頜埋伏牙,唇腭裂,顱面綜合征,全身疾病及其他遺傳疾病。本研究中使用腭指數(shù)(Palatal Index, P.I.)來客觀地描述腭蓋高拱這一特征。腭指數(shù)可以用來描述相對腭高度,從而區(qū)分高拱的腭蓋和正常的腭蓋(圖 1)。在所有患者的研究模型上測量了第一和第二前磨牙之間的水平上的腭寬度和腭高度[24](圖2)。其中腭寬度用 w 表示,腭高度用 h 表示。腭指數(shù) P.I.=h/w*100%[24,25]。根據(jù)以往的研究,腭指數(shù) PI>41% 的患者被視為腭蓋“高拱”并且被納入實驗組[24]。
在所有患者的研究模型上測量了第一和第二前磨牙之間的水平上的腭寬度和腭高度[24](圖2)。其中腭寬度用 w 表示,腭高度用 h 表示。腭指數(shù) P.I.=h/w*100%[24,25]。根據(jù)以往的研究,腭指數(shù) PI>41% 的患者被視為腭蓋“高拱”并且被納入實驗組[24]。圖 1 不同形態(tài)的上腭 A 上腭高拱 B 上腭平坦對照組選擇正常鼻呼吸的青少年患者,要求腭指數(shù)<41%。排除有正畸治療史,上頜恒牙缺失或拔除,上頜埋伏牙,唇腭裂,顱面綜合征,全身疾病及其他遺傳疾病的患者。按年齡、性別、矢狀和垂直骨面型與實驗組配對。矢狀骨面型分類?
【學位授予單位】:中國醫(yī)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R783.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徐衛(wèi),龔蕾,梁晉軍,申琳;左上腭部胚胎性橫紋肌肉瘤1例[J];口腔醫(yī)學研究;2004年01期
2 楊平,許銀樂,吳凡;腭部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1例[J];現(xiàn)代口腔醫(yī)學雜志;2000年03期
3 趙軍,朱慧勇;40例兒童腭部外傷的臨床分析[J];廣東牙病防治;1998年02期
4 梁河清,周樹夏,楊連甲;腭部腫瘤154例臨床發(fā)病部位的組織學分析[J];華西口腔醫(yī)學雜志;1988年03期
5 孫開華;;腭部良性淋巴組織樣增生[J];國外醫(yī)學.口腔醫(yī)學分冊;1988年04期
6 孫慶順;李二恪;張純妍;;小兒口腔特殊異物三例[J];佳木斯醫(yī)學院學報;1988年03期
7 劉清潔;;腭部腫瘤術后并發(fā)心肌梗塞一例報告[J];中華護理雜志;1988年09期
8 宋全衡;兒童腭部刺傷[J];臨床口腔醫(yī)學雜志;1989年01期
9 陳旭兵;胡偉;;折疊前臂橈側(cè)游離皮瓣在上頜、腭部缺損修復中的應用[J];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7年04期
10 程德新,黃衛(wèi)東;小兒腭部軟組織損傷的臨床特點探討[J];北京口腔醫(yī)學;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胡傳真;許麗萍;;腭部腫瘤腭骨切除的臨床意義[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成立大會暨第六次全國口腔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6年
2 吳湘卿;吳漢江;朱兆夫;劉金兵;王志平;段紅明;王鎧;譚宏宇;張勝;龔朝建;李運良;;股前外側(cè)皮瓣在腭部、咽側(cè)缺損重建中的應用[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3 莫靜;;腭部植骨法治療先天性腭裂3例報告[A];FDI、CSA臨床口腔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4 朱潔穎;李志勇;;腭部惡性外周神經(jīng)鞘瘤1例及文獻回顧[A];第十四次中國口腔頜面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8年
5 樂志亮;王建廣;黃洪章;潘朝斌;;頦下島狀皮瓣在腭部軟組織缺損修復中的應用[A];第八次全國口腔頜面—頭頸腫瘤會議論文匯編[C];2009年
6 王篤權;姚斌;劉麗芳;葉蕾;;前額島狀肌皮瓣轉(zhuǎn)移修復腭部組織缺損的臨床應用研究[A];中華口腔醫(yī)學會第二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第七次全國口腔醫(yī)學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1年
7 李琥;李強;王震東;林湯毅;;兩種方法測量腭部骨質(zhì)厚度的比較研究[A];第十三次全國口腔正畸學術會議(2014年會)論文集[C];2014年
8 黃硯玲;陳月潔;金曉青;王晶;王強;楊明偉;孫文閣;李兆峰;徐克;;腭部腫瘤的CT及MRI診斷研究[A];中華醫(yī)學會第十三屆全國放射學大會論文匯編(下冊)[C];2006年
9 楊韻華;陳瑞揚;;腭部涎腺上皮性腫瘤225例臨床病理分析[A];FDI、CSA臨床口腔進展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9年
10 賀國權;劉德金;楊安泉;;腭部復合骨植入在腭裂整復中的臨床評價[A];2004年中國口腔頜面修復重建外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4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劉詠;處理扭傷與脫臼[N];中國礦業(yè)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胡立華;TGFβ3通過調(diào)控ΔNp63的表達影響腭部發(fā)育過程中腭周皮細胞脫落的作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啟超;青少年不同腭部形態(tài)的口呼吸與鼻呼吸患者前腭部組織厚度的研究[D];中國醫(yī)科大學;2019年
2 唐歡;替牙列期口呼吸兒童腭部形態(tài)三維分析的對照研究[D];重慶醫(yī)科大學;2019年
3 王雯;成人骨性Ⅱ類不同垂直骨面型腭部骨質(zhì)厚度的CBCT形態(tài)分析[D];瀘州醫(yī)學院;2015年
4 任儀鵬;西安地區(qū)恒牙初期正常(牙合)人群與前牙開(牙合)患者腭部形態(tài)的測量研究[D];第四軍醫(yī)大學;2009年
5 杜青香;腭裂術后腭部粘膜瘢痕組織中肥大細胞的研究[D];天津醫(yī)科大學;2012年
6 王之奇;獼猴腭裂動物模型的建立及牽張成骨整復腭部組織缺損[D];天津醫(yī)科大學;2008年
7 霍俊峰;經(jīng)顱磁刺激腭部肌肉運動誘發(fā)電位的初步研究[D];青島大學;2009年
8 羅恩;新型納米人工骨板引導修復腭部軟組織缺損的動物實驗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9 黎敏斯;抑制維甲酸合成對雞胚腭部組織的形態(tài)和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8表達的影響[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10 王華英;上頜前突女性上頜支抗種植體植入部位的骨定量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59703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yixuelunwen/kouq/2597036.html